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華雨集第叁冊 六、修定──修心與唯心‧秘密乘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以解見空者,一切無想念」(大正一叁‧九0六上)。依于系念而佛常立在前的觀想,不離愚癡,也就不得涅槃。如依此進而通達空無所得,才能無想念而解脫呢!這樣的唯心或唯識,心識是虛妄的,瑜伽行派正是依虛妄的心心所法,根本是阿賴耶識 a^layavijn~a^na爲依止,成立一切唯識的流轉與還滅。這是從修定者的修驗而來,正如『攝大乘論本』引頌所說:「諸瑜伽師于一物,種種勝解各不同,種種所見皆得成,故知所取唯有識」(大正叁一‧一叁七中)。不過瑜伽行派,進而作充分的論究,不免過分理論化了!

  

  由修定而來的唯(心)識說,是虛妄分別識,可以不說從定──心而來的心性本淨。但瑜伽行派興起時,如來藏tatha^gata-garbha思想流行已久,如來藏與心性本淨相結合,瑜伽行派是不能漠視的。『辯中邊論』卷上(大正叁一‧四六六中 [P165] )說:

  

   「非染非不染,非淨非不淨,心性本淨故,由客塵所染」。

  

  『辯中邊論』說空性s/u^^nyata^是真如tathata^,法界dharma-dha^tu等異名,空性也就是心性,與龍樹的大意相同。「清淨」,龍樹以爲衆生畏空,不能信受甚深空義,所以方便的說爲「清淨」,那只是爲人生善悉檀。但與如來藏統一了的心性本淨,可不能這麼說。如『勝鬘經』說:「自性清淨如來藏,而客塵煩惱、上煩惱所染,不思議如來境界。……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,難可了知。有二法難可了知: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,彼心爲煩惱所染亦難了知」(大正一二‧二二二中──下)。自性清淨心,是心性本淨的異譯。心性本清淨而又爲外铄的客塵所染,是難可了知的。『勝鬘經』說是「不思議如來境界」,那不是方便說,而是看作極高深的了!『辯中邊論』頌的意義,世親Vasubandhu解說爲:由于「心性本淨」,所以不能說是染汙的;但衆生有染汙,所以也不能說是不染汙的。由于「客塵所染」,不能說衆生心性是清淨的;但這是客塵而不是心的自性,所 [P166] 以又不能說是不淨的。「非染非不染,非淨非不淨」,是多麼難以了解!其實只是「心本性清淨,爲客塵所染」而已。心性就是心空性,空性在衆生「有垢位,說爲雜染;出離垢時,說爲清淨。雖先雜染,後成清淨,而非轉變成無常失」(大正叁一‧四六五下──四六六上)。不是心性(空性)有什麼轉變,所以說「心性本淨」了。

  

  心性本淨,是約心空性說的,虛妄分別的心心所法,能不能說是本性清淨呢?瑜伽行派采取(不一不異的)不一說,如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六(大正叁一‧六二叁上)說:

  

   「已說心性淨,而爲客塵染,不離心真如,而有心性淨」。

  

  心性淨,是約心真如──梵文作法性心dharmata^-citta說的。在心真如法性(也就是真如心,法性心)外,不能約因緣生的依他相(的心心所法),說爲自性清淨。心性本淨──自性清淨心,約真如說,就是如來藏。所以瑜伽行派中,依他因緣而生起的心心所,是不能說本性淨的,與說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 [P167] 等的思想相同。

  

  

  

  五 如來藏‧我‧自性清淨心

  佛弟子的修定──修心,引出了「心性本淨」,「唯心所作」(「唯識所現」)的二大思想。西元叁世紀,出現了如來藏tatha^gata-garbha說,與二大思想相結合,與修定也是不無關系的。如來tatha^gata,佛法中是佛buddha 的異名;在印度語言中,這也是神我a^tman的別名。藏garbha是胎藏,有『梨俱吠陀』創造神話的古老淵源。所以如來藏一詞,顯然有印度神學的影響,但也不能說全是外來的,也還是「大乘佛法」自身的發展。釋尊般涅槃parinirva^n!a 了,涅槃是不能說有,不能說無,超越一切名言的戲論,不是「神」那樣的存在。但「在佛弟子的永恒懷念」中,是不能滿足初學者及一般民間要求的。在「本生」、「譬喻」等傳說中,漸引發出理想的佛陀觀,如大衆部Maha^sa^m!ghika 系說:「如來色身實無邊際,如來威力亦無邊際,諸佛壽量亦無 [P168] 邊際,……一剎那心相應般若知一切法」(大正四九‧一五中──下)。佛是無所不在,無所不能,無所不知,又是無量壽的。初期大乘經,極大部分是以釋尊爲主的,而內容爲佛是一切都圓滿的,所以釋尊那樣,到底是示現的化身(初期是二身說)。論到佛的壽命,『首楞嚴叁昧經』說:「我壽七百阿僧祇劫」(大正一五‧六四五上)。『妙法蓮華經』說:「我成佛以來,甚大久遠,壽命無量阿僧祇劫,常住不滅」(大正九‧四二下)。雖說「常住不滅」,又說「行菩薩道所成壽命,今猶未盡,複倍上數」,似乎還是有數量,有數量還是有盡的。涅槃是常,可說是佛教所共說的。大乘說「世間即涅槃」,所以如來的智慧、色身等,在佛的大涅槃中,得到「佛身常住」的結論。涼昙無谶Dharmaraks!a所譯的『大般涅槃經』「初分」十卷(後續叁十卷,是對佛性的再解說),與晉法顯所譯的『大般泥洹經』,是同本異譯。經文以釋尊將入涅槃爲緣起,而肯定的宣說:「如來是常住法,不變異法,無爲之法」(大正一二‧叁七四中)。對聲聞法的無常、苦、無我、不淨,而說:「我者即是佛義,常者是法身義,樂者是涅槃義,淨者是(諸佛菩薩所有 [P169] 正)法義」(大正一二‧叁七七中──下)。如來具常、樂、我、淨──四德;如來是常恒不變的,遍一切處的,得出如來藏與佛性buddha-dha^tu,buddha-garbha說,如『大般涅槃經』卷七(大正一二‧四0七上──中)說:

