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闻信」,后来还是雾里看花,「不大明了」的。从信仰理想而来的佛性说,在经典中,是成立在众多的譬喻与仰信之上的。这一特色,是如来藏说早期经典所一致的。如『不增不减经』说:「此甚深义,……声闻、缘觉所有智慧,于此义中,唯可仰信,不能如实观察」(大正一六‧四六七上)。『无上依经』说:「惟阿毘跋致[不退转]菩萨与大法相应,能听能受能持,(余)诸菩萨、声闻、缘觉,信佛语故,得知此法」(大正一六‧四七0下)。『胜鬘经』说:「如来藏者,一切阿罗汉、辟支佛、大力菩萨,本所不见,本所不得」;「汝(胜鬘)及成就大法菩萨摩诃萨,乃能听受;诸余声闻,唯信佛语。……于诸深法不自了知,仰推世尊,非我境界,唯佛所知」(大正一二‧二二一下、二二二下)。这是说,要成就大法的不退菩萨, [P173] 才能于佛性听闻受持,从实行中去见佛性的少分,其他的只能仰推佛说,信仰而已。对听众来说,不退菩萨是少有的,这只是适应一般「信增上者」说的。所以中观派Ma^dhyamika与瑜伽行派Yoga^ca^ra,都说如来藏说是「不了义」的。但在「信增上者」,那真是契理契机,真是太好了!
如来藏说是适应「信增上」的,所以对生死流转与涅槃解脱,依无常无我的缘起prati^tya-samutpa^da而成立的佛法(「佛法」,「大乘佛法」的中观与瑜伽行),不能信解的,听说如来藏,就能欢喜信受了。因为从生死(一生又一生的)流转,经修行到成佛,有了常住的如来藏我(佛性),那就是生命主体不变。如「伎儿」从后台到前台,不断的变换形相,其实就是这个伎儿(『楞伽经』说:「犹如伎儿,变现诸趣」)。从前生到后生(生死流转),从众生到成佛,有了如来藏我,一般人是容易信受的。如来藏我,与一般信仰的我,命,灵,灵魂,也就接近了一步。如来与如来藏(我),与印度神学的梵brahman与我,也是相当类似的。如来藏(佛性,如来界)说,不只是说众生本有佛性,也是众 [P174] 生与如来不二的,如『不增不减经』(大正一六‧四六七上──中)所说:
「众生界者,即是如来藏;如来藏者,即是法身。……此法身过于恒沙无边烦恼所缠,从无始世来,随顺世间,波浪漂流,往来生死,名为众生」。 「此法身,厌离世间生死苦恼,……修菩提行,名为菩萨」。 「此法身,离一切世间烦恼使缠,过一切苦,……离一切障,离一切碍,于一切法中得自在力,名为如来」。
『华严经』所说,一切众生心相续中,具足如来智慧,是重于「心」的。『如来藏经』等所说,众生身中,有智慧、色相端严的如来,是(通俗化)重于(如来)我的。二说虽小有差别,而都表示了真常本有。『如来藏经』等传出的如来藏说,与心性本净──自性清净心prakr!ti-prabha^svara-citta说合流了,如『央掘魔罗经』说:「若自性清净意,是如来藏,胜一切法,一切法是如来藏所作」(大正二‧五四0上)。『不增不减经』说:「如来藏本际相应体及清净法,……我 [P175] 依此清净真如法界,为众生故,说为不可思议法自性清净心」(大正一六‧四六七中)。『胜鬘经』说:「如来藏者,是……自性清净藏。此自性清净如来藏,而客尘烦恼、上烦恼所染。……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,难可了知」(大正一二‧二二二中)。这样,「自性清净如来藏」,与「自性清净心」,是一体的异名。这二者,本来是有共同性的:众生心性本(光)净,而客尘烦恼所染;如来藏也是自性清净,而客尘烦恼、上烦恼所染(或说「贪瞋痴所覆」,「在阴界入中」)。同样是自体清净,为外铄的客尘所染,所以二者的统一,是合理而当然的。『佛说观无量寿佛经』(大正一二‧三四三上)说:
「诸佛如来是法界身,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。是故汝等心想佛时,是心即是三十二相、八十随形好。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,是故应当一心系念,谛观彼佛」。
『观经』所说,大致与『般舟三昧经』说相近,然「如来是法界身,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」,是「佛遍众生身心」的如来藏说。相好庄严的佛,「从心想生 [P176] 」,也就是从观想而现起的。与瑜伽行派所说,依虚妄分别的定心所现,略有不同,这是心中本有(相好庄严)的法界身,依观想而显现出来。我在上面说:大般涅槃,如来藏、我的见解,与定sama^dhi学是不无关系的。如『大般涅槃经』中,比对『大涅槃经』与其他契经时,一再说到:「虽修一切契经诸定」;「一切契经禅定三昧」(大正一二‧四一四下、四一九中)。在三藏中,契经su^tra是被解说为重于定的。『大般涅槃经』曾明白的(大正一二‧四一四下──四一五上、四三一中)说:
