六、修定──修心与唯心‧秘密乘
[P139]
自序
『如来藏之研究』中说:「缘起与空,唯识熏变,在阿含经与部派佛教中,发见其渊源;而如来藏(即佛性)说,却是佛教的大乘不共法,是别教」。这是说:中观者Ma^dhyamika的缘起性空,瑜伽行者Yoga^ca^ra的唯识熏变,是渊源于「阿含」及部派佛教的;而如来藏tatha^gata-garbha,我a^tman,是后起的。如依大乘经说,如来藏与自性清净心prakr!ti-vis/uddha-citta同一意义,那自性清净心就是『阿含经』说的心性本净,也有古说的依据了。
问题已经说过,还有什么可说呢?由于忽然从一个字中,如暗夜的明灯一般,发见、贯通了印度佛教史上的一个大问题。一个字是心citta;大问题是佛教界,从般若prajn~a^的观甚深义而悟入,转而倾向于「成就三摩地,众圣由是生」;「十方一切佛,皆从此定生」──重于三摩地sama^dhi的修持。三摩地 [P140] 的意义是「等持」,是一切定的通称。「修心」就是修定,也是唯心所造,唯识思想的来源。西元三世纪起,修心──修定,成为修行成佛的大问题,越来越重要了!因此,我又扼要的把他叙述出来。 [P141]
一 「心」的一般意义
『杂阿含经』说:「彼心意识,日夜时刻,须臾转变,异生异灭」(大正二‧八一下──八二上、南传一三‧一三七──一四0)。为了说明内心的生灭无常,提到了「心意识」。心citta,意manas,识vijn~a^na,这三个名词,有什么不同的意义?一般都以为可通用的;但有了不同的名字,当然可依使用的习惯,而作出不同的解说,如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七二(大正二七‧三七一中)说:
「心意识三,亦有差别,谓名即差别。……复次、世亦差别,谓过去名意,未来名心,现在名识故。复次、施设亦有差别,谓界中施设心,处中施设意,蕴中施设识故。复次、义亦有差别,谓心是种族义,意是生门义, [P142] 识是积聚义。复次、业亦有差别,谓远行是心业……,前行是意业……,续生是识业……。复次、彩画是心业……,归趣是意业……,了别是识业 ……。复次、滋长是心业,思量是意业,分别是识业」。
心,意,识三者的差别,论师是从字义,主要是依经文用语而加以分别的。其中,「心是种族义」,种族就是界dha^tu。如山中的矿藏──界,有金、银等不同性质的矿物,心有不同的十八界性,所以说「心是种族义」。又有「滋长义」,所以『俱舍论』说:「集起故名心。……净不净界种种差别故名为心」(大正二九‧二一下)。『摄大乘论本』说:「何因缘故亦说名心?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」(大正三一‧一三四上),成为能生染净法的种子心,也就是心种能生的唯识说。所以,「心是种族义」与「滋长是心业」,对大乘唯识学,是有重要启发性的。
从经文的用语去看,「心」,多数是内心的通称。如与身相对而说心,有身行与心行,身苦与心苦,身受与心受,身精进与心精进,身轻安与心轻安,身远 [P143] 离与心远离:这都是内心通泛的名称。一切内心种种差别,是都可以称为心的,如善心,不善心等。在他心智para-citta-jn~a^na所知的他有情心,『相应部』分为十六心:有贪心,离贪心,有瞋心,离瞋心,有痴心,离痴心,摄心,散心,广大心,非广大心,有上心,无上心,定心,不定心,解脱心,不解脱心(南传一六下‧一一四)。各经论所说,虽有出入,但泛称为心,都是一样的。由于心是内心(心心所)的通称,也可说内心的统一,所以『杂阿含经』说:「心恼[染] 故众生恼[染] ,心净故众生净」(大正二‧六九下、南传一四‧二三七);心可说是染净、缚脱的枢纽所在了!
