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华雨集第三册 六、修定──修心与唯心‧秘密乘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真常,而说众生佛性的本有。西元四、五世纪,瑜伽行派Yoga^ca^ra的无着 Asan%ga与世亲Vasubandhu论师,广说一切唯识所现;依虚妄的阿赖耶识 a^layavijn~a^na,成立唯识说。当时流行的如来藏,就是自性清净心说,融摄了瑜伽行派的唯识现,而成「真常唯心论」,代表性的教典,是『楞伽经』与『密严经』。『楞伽经』共三译:宋求那跋陀罗Gun!abhadra,于西元四四三年初译;元魏菩提流支Bodhiruci,于西元五一三年再译;唐实叉难陀S/iks!a^nanda ,于西元七00──七0四年三译。后二译(与现存梵本相同),前面多了「劝 [P181] 请品」,后面多了「陀罗尼品」与「偈颂品」。前后增多部分,与唐代(二次)译出的『密严经』,意义更为接近。这是依一般的妄心所现,引向唯心──本净如来藏心,也就是佛的自证境界。由于表现为「经」的体裁,所以更富于引向修证的特性。

  

  依不生灭──常住的如来藏为依止,成立生死与涅槃;依生灭无常的阿赖耶 ──藏识为依止,成立生死与涅槃,这是「大乘佛法」中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。以如来藏为依止而评斥无常剎那生灭的,如『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』(大正一二‧二二二中)说:

  

   「六识及心法智,此七法剎那不住,不种众苦,不得厌苦,乐求涅槃。世尊!如来藏者,无前际不起不灭法,种诸苦,得厌苦,乐求涅槃」。

  

  「心法智」,异译作「所知」。『胜鬘经』以为:如来藏是不生灭法,所以能种苦──受业熏而感苦报。也能厌苦,愿求涅槃,那是由于如来藏与不思议功德相应(也就是有「佛性」)。六识等七法,是剎那生灭的,虚妄的,不可能成 [P182] 立生死流转与涅槃还灭。依据如来藏说,剎那生灭的七法,不能成立生死流转,那瑜伽行派的藏识,是虚妄生灭法,当然也不能为依而成立一切。融摄瑜伽行派 ──虚妄唯识的如来藏(自性清净)心者,依『胜鬘经』而作出阿赖耶识的「本净客染」说,如『楞伽经』中就这样说:「我为胜鬘夫人及余深妙净智菩萨,说如来藏名藏识,与七识俱起」(大正一六‧六二0上)。『胜鬘经』的七法,解说为七识;而如来藏演化为「如来藏名藏识」(阿赖耶识)。「如来藏名藏识」,是什么意义?『大乘入楞伽经』卷五(大正一六‧六一九下)说:

  

   「如来藏是善不善因,能遍兴造一切趣生,譬如伎儿变现诸趣。……无始虚伪恶习所熏,名为藏识,生于七识无明住地。譬如大海而有波浪,其体相续,恒住不断;本性清净,离无常过,离于我论」。 「菩萨摩诃萨欲得胜法,应净如来藏、藏识之名。大慧!若无如来藏名藏识者,则无生灭」。

  

  在生死流转的五趣、四生中,如来藏如伎儿一样,五趣、四生变了,如来藏 [P183] 还是那样的本性清净。如来藏不是生死苦的造作者,也不是生死苦的受者。那为什么依如来藏而有生死呢?由于无始以来,为虚伪的恶习[杂染种习]所熏染,就名为藏识,生起七识。藏识是本性清净,而为客尘所染的,有(自体)真相ja^tilak-s!an!a 、(客体)业相karmalaks!an!a的二分。说阿赖耶识为依止,生死流转,是约「业相」熏变而现起说的。藏识并不只是业相熏变,所以业相灭除了,七识不起,生灭法都灭了而藏「识(自)真相不灭,但业相灭」(大正一六‧五九三下)。这就是「净如来藏、藏识之名」,也就是不再是阿赖耶识而名为如来藏了。藏识的妄现世间相,是由于无始的妄习而来的,真相──自体是清净不灭的。这一思想,『大乘密严经』说得更明白:「藏识亦如是,诸识习气俱,而恒性清净,不为其所业」(染?);「阿赖耶识本来而有,圆满清净,出过于世,同于涅槃」(大正一六‧七六五上、七三七下)。如来藏与藏识,在「真常唯心论」中,是同一的,不过在说明上各有所重而已。『大乘密严经』卷下(大正一六‧七四七上)说:

  

   「如来清净藏,亦名无垢智,常住无始终,离四句言说。佛说如来藏,以 [P184] 为阿赖耶,恶慧不能知,藏即赖耶识。如来清净藏,世间阿赖耶,如金与指环,展转无差别」。

  