「譬如众流皆归于海,一切契经诸定三昧,皆归大乘大涅槃经」。 「是大涅槃,即是诸佛甚深禅定」。
真常本具的修显,虽也说到般若,观想,但显然是重于定的。真如tathata^ ,法界dharma-dha^tu,空性s/u^nyata^,『阿含经』中也是有的。依「佛法」,是观缘起,无常、无我我所(即是「空」)而证知的。大乘『般若经』等,虽说「但依胜义」,也是观一切(人、法)但有假名──假施设prajn~apti,假名无实性而契入的。不离现实的身心世间,如理观察,以真如作意tathata^-manasika^ra [P177] ──胜义观(慧)而证知,不是胜解作意adhimoks!a-manaska^ra ──假想观。定心的澄澈明净,当然是要修的,但生死解脱与大乘的体悟无生,要依般若慧,而不是定力所能达成的。自性清净心,清净如来藏,说明是譬喻的,是仰信而知的,依假想观的禅定三昧而得见的。在佛法的发展中,将充分的表露出来。
如来藏是自性清净心──心性本净,中观与瑜伽行派,都说是真如、空性的异名。如来藏说也就会通了空性,如『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』(大正一二‧ 二二一下)说:
「世尊!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」。 「世尊!有二种如来藏空智。世尊!空如来藏,若离、若脱、若异一切烦恼藏。世尊!不空如来藏,过于恒沙不离、不脱、不异不思议佛法」。 「此二空智,……一切阿罗汉、辟支佛,本所不见,本所不得;一切苦灭,唯佛得证」。 [P178]
空智s/u^^nyata^-jn~a^na是「空性之智」。如来的「空(性)智」,在众生身中,就是如来藏。如来与众生的空智,没有什么差别,只是众生不能自知。说「如来空智」,应不忘『华严经』所说的:「如来智慧,无相智慧,无碍智慧,具足在于众生身中」(大正九‧六二四上)。从如来果智,说到众生本有,是如来藏── 如来空智,与众生向上修习,达到无漏般若[智慧]的现证空性,意义上是不大相同的。如来空(性)智是如来藏,依如来藏(也就是空智)而说空s//u^nya与不空 as/u^nya。说「空如来藏」,是说外铄的客尘烦恼是空的;如来藏──如来空智,自性是清净的,真实有的。说如来藏不空,是说如来空(性)智本有「不离、不脱、不异的不思议佛法」──清净佛功德法;对烦恼虚妄可空说,这是真实的,不空的。烦恼是造业受苦报的,所以说烦恼藏空,如彻底的说,如『大般涅槃经』所说:「空者,谓无二十五有,及诸烦恼,一切苦[报],一切相,一切有为行,如瓶无酪,则名为空。不空者,谓真实善色,常乐我净,不动不变,犹如彼瓶色香味触,故名不空」(大正一二‧三九五中)。这是说:以烦恼为本的惑、业、苦 [P179] ,(凡是无常的)一切都是空的;不空的是众生本有,如来圆证的(以智为主的)一切清净功德。如来藏说是以「一切皆空」为不了义的,如『大般涅槃经』、『央掘魔罗经』等,极力呵斥「一切皆空」说。迟一些传出的『胜鬘经』,却说如来藏为「如来空(性)智」,说空与不空如来藏为「二(种)空(性)智」,可说否定又融摄,以便解释一切「空相应大乘」经吧!这样,「如来藏」,「自性清净心」,「空(性)智」都统一了。
六 如来藏心与修定
在增上心adhicitta学的修行中,引出了心性本净──自性清净心 prakr!ti-citta-prabha^svara说:唯心cittama^trata^与唯识vijn~apti-ma^trata^说。由于如来的崇仰,而有如来藏、我tatha^gata-garbha,也就是佛性 buddha-dha^tu,buddha-garbha说;如来藏又与自性清净心相结合。如来藏说,有印度神学中的神我意味,所以佛教界都给以新的解说;比较接近本义的,是『究 [P180] 竟一乘宝性论』所说。论上说:「法身遍,无差,皆实有佛性,是故说众生,常有如来藏」(大正三一‧八二八上)。经说一切众生有如来藏,可从三义说:一、「法身遍」:佛的法身dharma-ka^ya,遍在一切众生中。二、无差:真如tathata^ 清净,众生与佛是没有差别的。三、佛性,依梵本是佛种姓buddha-gotra ,众生有佛的种姓。从佛说到众生,是「法身遍」;从众生说到佛,是「有佛种姓」;佛与众生,平等平等:所以说一切众生有如来藏,主要是从如来果德的…
《华雨集第三册 六、修定──修心与唯心‧秘密乘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