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念知道是善念,起不善念知道是不善念,受时知道是受,觉想时知道是觉想。平时心宁静明了,那进修禅慧,也就会顺利而容易达到了(这所以说「依戒得定」)。人类的知识是外向的,特别是现代,科学进步得非常高;生理组织,心理作用,都有深入的了解,但就是不能知道自己。在语默动静中,做事,研究,欢笑或忿怒中,都不能知道自己。等到意识到自己,可能(说错、做错)已经迟了;有些连自己说过做过也都忘了。『中部』(一五一)『乞食清净经』说到:要修入「大人禅」的,应怎样的观察思惟,才能知已断五盖而入禅;才能知五取蕴等而修三十七道品,为明与解脱的证得而精进(南传一一下‧四二六──四三二、大正二‧五七中)。深入禅定而定心明净的,出定以后,有定力的余势相随,似乎在定中一样,这才能语默动静,往来出入,触处历历分明,不妨说语默动静都是禅了。这是修定者所要得到的;在初学进修中,这就是「守护根门」,「饮食知量 [P157] 」,「觉寤瑜伽」,「正知而住」的「正知而住」了,如『瑜伽论』(大正三0‧四一四上──四一七上)说。
四、为得「漏永尽」:漏a^srava是烦恼,有二漏,三漏,四漏等安立,这里是一切烦恼的通称。生死的根源是烦恼,所以只有净除一切烦恼,才能证无学,得究竟的解脱。定力也能伏断烦恼,却不能根除烦恼,「诸漏永尽」,是要依智慧的。观一切行无常,无常故苦;无常苦故无我我所,无我无我所就是空 s/u^^nyata^。经上说:「空于贪,空于瞋,空于痴」。契空(无相、无愿)而净除一切烦恼,才能得涅槃解脱。无常、无我我所──空慧,要依定而发,所以说:「依定发慧,依慧得解脱」。虽然有的慧解脱阿罗汉prajn~a^-vimukti-arhat,是不得四根本定的,但也要依近分定(或名「未到定」),才能发慧而断烦恼。所以修定──修心,对转迷启悟,从凡入圣来说,是不可缺少的方便。
四修定中,前二是通于世间的,外道也能修得;如佛弟子依慧而得解脱,那前二也是佛弟子修得的方便。不过,如偏重前二行,不免有俗化与神化的可能! [P158] 四修定行,如『增支部』(南传一八‧八0──八一),『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』(大正二六 ‧三九五下),『成实论』(大正三二‧三三五下──三三六上),『瑜伽师地论』(大正三0‧三三九上)等说。
顺便要说到的,修定──三摩地与修心,含义相同,三摩地与心,成为一切定的通称。在「佛法」中,定有种种名字,如一、禅那──禅,译义为「静虑」。二、三摩地,译义为「等持」;三、三摩钵底sama^^patti,译义为「等至」;四、三摩呬多sama^hita,译义为「等引」,这三名,古人每泛译为「定」。三摩地古译为三昧,但在「密续」中,三昧大抵是三昧耶samaya的简译,这是不可混杂的。五、(善)心一境性cittaika$grata^,称定为心,是依此心一境性而来的。六、八胜处的胜处abhibhv-a^yatana;七、八解脱的解脱vimoks!a ;八、十遍处的遍处kr!tsnaya^tana;九、四无量的无量appama^n!a ,都是定学。论定学,不外乎九次第定──四禅,四无色定,灭尽定,而「佛法」重在禅,释尊就是依第四禅而成佛,依第四禅而后涅槃的。因为在定学中,禅 [P159] 是身心调和,四禅以上是偏重于心的;禅是寂静与明虑最适中的,初禅以前心不寂静,四禅以上心不明了(一直到似乎有心又似乎无心的境地)。在「佛法」中,禅是殊胜的,三摩地是泛通一般的。所以在定学的类别中,如「有寻有伺」等三三摩地;「空、无相、无愿」三三摩地;电光喻三摩地,金刚喻三摩地,都是通称为三摩地的。也就因此,在「大乘佛法」中,菩萨所修的定,如般舟三昧等,或依修法,或依定心功德,或约譬说,成立更多的三摩地,如『般若经』的百八三昧等。修得三摩地,有止s/amatha也有观vipas/yana^。说到观,有世俗的事相观(如观五蕴),假想观(如观不净);胜义观(如观空无我),所以三摩地一词,含义极广。这些,对于定学的理解,是不可不知,不可误解的!
