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聞信」,後來還是霧裏看花,「不大明了」的。從信仰理想而來的佛性說,在經典中,是成立在衆多的譬喻與仰信之上的。這一特色,是如來藏說早期經典所一致的。如『不增不減經』說:「此甚深義,……聲聞、緣覺所有智慧,于此義中,唯可仰信,不能如實觀察」(大正一六‧四六七上)。『無上依經』說:「惟阿毘跋致[不退轉]菩薩與大法相應,能聽能受能持,(余)諸菩薩、聲聞、緣覺,信佛語故,得知此法」(大正一六‧四七0下)。『勝鬘經』說:「如來藏者,一切阿羅漢、辟支佛、大力菩薩,本所不見,本所不得」;「汝(勝鬘)及成就大法菩薩摩诃薩,乃能聽受;諸余聲聞,唯信佛語。……于諸深法不自了知,仰推世尊,非我境界,唯佛所知」(大正一二‧二二一下、二二二下)。這是說,要成就大法的不退菩薩, [P173] 才能于佛性聽聞受持,從實行中去見佛性的少分,其他的只能仰推佛說,信仰而已。對聽衆來說,不退菩薩是少有的,這只是適應一般「信增上者」說的。所以中觀派Ma^dhyamika與瑜伽行派Yoga^ca^ra,都說如來藏說是「不了義」的。但在「信增上者」,那真是契理契機,真是太好了!
如來藏說是適應「信增上」的,所以對生死流轉與涅槃解脫,依無常無我的緣起prati^tya-samutpa^da而成立的佛法(「佛法」,「大乘佛法」的中觀與瑜伽行),不能信解的,聽說如來藏,就能歡喜信受了。因爲從生死(一生又一生的)流轉,經修行到成佛,有了常住的如來藏我(佛性),那就是生命主體不變。如「伎兒」從後臺到前臺,不斷的變換形相,其實就是這個伎兒(『楞伽經』說:「猶如伎兒,變現諸趣」)。從前生到後生(生死流轉),從衆生到成佛,有了如來藏我,一般人是容易信受的。如來藏我,與一般信仰的我,命,靈,靈魂,也就接近了一步。如來與如來藏(我),與印度神學的梵brahman與我,也是相當類似的。如來藏(佛性,如來界)說,不只是說衆生本有佛性,也是衆 [P174] 生與如來不二的,如『不增不減經』(大正一六‧四六七上──中)所說:
「衆生界者,即是如來藏;如來藏者,即是法身。……此法身過于恒沙無邊煩惱所纏,從無始世來,隨順世間,波浪漂流,往來生死,名爲衆生」。 「此法身,厭離世間生死苦惱,……修菩提行,名爲菩薩」。 「此法身,離一切世間煩惱使纏,過一切苦,……離一切障,離一切礙,于一切法中得自在力,名爲如來」。
『華嚴經』所說,一切衆生心相續中,具足如來智慧,是重于「心」的。『如來藏經』等所說,衆生身中,有智慧、色相端嚴的如來,是(通俗化)重于(如來)我的。二說雖小有差別,而都表示了真常本有。『如來藏經』等傳出的如來藏說,與心性本淨──自性清淨心prakr!ti-prabha^svara-citta說合流了,如『央掘魔羅經』說:「若自性清淨意,是如來藏,勝一切法,一切法是如來藏所作」(大正二‧五四0上)。『不增不減經』說:「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,……我 [P175] 依此清淨真如法界,爲衆生故,說爲不可思議法自性清淨心」(大正一六‧四六七中)。『勝鬘經』說:「如來藏者,是……自性清淨藏。此自性清淨如來藏,而客塵煩惱、上煩惱所染。……自性清淨心而有染者,難可了知」(大正一二‧二二二中)。這樣,「自性清淨如來藏」,與「自性清淨心」,是一體的異名。這二者,本來是有共同性的:衆生心性本(光)淨,而客塵煩惱所染;如來藏也是自性清淨,而客塵煩惱、上煩惱所染(或說「貪瞋癡所覆」,「在陰界入中」)。同樣是自體清淨,爲外铄的客塵所染,所以二者的統一,是合理而當然的。『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』(大正一二‧叁四叁上)說:
「諸佛如來是法界身,遍入一切衆生心想中。是故汝等心想佛時,是心即是叁十二相、八十隨形好。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,是故應當一心系念,谛觀彼佛」。
『觀經』所說,大致與『般舟叁昧經』說相近,然「如來是法界身,遍入一切衆生心想中」,是「佛遍衆生身心」的如來藏說。相好莊嚴的佛,「從心想生 [P176] 」,也就是從觀想而現起的。與瑜伽行派所說,依虛妄分別的定心所現,略有不同,這是心中本有(相好莊嚴)的法界身,依觀想而顯現出來。我在上面說:大般涅槃,如來藏、我的見解,與定sama^dhi學是不無關系的。如『大般涅槃經』中,比對『大涅槃經』與其他契經時,一再說到:「雖修一切契經諸定」;「一切契經禅定叁昧」(大正一二‧四一四下、四一九中)。在叁藏中,契經su^tra是被解說爲重于定的。『大般涅槃經』曾明白的(大正一二‧四一四下──四一五上、四叁一中)說:
