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以解见空者,一切无想念」(大正一三‧九0六上)。依于系念而佛常立在前的观想,不离愚痴,也就不得涅槃。如依此进而通达空无所得,才能无想念而解脱呢!这样的唯心或唯识,心识是虚妄的,瑜伽行派正是依虚妄的心心所法,根本是阿赖耶识 a^layavijn~a^na为依止,成立一切唯识的流转与还灭。这是从修定者的修验而来,正如『摄大乘论本』引颂所说:「诸瑜伽师于一物,种种胜解各不同,种种所见皆得成,故知所取唯有识」(大正三一‧一三七中)。不过瑜伽行派,进而作充分的论究,不免过分理论化了!
由修定而来的唯(心)识说,是虚妄分别识,可以不说从定──心而来的心性本净。但瑜伽行派兴起时,如来藏tatha^gata-garbha思想流行已久,如来藏与心性本净相结合,瑜伽行派是不能漠视的。『辩中边论』卷上(大正三一‧四六六中 [P165] )说:
「非染非不染,非净非不净,心性本净故,由客尘所染」。
『辩中边论』说空性s/u^^nyata^是真如tathata^,法界dharma-dha^tu等异名,空性也就是心性,与龙树的大意相同。「清净」,龙树以为众生畏空,不能信受甚深空义,所以方便的说为「清净」,那只是为人生善悉檀。但与如来藏统一了的心性本净,可不能这么说。如『胜鬘经』说:「自性清净如来藏,而客尘烦恼、上烦恼所染,不思议如来境界。……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,难可了知。有二法难可了知: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,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了知」(大正一二‧二二二中──下)。自性清净心,是心性本净的异译。心性本清净而又为外铄的客尘所染,是难可了知的。『胜鬘经』说是「不思议如来境界」,那不是方便说,而是看作极高深的了!『辩中边论』颂的意义,世亲Vasubandhu解说为:由于「心性本净」,所以不能说是染污的;但众生有染污,所以也不能说是不染污的。由于「客尘所染」,不能说众生心性是清净的;但这是客尘而不是心的自性,所 [P166] 以又不能说是不净的。「非染非不染,非净非不净」,是多么难以了解!其实只是「心本性清净,为客尘所染」而已。心性就是心空性,空性在众生「有垢位,说为杂染;出离垢时,说为清净。虽先杂染,后成清净,而非转变成无常失」(大正三一‧四六五下──四六六上)。不是心性(空性)有什么转变,所以说「心性本净」了。
心性本净,是约心空性说的,虚妄分别的心心所法,能不能说是本性清净呢?瑜伽行派采取(不一不异的)不一说,如『大乘庄严经论』卷六(大正三一‧六二三上)说:
「已说心性净,而为客尘染,不离心真如,而有心性净」。
心性净,是约心真如──梵文作法性心dharmata^-citta说的。在心真如法性(也就是真如心,法性心)外,不能约因缘生的依他相(的心心所法),说为自性清净。心性本净──自性清净心,约真如说,就是如来藏。所以瑜伽行派中,依他因缘而生起的心心所,是不能说本性净的,与说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 [P167] 等的思想相同。
五 如来藏‧我‧自性清净心
佛弟子的修定──修心,引出了「心性本净」,「唯心所作」(「唯识所现」)的二大思想。西元三世纪,出现了如来藏tatha^gata-garbha说,与二大思想相结合,与修定也是不无关系的。如来tatha^gata,佛法中是佛buddha 的异名;在印度语言中,这也是神我a^tman的别名。藏garbha是胎藏,有『梨俱吠陀』创造神话的古老渊源。所以如来藏一词,显然有印度神学的影响,但也不能说全是外来的,也还是「大乘佛法」自身的发展。释尊般涅槃parinirva^n!a 了,涅槃是不能说有,不能说无,超越一切名言的戏论,不是「神」那样的存在。但「在佛弟子的永恒怀念」中,是不能满足初学者及一般民间要求的。在「本生」、「譬喻」等传说中,渐引发出理想的佛陀观,如大众部Maha^sa^m!ghika 系说:「如来色身实无边际,如来威力亦无边际,诸佛寿量亦无 [P168] 边际,……一剎那心相应般若知一切法」(大正四九‧一五中──下)。佛是无所不在,无所不能,无所不知,又是无量寿的。初期大乘经,极大部分是以释尊为主的,而内容为佛是一切都圆满的,所以释尊那样,到底是示现的化身(初期是二身说)。论到佛的寿命,『首楞严三昧经』说:「我寿七百阿僧祇劫」(大正一五‧六四五上)。『妙法莲华经』说:「我成佛以来,甚大久远,寿命无量阿僧祇劫,常住不灭」(大正九‧四二下)。