  『楞伽』与『密严经』,融摄瑜伽行派的教理──五法,三自性,八识,二无我,而实则自成体系。为生死世间依止的,是常住本净而受熏说;为涅槃依止的,是常住清净如来藏(无垢智)说。肯定『楞伽』、『密严』的这一特性,才明白「真常唯心论」的自有体系。如来藏与我有关,是『大般涅槃经』等所说的。融摄「虚妄唯识」的『楞伽经』说:「开引计我诸外道故,说如来藏。……当依无我如来之藏」(大正一六‧四八九中)。『密严经』也说:「能断一切见,归依此无我」(大正一六‧七五一中、七二六下)。其实,无我是没有外道所说作者等妄执,如来藏我是不能没有的,如『大乘入楞伽经』卷七(大正一六‧六三七下──六三八上)说:

  

   「蕴中真实我,无智不能知。诸地自在通,灌顶胜三昧,若无此真我,是等悉皆无。……说无真我者,谤法着有无」。 「于诸蕴身中,五种推求我,愚者不能了,智见即解脱」。 [P185]

  

  「真我」,梵语pudgala(补特伽罗)。有我的理由,是种种譬喻:如琴中妙音,伏藏,地下水,怀胎,木中火等(大正一六‧六三七下)。最有力的证明,当然是「内证智」的修验。『中论』以五种推求我不可得,悟入我法空性。依『楞伽经』「偈颂品」说,那『中论』作者是「无智不能知」了。『密严经』也这样说:「所谓阿赖耶,第八丈夫识,运动于一切,如轮转众瓶。如油遍在麻,盐中有咸味,……沈麝等有香,日月(有)光亦尔。……非智所寻求,不可得分别,定心无碍者,内智之所证」(大正一六‧七三一上──中)。丈夫,梵语purus!a,是『吠陀』所说的原人,一切依此而有的大人。在『密严经』中,丈夫就是如来藏识。真实我与丈夫第八识,是如来藏异名,所以「真常唯心论」,是真心,也就是真我;离垢清净,就是如来。

  

  如来藏,一般人是依信而知的;自性清净心──心性本净,唯心,唯识,都从瑜伽者的「修心」(定)而来,所以「真常唯心论」,有重信而更重定的倾向。『楞伽经』立四种禅:愚夫所行禅ba^lopaca^rika-dhya^na,观察义禅 [P186] arthapravicaya-dhya^na,攀缘真如禅tathata^lambana-dhaya^na,如来禅tatha^gata-dhya^na。一、愚夫所行禅:是二乘所修的禅。「知人无我」,观无常苦不净相而入定,即使修到灭定nirodha-sama^patti,也是愚夫所修。长行说:「见自他身骨锁相连」,是不净观。偈颂说:日,月,红莲华,大海,虚空,火尽,都是四修定中的「胜知见」。这些禅观,「如是种种相,堕于外道法,亦堕于声闻,辟支佛境界」(大正一六‧六0二上)。二乘的禅观,与外道禅同等,这是值得注意的。『大乘入楞伽经』卷七(大正一六‧六三八下)说:

  

   「于我涅槃后,释种悉达多,毗纽,大自在,外道等俱出。如是我闻等,释师子所说;谈古及笑语,毗夜娑仙说;于我涅槃后,毗纽,大自在,彼说如是言,我能作世间。我名离尘佛,姓迦多衍那,……我生瞻婆国,… …出家修苦行」。

  

  『楞伽经』的佛,是姓迦多衍那Ka^tya^yana的离尘佛Virajajina;而释师子S/a^kyasim!ha的「如是我闻」(经),与外道为同类。佛法演变到这一阶 [P187] 段,变化太大了!释尊为多闻圣弟子说法,从现实入手,不是出发于唯心的;然依真常唯心者的见解,「唯心」才是佛的正法。古德说:「心行道外,名为外道」。依『楞伽经』,应该说「心外有法,名为外道」了。二、观察义禅:以下是大乘禅观。义artha,是心识所现的境相,所以说:「似义显现」,「似义影像」,「相义」等。心识所现的一切法(外道的、二乘的都在内)无我,就是一切「妄计自性」是没有(自性)自相的。在禅观的次第增进中,就是诸地的相义,也知是唯心(识)而没有自相的。三、攀缘真如禅:上来观人法无我,是「妄计自性」空。能观的心识,是虚妄分别,如一切法(义)不可得,分别心也就「不起」。真如不是缘虑所可及的;所分别、能分别都不起了(境空心泯),还有无影像相nira^bha^salaks!an!a在,所以说攀缘真如。四、如来禅:「入佛地,住自证圣智三种乐」,那是如来自证圣智pratya^tma$ryajn~a^na。三种乐的意义不明,可能如『楞伽经』说:「七地是有心,八地无影像,此二地名住,余则我所得,自证及清净,此则是我地」(大正一六‧六一九上)。在方便安立中,(从初地到 [P188] )七地是有心地,知一切唯是自心所现,与观察义禅相当。八地无影像,也就是境空心泯(「离心意识」),住于无影像相,与攀缘真如禅相当。八地以上,九地,十地,普贤行地──三地,都可说是佛地,与如来禅相当。三种乐,可能是安住如来禅的,次第三地的现法乐住dr!s!t!adharma-sukha-viha^ra。四种禅的后三禅,与瑜伽行派的观法相近。观察义禅是:「依识有所得,境无所得生」。攀缘真如禅是:「依境无所得…

《华雨集第三册 六、修定──修心与唯心‧秘密乘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