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华雨集第三册 六、修定──修心与唯心‧秘密乘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识无所得生」。如来禅是:「故知二有得、无得性平等」。瑜伽行派是遣遍计,泯依他起,证圆成实──真如,真如约绝对理性说,是无分别智所证的。真常唯心者的如来禅,约佛德说;如来藏心(无垢智)离染而圆满自证。所以在「住自证圣智三种乐」下,接着说:「为诸众生作不思议事」。唯心的修证而都称之为禅,意味着禅定的重视。

  

  唯心论的重定倾向,『大乘密严经』(见「大正藏」一六卷,下引文略)非常的突出。『密严经』的主要说法者,是金刚藏Vajragarbha菩萨,如来称之为「三摩地胜自在金刚藏」(七四八下)。被称为「定中上首尊」(七七三上),「定王 [P189] 金刚藏」(七五八上)。「此之金刚藏,示现入等持,正定者境界」;「现法乐住内证之智,为大定师,于定自在」(七五0下、七五一上)。金刚藏所说的,是如来藏藏识(本净)法门,也是禅定所见得的,如说:「如是阿赖耶,种子及诸法,展转相依住,定者能观见」(七七二下)。「如是流转识,依彼藏识住,佛及诸佛子,定者常观见」(七五六下)。「定者了世间,但是赖耶识」(七七一下)。「清净与杂染,皆依阿赖耶,圣者现法乐,等引之境界」(七六五上)。「即此赖耶体,密严者能见,由最胜瑜祇,妙定相应故」(七六五下)。「如来藏具有,三十二胜相,是故佛非无,定者能观见」(七四九下)。如来藏是我──胜丈夫,所以说:「如摩尼众影,色合而明现,如来住正定,现影亦复然。……如是胜丈夫,成于诸事业。……无边最寂妙,具足胜丈夫,……是修行定者,妙定之所依」(七五0上)。禅定这样的重要,所以一再劝修,如说:「此密严妙定,非余之所有,……汝应修此定,如何着亲属」(七六一中)?「汝于三摩地,何故不勤修」(七六一下)?「难思观行境,定力之所生,王应常修习,相应微妙定」(七五三中)!一切圣者与佛,都是由禅定 [P190] 而生的,如说:「此是现法乐,成就三摩地,众圣由是生」(七六八下)。如来「以得三摩地,名大乘威德,住于此定中,演清净法眼。……十方一切佛,皆从此定生」(七七五中)。「密严中之人,……常游三摩地。世尊定中胜,众相以庄严」(七四九下)。「世尊恒住禅,寂静最无上」(七五四下)。『大乘入楞伽经』也说:「住如来定,入三昧乐,是故说名大观行师」;「根本佛(唯)说三昧乐境」(大正一六‧ 五八九上、下)。菩萨的进修次第,如『大乘密严经』卷上 (大正一六‧七四九上──中)说:

  

   「如来常住,恒不变易,是修念佛观行之境,名如来藏。犹如虚空不可坏灭,名涅槃界,亦名法界」。 「若有住此三摩地者,于诸有情心无顾恋。……是故菩萨舍而不证。…… 入如来定,……超第八地,善巧决择,乃至法云,受用如来广大威德(定名),入于诸佛内证之地,与无功用道三摩地相应。遍游十方,不动本处,而恒依止密严佛剎」。

  

  『大乘入楞伽经』卷一(大正一六‧五九四上)也说: [P191] 「观一切法皆无自性,……如梦所见,不离自心」。 「知一切境界,离心无得。行无相道,渐升诸地,住三昧境,了达三界皆唯自心。得如幻定,绝众影像,成就智慧,证无生法。入金刚喻三昧,当得佛身」。

  

