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華雨集第叁冊 六、修定──修心與唯心‧秘密乘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識無所得生」。如來禅是:「故知二有得、無得性平等」。瑜伽行派是遣遍計,泯依他起,證圓成實──真如,真如約絕對理性說,是無分別智所證的。真常唯心者的如來禅,約佛德說;如來藏心(無垢智)離染而圓滿自證。所以在「住自證聖智叁種樂」下,接著說:「爲諸衆生作不思議事」。唯心的修證而都稱之爲禅,意味著禅定的重視。

  

  唯心論的重定傾向,『大乘密嚴經』(見「大正藏」一六卷,下引文略)非常的突出。『密嚴經』的主要說法者,是金剛藏Vajragarbha菩薩,如來稱之爲「叁摩地勝自在金剛藏」(七四八下)。被稱爲「定中上首尊」(七七叁上),「定王 [P189] 金剛藏」(七五八上)。「此之金剛藏,示現入等持,正定者境界」;「現法樂住內證之智,爲大定師,于定自在」(七五0下、七五一上)。金剛藏所說的,是如來藏藏識(本淨)法門,也是禅定所見得的,如說:「如是阿賴耶,種子及諸法,展轉相依住,定者能觀見」(七七二下)。「如是流轉識,依彼藏識住,佛及諸佛子,定者常觀見」(七五六下)。「定者了世間,但是賴耶識」(七七一下)。「清淨與雜染,皆依阿賴耶,聖者現法樂,等引之境界」(七六五上)。「即此賴耶體,密嚴者能見,由最勝瑜祇,妙定相應故」(七六五下)。「如來藏具有,叁十二勝相,是故佛非無,定者能觀見」(七四九下)。如來藏是我──勝丈夫,所以說:「如摩尼衆影,色合而明現,如來住正定,現影亦複然。……如是勝丈夫,成于諸事業。……無邊最寂妙,具足勝丈夫,……是修行定者,妙定之所依」(七五0上)。禅定這樣的重要,所以一再勸修,如說:「此密嚴妙定,非余之所有,……汝應修此定,如何著親屬」(七六一中)?「汝于叁摩地,何故不勤修」(七六一下)?「難思觀行境,定力之所生,王應常修習,相應微妙定」(七五叁中)!一切聖者與佛,都是由禅定 [P190] 而生的,如說:「此是現法樂,成就叁摩地,衆聖由是生」(七六八下)。如來「以得叁摩地,名大乘威德,住于此定中,演清淨法眼。……十方一切佛,皆從此定生」(七七五中)。「密嚴中之人,……常遊叁摩地。世尊定中勝,衆相以莊嚴」(七四九下)。「世尊恒住禅,寂靜最無上」(七五四下)。『大乘入楞伽經』也說:「住如來定,入叁昧樂,是故說名大觀行師」;「根本佛(唯)說叁昧樂境」(大正一六‧ 五八九上、下)。菩薩的進修次第,如『大乘密嚴經』卷上 (大正一六‧七四九上──中)說:

  

   「如來常住,恒不變易,是修念佛觀行之境,名如來藏。猶如虛空不可壞滅,名涅槃界,亦名法界」。 「若有住此叁摩地者,于諸有情心無顧戀。……是故菩薩舍而不證。…… 入如來定,……超第八地,善巧決擇,乃至法雲,受用如來廣大威德(定名),入于諸佛內證之地,與無功用道叁摩地相應。遍遊十方,不動本處,而恒依止密嚴佛剎」。

  

  『大乘入楞伽經』卷一(大正一六‧五九四上)也說: [P191] 「觀一切法皆無自性,……如夢所見,不離自心」。 「知一切境界,離心無得。行無相道,漸升諸地,住叁昧境,了達叁界皆唯自心。得如幻定,絕衆影像,成就智慧,證無生法。入金剛喻叁昧,當得佛身」。

  