「譬如衆流皆歸于海,一切契經諸定叁昧,皆歸大乘大涅槃經」。 「是大涅槃,即是諸佛甚深禅定」。
真常本具的修顯,雖也說到般若,觀想,但顯然是重于定的。真如tathata^ ,法界dharma-dha^tu,空性s/u^nyata^,『阿含經』中也是有的。依「佛法」,是觀緣起,無常、無我我所(即是「空」)而證知的。大乘『般若經』等,雖說「但依勝義」,也是觀一切(人、法)但有假名──假施設prajn~apti,假名無實性而契入的。不離現實的身心世間,如理觀察,以真如作意tathata^-manasika^ra [P177] ──勝義觀(慧)而證知,不是勝解作意adhimoks!a-manaska^ra ──假想觀。定心的澄澈明淨,當然是要修的,但生死解脫與大乘的體悟無生,要依般若慧,而不是定力所能達成的。自性清淨心,清淨如來藏,說明是譬喻的,是仰信而知的,依假想觀的禅定叁昧而得見的。在佛法的發展中,將充分的表露出來。
如來藏是自性清淨心──心性本淨,中觀與瑜伽行派,都說是真如、空性的異名。如來藏說也就會通了空性,如『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』(大正一二‧ 二二一下)說:
「世尊!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」。 「世尊!有二種如來藏空智。世尊!空如來藏,若離、若脫、若異一切煩惱藏。世尊!不空如來藏,過于恒沙不離、不脫、不異不思議佛法」。 「此二空智,……一切阿羅漢、辟支佛,本所不見,本所不得;一切苦滅,唯佛得證」。 [P178]
空智s/u^^nyata^-jn~a^na是「空性之智」。如來的「空(性)智」,在衆生身中,就是如來藏。如來與衆生的空智,沒有什麼差別,只是衆生不能自知。說「如來空智」,應不忘『華嚴經』所說的:「如來智慧,無相智慧,無礙智慧,具足在于衆生身中」(大正九‧六二四上)。從如來果智,說到衆生本有,是如來藏── 如來空智,與衆生向上修習,達到無漏般若[智慧]的現證空性,意義上是不大相同的。如來空(性)智是如來藏,依如來藏(也就是空智)而說空s//u^nya與不空 as/u^nya。說「空如來藏」,是說外铄的客塵煩惱是空的;如來藏──如來空智,自性是清淨的,真實有的。說如來藏不空,是說如來空(性)智本有「不離、不脫、不異的不思議佛法」──清淨佛功德法;對煩惱虛妄可空說,這是真實的,不空的。煩惱是造業受苦報的,所以說煩惱藏空,如徹底的說,如『大般涅槃經』所說:「空者,謂無二十五有,及諸煩惱,一切苦[報],一切相,一切有爲行,如瓶無酪,則名爲空。不空者,謂真實善色,常樂我淨,不動不變,猶如彼瓶色香味觸,故名不空」(大正一二‧叁九五中)。這是說:以煩惱爲本的惑、業、苦 [P179] ,(凡是無常的)一切都是空的;不空的是衆生本有,如來圓證的(以智爲主的)一切清淨功德。如來藏說是以「一切皆空」爲不了義的,如『大般涅槃經』、『央掘魔羅經』等,極力呵斥「一切皆空」說。遲一些傳出的『勝鬘經』,卻說如來藏爲「如來空(性)智」,說空與不空如來藏爲「二(種)空(性)智」,可說否定又融攝,以便解釋一切「空相應大乘」經吧!這樣,「如來藏」,「自性清淨心」,「空(性)智」都統一了。
六 如來藏心與修定
在增上心adhicitta學的修行中,引出了心性本淨──自性清淨心 prakr!ti-citta-prabha^svara說:唯心cittama^trata^與唯識vijn~apti-ma^trata^說。由于如來的崇仰,而有如來藏、我tatha^gata-garbha,也就是佛性 buddha-dha^tu,buddha-garbha說;如來藏又與自性清淨心相結合。如來藏說,有印度神學中的神我意味,所以佛教界都給以新的解說;比較接近本義的,是『究 [P180] 竟一乘寶性論』所說。論上說:「法身遍,無差,皆實有佛性,是故說衆生,常有如來藏」(大正叁一‧八二八上)。經說一切衆生有如來藏,可從叁義說:一、「法身遍」:佛的法身dharma-ka^ya,遍在一切衆生中。二、無差:真如tathata^ 清淨,衆生與佛是沒有差別的。叁、佛性,依梵本是佛種姓buddha-gotra ,衆生有佛的種姓。從佛說到衆生,是「法身遍」;從衆生說到佛,是「有佛種姓」;佛與衆生,平等平等:所以說一切衆生有如來藏,主要是從如來果德的…
《華雨集第叁冊 六、修定──修心與唯心‧秘密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