四 心性与空性‧修心与唯心
大概的说,佛法思想的发展分化,有源于理论与实践的两面。如为了集成佛说的多样性,有整理、分别、抉择,使佛法明确的必要,这才有阿毗达磨abhidharma [P160] 的成立。无常无我的生死流转,一般是不大容易信解的,所以或成立不可说我anabhila^pya-pudgala,或说胜义我parama$rtha-pudgala,类似世俗的灵魂说,以解说生死与解脱间的关联。为了三世因果的生灭相续,业入过去而能感未来的果报,部派间发展出「三世有」与「现在有」两大系,这是从理论来的。如以修定为修心,引出「心性本净」说;或说「见四谛得道」,或说「见灭得道」。这些都由于修行,方法传承不同而来的。心与心性本净,在大乘法中的不同开展,也不外乎理论与修行的差别。
「心性本[本性]净」prakr!ti-prabha^svara-citta,如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卷三六(大正五‧二0二上)说:
「是心非心,本性净故。……于一切法无变异、无分别,是名心非心性」。
经文说到菩萨的菩提心bodhi-citta,进而说到菩提心的本性清净。『般若经』说菩提心本性清净,不是清净功德庄严,而是由于「是心非心」,也就是菩 [P161] 提心本性不可得。从心本空而说心性本净,清净只是空性s/u^^nyata^的异名,所以龙树Na^ga^rjuna的『大智度论』说:「毕竟空即是毕竟清净,以人畏空,故言清净」(大正二五‧五0八下)。一切法非法,一切法空,也就说一切法清净。所以本性清净是「无变异,无分差别」,也是一切法如此的。『般若经』从甚深般若慧prajn~a^的立场,引部派异论的「心性本净」,化为一切法空性的异名,是从修行甚深观慧而来的。
西元四世纪,无着Asan%ga仰推弥勒Maitreya而弘扬大乘,成为瑜伽行派Yoga^ca^ra。独到的理论,是唯心cittama^trata^,也就是唯识 vijn~apti-ma^trata^──唯是识所表现。「三界唯心」,「万法唯识」的思想,从大乘初期的念佛buddha$nusmr!ti法门中来。念佛,并不等于我国一般的口称佛名,而是内心系念佛而得三昧sama^dhi的,著名的是般舟三昧 pratyutpanna-buddha-sam!mukha$vasthita-sama^dhi──现在佛悉立在前的三昧,经典约集成于西元二世纪初。由于「佛涅槃后,佛弟子的永恒怀念」,念佛在佛教界特 [P162] 别发达起来。部派中,有的说现在「十方有佛」;佛像也在西元初开始流行起来。所以念佛的,不再只是念佛的功德,而念相好庄严的佛,从七佛而念到他方佛。般舟三昧,本不是限于念那一位的,因阿弥陀佛Amita^bhabuddha的信仰,盛行于印度西北,也就以念阿弥陀佛为例。念佛,一般是先取佛像相,忆念不忘,如在目前,然后修念佛三昧。修行而成就三昧的,佛身明显的现前,还能与修行者问答(大正一三‧九0五上──中),这可说是『中阿含』『天经』的大乘化。定心深入的,能见十方一切佛现在前,如夜空中的繁星那样(大正一三‧九0六中──下)。见佛,问答,都是定心所现的,所以得出唯心所作的结论,如『般舟三昧经』卷上(大正一三‧九0五下──九0六上)说:
「作是念:佛从何所来?我为到何所?自念:佛无所从来,我亦无所至。自念:三处[界]──欲处,色处,无想(色)处,是三处意所为耳。(随)我所念即见,心作佛,心自见(心),心是佛,心是怛萨阿竭[如来],心是我身」。 [P163]
定心中明明的见佛,与佛问答,但意解到:佛并没有来,自己也没有去,只是自己的定心所见。从佛与净土的定心所见,推论到三界(生死往来处)也是自心所作的。这一定心修验所引起的见解,影响非常深远。从净土佛的自心所见,理解到三界是心所作,发展到「心是佛」。大乘的「即心是佛」,「即心即佛」,都由此而来。瑜伽行派的唯心论,也是依定境而理解出来,如所宗依的『解深密经』卷三(大正一六‧六九八上──中)说:
「诸毗钵舍那[观]三摩地所行影像,彼与此心,……当言无异。何以故?由彼影像唯是识故。善男子!我说识所缘,唯识所现故。……此中无有少法能取少法,然即此心如是生时,即有如是影像显现」。 「若诸有情自性而住,缘色等心所行影像,……亦无有异。而诸愚夫由颠倒觉,于诸影像,不能如实知唯是识」。
『解深密经』也是从定境而说到一般的心境。影像,是呈现在心识上,为识所缘虑的,所以『解深密经』的唯识说,发展为重于「认识论」的唯识。『解深 [P164] 密经』与『般舟三昧经』,以定心的境界为唯心或唯识的;修得三昧的观行,都是胜解作意adhimoks!a-manaska^ra──假想观,不是胜义的观慧。如『般舟三昧经』说:「心起想则痴,无想是泥洹。是法无坚固,常立在于念…
《华雨集第三册 六、修定──修心与唯心‧秘密乘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