  重定的情況,『密嚴經』是明白可見的,如說「現法樂住內證智境」,「現法樂住」就是四修定之一。這裏,我願提出一項意見。「佛法」,是從現實身心活動(推而及外界),了解一切是依于因緣nida^na,進而發見因果間的必然法則──緣起prati^tya-samutpa^da而悟入的。在緣起的正觀中,如身心不息的變異──無常anityata^;一切是不徹底,不安隱的──苦duh!kha;無常苦的,所以是無我nira^tman。觀察身心無我的方法,主要是「不即蘊,不離蘊,不相在」。分別的說:色蘊不就是我,離色也沒有我,我不在色中,色不在我中(後二句就是「不相在」)。五蘊都如此,就否定了二十種我見。「佛法」是觀察、抉擇我不可得,無我也就無我所,無我我所就是空s/u^^nyata^。所以般若 [P192] ──慧,在七覺支中名爲「擇法」。了解世俗的智慧外,勝義谛理 parama$rtha-satya的觀慧,『解深密經』也說:「能正思擇,最極思擇,周遍尋思,周遍伺察,若忍、若樂、若慧、若見、若觀,是名毗缽舍那」(大正一六‧六九八上),毗缽舍那vipas/yana^就是觀。總之,「佛法」的解脫道,是以正見 samyag-dr!s!t!i爲先的;慧如房屋的梁棟那樣的重要。初期「大乘佛法」,直體勝義,同樣的以般若爲先導,觀一切法虛妄無實,但假施設而契入的。「佛法」的涅槃nirva^n!a,在『般若經』中,是空性、真如tathata^等異名。空觀(『瑜伽論』名爲空性勝解)的開展,有種種空──七空,十四空,十六空,十八空,二十空的建立,是勝義空。「佛法」說叁學──戒,心,慧,以慧而得解脫。初期「大乘佛法」說六度──施,戒,忍,進,禅,慧,依慧爲導而行菩薩道,依慧而得無生忍。慧──般若,是比禅定進一步的。但出發于現實觀察的方法論,在後期「大乘佛法」中有些不適用了。如大涅槃,如來藏,我,自性清淨心,佛性等,是從崇高的信仰與理想而來的,只能以無數的譬喻來說明,是一般人所不 [P193] 能知,現實正觀所不能得的。如在世間哲學中,這是近于神學,形而上學的。依禅定而來的瑜伽行派,沒有忘失緣起,但由于是「唯識(現)」,所以說:經說一切法空,是說遍計所執自性parikalpita-svabha^va空。『楞伽經』也還這樣說:「空者,即是妄計性句義。大慧!爲執著妄計自性故,說空,無生,無二,無自性」(大正一六‧五九八下)。依他起自性para-tantra-svabha^va,是緣起法,是虛妄分別識,這是不能說空的。于緣起法(唯識現)離遍計所執自性,契入真如、空(所顯)性,是勝義有的。這樣,勝義空觀被局限于妄計自性,所以經說「一切法空」是不了義的。但空性由空所顯,所以空性、真如是無分別智nirvika-jn~a^na 所證知,還是慧學。「真常唯心論」以如來藏,藏識(本淨)而明一切唯心,所以外境是空的,妄心也是空的。阿賴耶(本淨)爲惡習所熏而變現的,妄心、妄境都是空的,如『密嚴經』說:「藏識之所變,藏以空爲相」(大正一六‧七七叁下)。這就是『大涅槃經』所說的:「空者,謂無二十五有」(大正一二‧叁九五中);『勝鬘經』所說的「空如來藏」。如來藏、自性清淨心體──空性智, [P194] 無垢智,與清淨佛法(功德)相應不相離的,是不空的;說「一切法皆空」,當然是不了義的。衆生本有的清淨智體,不是勝義觀慧所及的;唯心與修定有關,所以如來藏、藏識(本淨)我,是清淨的深定所觀見的。『大涅槃經』說:「是大涅槃,即是諸佛甚深禅定」(大正一二‧四叁一中),不是與『密嚴經』有同樣意趣嗎?修定──修心而開展出唯心說,唯心說重于禅定的修驗,可說是非常合適的。總結的說,以現實緣起爲依止而明染淨的,重于般若;以形而上的真心爲依止而明染淨的,重于禅定。

  

  

  

  七 「秘密大乘」與禅定

  念佛buddha$nusmr!ti,唯心cittama^trata^法門,偏重于定──叁摩地 sama^dhi的傾向,在「秘密大乘佛法」中,充分的表露出來。先從唐代傳入我國的來說:一、『無畏叁藏禅要』,依『金剛頂經』,說修叁摩地法門(大正一八‧ 九四四上──九四五下)。二、『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論』(大正叁二‧五 [P195] 七二中──五七四下),說叁種菩提心,是「大廣智阿阇黎雲」,也就是不空 Amoghavajra叁藏說的;文中引用『毗盧遮那經疏』(一行所作),所以題爲「叁藏沙門不空奉诏譯」,是不對的。這二部,都是弟子記錄師長所說而成的。叁種菩提心是:行願,勝義,叁摩地;在「秘密大乘」的五種菩提心──願菩提心pran!idha^na-bodhi-citta,行菩提心carya^-bodhi-citta,勝義菩提心parama$rtha-bodhi-citta ,叁摩地菩提心sama^dhi-bodhi-citta,滾打菩提心kun!d!ali^-bodhi-citta中,是前四種(還有後來居上的滾打,也就是春點)。成佛,是要發菩提心bodhi-citta的。依修行的淺深次第,「大乘佛法」已有了次第的安立。菩提bodhi,指佛的大菩提。爲了成佛度衆生而發起大願,如「四弘誓願」,就是願菩提心。但這是要經過修習,堅固不退,才能進入菩薩行位。願菩提心與『大乘起信論』的「信成就發(菩提)心」相當。發起了大菩提願,要修自利利他的大行,這是不能沒有菩提願,大悲心,空性見的;依此而修菩薩行,是行菩提心。行菩提心與『起信論』的「解行發心」相當。經長期的曆劫修行,般若prajn~a^的勝義觀慧,深徹的悟入無 [P196] 生。這叁者,是菩薩「般若道」的發願,修行,證得。前二者,是世俗(沒有證真的)菩提心;般若的契入空性s/u^^nyata^,真如tathata^,無二無別,那時的菩提心,對究竟成佛說,名勝義菩提心。以後,從般若起方便upa^ya(或作後得無分別智),以六度、四攝的…

《華雨集第叁冊 六、修定──修心與唯心‧秘密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