  

   「佛法有我,即是佛性」。 「我者即是如來藏義;一切衆生悉有佛性,即是我義」。

  

  如來是常住的,常住是本來如此的,那衆生應有如來性(tatha^gata-dha^tu ──如來界,與佛性同義)了。如來是遍一切處的,那如來也應存在于衆生中了。如『華嚴經』說:「如來智慧,無相智慧,無礙智慧,具足在于衆生身中,但愚癡衆生顛倒想覆,不知不見,不生信心。……具見如來智慧在其身內,與佛無異」(大正九‧六二四上)。「衆生身」,梵文爲sattva-citta-sam!ta^na,譯義爲「衆生心相續」。這可說是(沒有說「如來藏」名字的)如來藏說的唯心型,顯然是以「心」爲主的,所以說佛的智慧,在衆生心相續中。『華嚴經』在別處說:「如心佛亦爾,如佛衆生然。(這就是「心佛衆生叁無差別」)……若人欲了知,叁 [P170] 世一切佛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(大正一0‧一0二上──中)。『華嚴經』是從心所作,而徹了衆生與佛不二的。如來藏的另一類型──真我型,如『如來藏經』,與『大般涅槃經』的「我者即是如來藏義」相合;也是『大般涅槃經』那樣,以種種譬喻來說明的。『如來藏經』以『華嚴經』的華藏,蓮華萎落而見佛爲緣起,說一切衆生有如來藏,如『大方等如來藏經』(大正一六‧四五七中──下)說:

  

   「一切衆生貪欲、恚、癡諸煩惱中,有如來智,如來眼,如來身,結跏趺坐,俨然不動。……有如來藏常無染汙,德相備足,如我無異」。

  

  如來藏,不只是在心中,而是在「身內」;不只是如來智慧,而又是如「如來身,結跏趺坐。……(叁十二)德相備足」。『如來藏經』所說,是更具體的;佛那樣的智慧、色相,一切衆生是本來具足的。所以衆生有佛的德性,衆生都有成佛的可能。與如來藏有關的經典,都傾向于佛性或如來性,一乘的說明。拙作『如來藏之研究』二、四、五章,已有較詳細的說明,這裏不再多說。

  

  一切衆生有如來藏,所以說一切衆生有佛性──佛藏,佛界,也就是如來界 [P171] 。「藏」是胎藏,如父精、母血與識的和合──「結生」,起初看不出什麼,漸漸的形成了手、足、口、鼻,終于誕生了。以人來說,人的身體、智能,在「結生」時已經具有而漸漸長成。衆生身中有如來藏,衆生也是不知道的,但如來性已具足在衆生身中。胎藏的漸長大而出生爲人,與如來藏離染而成功德莊嚴的如來一樣。界dha^tu是體性、因性,界的譬喻是礦藏。礦藏具有金的體性,經開采、冶煉而顯出純金,可作爲莊嚴具。礦藏與胎藏,譬喻不同而意趣相合。在『如來藏經』的九種譬喻中,胎藏喻、金喻,都表示了如來是本有的。在佛的清淨天眼看來,衆生都「具足如來智慧在其身內,與佛無異」(大正九‧六二四上)。但在衆生是不知道的,探究觀察也是觀察不到的,如『大般涅槃經』卷八(大正一二‧四一一下──四一二中)說:

  

   「無量菩薩雖具足行諸波羅蜜,乃至十住,猶未能見所有佛性;如來既說,即便少(分)見。……菩薩位階十地,尚不了了知見佛性,何況聲聞、緣覺之人能得見耶!……非二乘所能得知,隨順契經,以信故知。……如是 [P172] 佛性,唯佛能知」。

  

  佛性──如來藏‧我,唯有佛能圓滿的了了知見,十住地菩薩,也還是「如來既說,即便少見」,是聽佛說而後才知道的。這是「隨順(佛說的)契經,以信故知」,也就是信佛所說的,才知道自己身中有佛性。十住地菩薩起初也是「…

《華雨集第叁冊 六、修定──修心與唯心‧秘密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