二 修定──修心与心性本净
在佛法中,心citta有另一极重要的意义,就是三学traya^h!-s/iks!a^h!中增上心adhicitta的心,与戒,定,慧三学中的定──三摩地sama^dhi相当。心怎么等于定呢?在修行的道品中,如八正道中的正定,七觉支中的定觉支,五根中 [P144] 的定根,五力中的定力,都是称为定的。但在四神足catva^ra-r!ddhi-pa^da── 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chanda-sama^dhi-praha^n!a-sam!ska^ra-samanva^gata-r!ddhipa^da ,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vi^rya-sa.,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citta-sa. 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mi^ma^m!sa^-sa.中,心是四神足之一,成为修行的项目。四神足的体性是定,定是神通(五通与漏尽通)所依止的,所以名为神足。约修学者的着重说,有欲,勤,心,观四类,所以立四神足。在修得三摩地的过程中,『瑜伽论』立八断行;断行,或作勤行,胜行,所以这是离不善心而起善心,离散心而住定心的修习内容,也就是四正断catva^ri-praha^n!a^ni,或作四正勤,四正胜。如依「欲」等修习到断行成就,也就能得三摩地,引发神通(六通)了,所以名为「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」。『杂阿含经』所说四神足部分,已经佚失了,依『瑜伽师地论』「摄事分」,可以大致了解(大正三0‧八六二上──下)。巴利藏的『相应部』,立(五一)「神足相应」(南传一六下‧九九──一五四),与『杂阿含』的佚失部分相当。「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」的心,『法蕴足论』解说为:「 [P145] 所起(善的)心意识,是名心」(大正二六‧四七三下),心也还是内心的通称。『瑜伽师地论』说:「若复策发诸下劣心,或复制持诸掉举心,又时时间修增上舍。由是因缘,……能正生起心一境性,广说乃至是名心增上力所得三摩地」(大正三0‧四四三下)。『瑜伽论』的解说,是依经而说的,如『杂阿含经』卷四七(大正二‧ 三四二上)说:
「诸比丘!应当专心方便,随时思惟三相。云何为三?随时思惟止相,随时思惟举相,随时思惟舍相。……心则正定,尽诸有漏。如巧金师、金师弟子,以生金着于炉中,增火:随时扇鞴,随时水洒,随时俱舍。……如是生金得等调适,随事所用」。
要心得正定,对心要随时的处理得宜。如心下劣,也就是惛沈了,就应该提起正念,策发精进。如心掉举散乱了,就应该制心、持心(止)。如心不下沈,不上举,那就应该舍,保持平衡心态,一直延续下去。在修心得定中,这三者要随时调整的,才能渐渐的修得正定。经上用炼金作比喻:「扇鞴」是扇风而使火 [P146] 旺盛起来;火旺盛了,就在金上洒水;如火力恰到好处,那就维持火力。这样的随时扇火,随时洒水,随时停止,三法的运用得当,才能冶炼成纯金,可用作庄严等。这是从心的修习而成定,心也渐渐的被用为定的异名了。用炼金来比喻修心──定的,『杂阿含经』中还有一则:金是次第炼成的:先除去刚石坚块,次去粗沙砾,细沙,黑土,似金色的垢,使金轻软、不断、光泽、屈申,能随意所作。净心──增上心的比丘,也是次第修成的:先除烦恼、恶业、邪见,次除欲觉、恚觉、害觉、亲里觉等,善法觉,于三摩地不为有(加)行所持,才能得寂静胜妙的三摩地,──四禅、六通(大正二‧三四一下、南传一七‧四一六──四二四)。这二则是譬喻修定的,也就是净心的譬喻。南传的『增支部』,还有二则譬喻:一、除去铁、铜、锡、铅、银──五锖(锈),使纯金光泽,能用作种种庄饰品,这譬喻除去心中的贪欲、瞋恚、惛沈睡眠、掉举悔、疑──五盖pan~ca-a^varan!a^ni ,心得定,能引发神通,证得漏尽(南传一九‧二二──二六)。二、浣头、浣身、浣衣、磨镜、炼金等五喻,比喻修佛随念、法随念、僧随念、戒随念、天随念──五 [P147] 随念pan~ca-anusmr!tay!a的,能心离染污而得清净(南传一七‧三三六──三四一)。离五盖是修禅定的必要方便,而修(随)念佛等,也是属于修定的法门。修定与净心,在佛法的发展中,有了密切的关系。『杂阿含经』的炼金喻,属于「如来记说」,而南传的巴利藏,都编入『增支部』。修心与修定相关,这才佛法的戒、定、慧,被称为「增上戒学」,「增上心学」,「增上慧学」──三学了。三增上学traya^h! adhipatis/iks!a^h!,说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编入『杂阿含经』的「道品诵」,而南传的巴利藏,也是编在『增支部』的。
从炼金、洗衣、磨镜等譬喻,说明修定而得心净,也就称「定」为「心」。这种种修定的比喻,引出一项思想,对发展中的佛法,有极广大而深远的影响,那就是「心性本净」说。如『增支部』(一集)(南传一七‧一五)说:
「比丘众!此心极光净,而客尘烦恼杂染;凡夫异生不如实解,我说无闻异生无修心故」。 「比丘众!此心极光净,而客尘烦恼解脱;有闻圣弟子能如实解,我说有 [P148] 闻圣弟子有修心故」。
极光净pabhassara,prabha^svara…
《华雨集第三册 六、修定──修心与唯心‧秘密乘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