虽说「常住不灭」,又说「行菩萨道所成寿命,今犹未尽,复倍上数」,似乎还是有数量,有数量还是有尽的。涅槃是常,可说是佛教所共说的。大乘说「世间即涅槃」,所以如来的智慧、色身等,在佛的大涅槃中,得到「佛身常住」的结论。凉昙无谶Dharmaraks!a所译的『大般涅槃经』「初分」十卷(后续三十卷,是对佛性的再解说),与晋法显所译的『大般泥洹经』,是同本异译。经文以释尊将入涅槃为缘起,而肯定的宣说:「如来是常住法,不变异法,无为之法」(大正一二‧三七四中)。对声闻法的无常、苦、无我、不净,而说:「我者即是佛义,常者是法身义,乐者是涅槃义,净者是(诸佛菩萨所有 [P169] 正)法义」(大正一二‧三七七中──下)。如来具常、乐、我、净──四德;如来是常恒不变的,遍一切处的,得出如来藏与佛性buddha-dha^tu,buddha-garbha说,如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七(大正一二‧四0七上──中)说:
「佛法有我,即是佛性」。 「我者即是如来藏义;一切众生悉有佛性,即是我义」。
如来是常住的,常住是本来如此的,那众生应有如来性(tatha^gata-dha^tu ──如来界,与佛性同义)了。如来是遍一切处的,那如来也应存在于众生中了。如『华严经』说:「如来智慧,无相智慧,无碍智慧,具足在于众生身中,但愚痴众生颠倒想覆,不知不见,不生信心。……具见如来智慧在其身内,与佛无异」(大正九‧六二四上)。「众生身」,梵文为sattva-citta-sam!ta^na,译义为「众生心相续」。这可说是(没有说「如来藏」名字的)如来藏说的唯心型,显然是以「心」为主的,所以说佛的智慧,在众生心相续中。『华严经』在别处说:「如心佛亦尔,如佛众生然。(这就是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」)……若人欲了知,三 [P170] 世一切佛,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(大正一0‧一0二上──中)。『华严经』是从心所作,而彻了众生与佛不二的。如来藏的另一类型──真我型,如『如来藏经』,与『大般涅槃经』的「我者即是如来藏义」相合;也是『大般涅槃经』那样,以种种譬喻来说明的。『如来藏经』以『华严经』的华藏,莲华萎落而见佛为缘起,说一切众生有如来藏,如『大方等如来藏经』(大正一六‧四五七中──下)说:
「一切众生贪欲、恚、痴诸烦恼中,有如来智,如来眼,如来身,结跏趺坐,俨然不动。……有如来藏常无染污,德相备足,如我无异」。
如来藏,不只是在心中,而是在「身内」;不只是如来智慧,而又是如「如来身,结跏趺坐。……(三十二)德相备足」。『如来藏经』所说,是更具体的;佛那样的智慧、色相,一切众生是本来具足的。所以众生有佛的德性,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。与如来藏有关的经典,都倾向于佛性或如来性,一乘的说明。拙作『如来藏之研究』二、四、五章,已有较详细的说明,这里不再多说。
一切众生有如来藏,所以说一切众生有佛性──佛藏,佛界,也就是如来界 [P171] 。「藏」是胎藏,如父精、母血与识的和合──「结生」,起初看不出什么,渐渐的形成了手、足、口、鼻,终于诞生了。以人来说,人的身体、智能,在「结生」时已经具有而渐渐长成。众生身中有如来藏,众生也是不知道的,但如来性已具足在众生身中。胎藏的渐长大而出生为人,与如来藏离染而成功德庄严的如来一样。界dha^tu是体性、因性,界的譬喻是矿藏。矿藏具有金的体性,经开采、冶炼而显出纯金,可作为庄严具。矿藏与胎藏,譬喻不同而意趣相合。在『如来藏经』的九种譬喻中,胎藏喻、金喻,都表示了如来是本有的。在佛的清净天眼看来,众生都「具足如来智慧在其身内,与佛无异」(大正九‧六二四上)。但在众生是不知道的,探究观察也是观察不到的,如『大般涅槃经』卷八(大正一二‧四一一下──四一二中)说:
「无量菩萨虽具足行诸波罗蜜,乃至十住,犹未能见所有佛性;如来既说,即便少(分)见。……菩萨位阶十地,尚不了了知见佛性,何况声闻、缘觉之人能得见耶!……非二乘所能得知,随顺契经,以信故知。……如是 [P172] 佛性,唯佛能知」。
佛性──如来藏‧我,唯有佛能圆满的了了知见,十住地菩萨,也还是「如来既说,即便少见」,是听佛说而后才知道的。这是「随顺(佛说的)契经,以信故知」,也就是信佛所说的,才知道自己身中有佛性。十住地菩萨起初也是「…
《华雨集第三册 六、修定──修心与唯心‧秘密乘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