  重定的情况,『密严经』是明白可见的,如说「现法乐住内证智境」,「现法乐住」就是四修定之一。这里,我愿提出一项意见。「佛法」,是从现实身心活动(推而及外界),了解一切是依于因缘nida^na,进而发见因果间的必然法则──缘起prati^tya-samutpa^da而悟入的。在缘起的正观中,如身心不息的变异──无常anityata^;一切是不彻底,不安隐的──苦duh!kha;无常苦的,所以是无我nira^tman。观察身心无我的方法,主要是「不即蕴,不离蕴,不相在」。分别的说:色蕴不就是我,离色也没有我,我不在色中,色不在我中(后二句就是「不相在」)。五蕴都如此,就否定了二十种我见。「佛法」是观察、抉择我不可得,无我也就无我所,无我我所就是空s/u^^nyata^。所以般若 [P192] ──慧,在七觉支中名为「择法」。了解世俗的智慧外,胜义谛理 parama$rtha-satya的观慧,『解深密经』也说:「能正思择,最极思择,周遍寻思,周遍伺察,若忍、若乐、若慧、若见、若观,是名毗钵舍那」(大正一六‧六九八上),毗钵舍那vipas/yana^就是观。总之,「佛法」的解脱道,是以正见 samyag-dr!s!t!i为先的;慧如房屋的梁栋那样的重要。初期「大乘佛法」,直体胜义,同样的以般若为先导,观一切法虚妄无实,但假施设而契入的。「佛法」的涅槃nirva^n!a,在『般若经』中,是空性、真如tathata^等异名。空观(『瑜伽论』名为空性胜解)的开展,有种种空──七空,十四空,十六空,十八空,二十空的建立,是胜义空。「佛法」说三学──戒,心,慧,以慧而得解脱。初期「大乘佛法」说六度──施,戒,忍,进,禅,慧,依慧为导而行菩萨道,依慧而得无生忍。慧──般若,是比禅定进一步的。但出发于现实观察的方法论,在后期「大乘佛法」中有些不适用了。如大涅槃,如来藏,我,自性清净心,佛性等,是从崇高的信仰与理想而来的,只能以无数的譬喻来说明,是一般人所不 [P193] 能知,现实正观所不能得的。如在世间哲学中,这是近于神学,形而上学的。依禅定而来的瑜伽行派,没有忘失缘起,但由于是「唯识(现)」,所以说:经说一切法空,是说遍计所执自性parikalpita-svabha^va空。『楞伽经』也还这样说:「空者,即是妄计性句义。大慧!为执着妄计自性故,说空,无生,无二,无自性」(大正一六‧五九八下)。依他起自性para-tantra-svabha^va,是缘起法,是虚妄分别识,这是不能说空的。于缘起法(唯识现)离遍计所执自性,契入真如、空(所显)性,是胜义有的。这样,胜义空观被局限于妄计自性,所以经说「一切法空」是不了义的。但空性由空所显,所以空性、真如是无分别智nirvika-jn~a^na 所证知,还是慧学。「真常唯心论」以如来藏,藏识(本净)而明一切唯心,所以外境是空的,妄心也是空的。阿赖耶(本净)为恶习所熏而变现的,妄心、妄境都是空的,如『密严经』说:「藏识之所变,藏以空为相」(大正一六‧七七三下)。这就是『大涅槃经』所说的:「空者,谓无二十五有」(大正一二‧三九五中);『胜鬘经』所说的「空如来藏」。如来藏、自性清净心体──空性智, [P194] 无垢智,与清净佛法(功德)相应不相离的,是不空的;说「一切法皆空」,当然是不了义的。众生本有的清净智体,不是胜义观慧所及的;唯心与修定有关,所以如来藏、藏识(本净)我,是清净的深定所观见的。『大涅槃经』说:「是大涅槃,即是诸佛甚深禅定」(大正一二‧四三一中),不是与『密严经』有同样意趣吗?修定──修心而开展出唯心说,唯心说重于禅定的修验,可说是非常合适的。总结的说,以现实缘起为依止而明染净的,重于般若;以形而上的真心为依止而明染净的,重于禅定。

  

  

  

  七 「秘密大乘」与禅定

  念佛buddha$nusmr!ti,唯心cittama^trata^法门,偏重于定──三摩地 sama^dhi的倾向,在「秘密大乘佛法」中,充分的表露出来。先从唐代传入我国的来说:一、『无畏三藏禅要』,依『金刚顶经』,说修三摩地法门(大正一八‧ 九四四上──九四五下)。二、『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』(大正三二‧五 [P195] 七二中──五七四下),说三种菩提心,是「大广智阿阇黎云」,也就是不空 Amoghavajra三藏说的;文中引用『毗卢遮那经疏』(一行所作),所以题为「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」,是不对的。这二部,都是弟子记录师长所说而成的。三种菩提心是:行愿,胜义,三摩地;在「秘密大乘」的五种菩提心──愿菩提心pran!idha^na-bodhi-citta,行菩提心carya^-bodhi-citta,胜义菩提心parama$rtha-bodhi-citta ,三摩地菩提心sama^dhi-bodhi-citta,滚打菩提心kun!d!ali^-bodhi-citta中,是前四种(还有后来居上的滚打,也就是春点)。成佛,是要发菩提心bodhi-citta的。依修行的浅深次第,「大乘佛法」已有了次第的安立。菩提bodhi,指佛的大菩提。为了成佛度众生而发起大愿,如「四弘誓愿」,就是愿菩提心。但这是要经过修习,坚固不退,才能进入菩萨行位。愿菩提心与『大乘起信论』的「信成就发(菩提)心」相当。发起了大菩提愿,要修自利利他的大行,这是不能没有菩提愿,大悲心,空性见的;依此而修菩萨行,是行菩提心。行菩提心与『起信论』的「解行发心」相当。经长期的历劫修行,般若prajn~a^的胜义观慧,深彻的悟入无 [P196] 生。这三者,是菩萨「般若道」的发愿,修行,证得。前二者,是世俗(没有证真的)菩提心;般若的契入空性s/u^^nyata^,真如tathata^,无二无别,那时的菩提心,对究竟成佛说,名胜义菩提心。以后,从般若起方便upa^ya(或作后得无分别智),以六度、四摄的…

《华雨集第三册 六、修定──修心与唯心‧秘密乘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