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華雨集第叁冊 六、修定──修心與唯心‧秘密乘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大行,莊嚴國土,成就衆生,重于利他的大行,一直到究竟圓滿佛果。這是「方便道」的發心,修行與證得佛果。約契入空性、真如說,從勝義發(菩提)心到最後身菩薩,只是量的差異(隨智而差異),不是質的不同,勝義菩提心是究竟的,所以『起信論』的「證發心」,是「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」的(大正叁二‧五八一上──中);依「大乘佛法」論發心,沒有比勝義發心更高的。「秘密大乘」卻在勝義發心以上,別立叁摩地菩提心,值得我們注意!契入絕對真理,稱之爲空性,真如,法界dharma-dha^tu的,是從現實身心、器界,觀察抉擇而契入的。而如來藏tatha^gata-garbha,自性清淨心 prakr!ti-paris/uddha-citta,我a^tman,不是依理想而來的「因信而知」,就是依定心所見而來的。這是不能從勝義觀慧而得的,所以從大乘而移入秘密乘,要 [P197] 在勝義菩提心以上,別立叁摩地菩提心了(這是主要的原因)! 『無畏叁藏禅要』(大正一八‧九四四上、九四五中──下)說:

  

   「依金剛頂經設一方便」。 「所言叁摩地者,更無別法,直是一切衆生自性清淨心,名爲大圓鏡智。上自諸佛,下至蠢動,悉皆同等,無有增減。……假想一圓明,猶如淨月,……其色明朗,內外光潔,世無方比。初雖不見,久久精研尋;當徹見已,即更觀察,漸引令廣。……初觀之時,如似于月,遍周之後,無複方圓。……即此自性清淨心,……觀習成就,不須延促,唯見明朗,更無一物。……行住坐臥,一切時處,作意與不作意,任運相應,無所罣礙。一切妄想,貪瞋癡等一切煩惱,不假斷除,自然不起,性常清淨。依此修習,乃至成佛,唯是一道,更無別理。……作是觀已,一切佛法恒沙功德,不由他悟,以一貫之,自然通達」。

  

  善無畏S/ubhakara-sim!ha叁藏是『大日經』的傳譯者,但所傳的「禅要」 [P198] ,卻是依據『金剛頂經』的。所說的「假想一圓明,猶如淨月」,就是「月輪觀」,是「密乘」修行方便的根本。從假想修行到成就,「遍周法界」,「唯見明朗」,也就是自性清淨心的顯現。這是依叁摩地的修習而現見的;自性清淨心,就是菩提,所以被稱爲「叁摩地菩提心」。善無畏所說,極爲簡要,但修定── 心與自性清淨心的性質,已非常明白!不空叁藏所說的菩提心,如『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論』(大正叁二‧五七二下、五七叁下──五七四中)說:

  

   「唯真言法中,即身成佛故,是故說叁摩地(菩提心),于諸教中阙而不言。……真言行人,知一切有情,皆含如來藏性,……故華嚴經雲: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」。 「叁摩地者,真言行人如是觀已,雲何能證無上菩提?當知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,一切衆生本有薩埵。……修行者于內心中觀白月輪,由作此觀,照見本心湛然清淨,猶如滿月,光遍虛空,無所分別。……叁摩地猶如滿月,潔白分明,何者?爲一切有情悉含普賢之心。我見自心,形如月輪 [P199] ,何故以月輪爲喻?謂滿月圓明體,則與菩提心相類。……若轉漸增長,則廓周法界,量等虛空,卷舒自在,當具一切智」。

  

  不空叁藏所傳的叁種菩提心,都是依「秘密大乘」而說的。然「唯真言法中,即身成佛故,是故說叁摩地,于諸教中阙而不言」。所以叁種菩提心中,叁摩地菩提心,才是真言──秘密乘的特法。在叁摩地菩提心中,說到了「修叁密行,證悟五相成身義」。勝義菩提心,依『大日經』說:一切法無自性,是真言行人所修的。又說:「觀圓明淨識,若纔見者,則名見真勝義谛;若常見者,則入菩薩初地」(大正叁二‧五七四中)。觀圓明[月輪],就是觀淨識(自性清淨心),稱爲真勝義谛,顯然是會通了『大日經』的「極無自性心」。『大日經』說:菩提是「如實知自心」。菩提如虛空相,「性同虛空,即同于心;性同于心,即同菩提」(大正一八‧一下)。從如虛空的離一切相,直指心即菩提。『大日經』文有『般若經』意味,而「極無自性心」,還是超越抉擇觀察的勝義觀的(但又不是證勝義谛)。『大日經』說:「彼能有知此,內心之大我」(大正一八‧四0下)。從極無自性 [P200] 心,而知內心的大我,還是如來「藏心見」。不空所傳的『菩提心論』,內心中見月輪,是稱爲「普賢大菩提心」(就是叁摩地菩提心)的。『大樂金剛不空真實叁麼耶經』說:「一切有情如來藏,以普賢菩薩一切我故」(大正八‧七八五下)。『大乘密嚴經』說:「如來常住,恒不變易,是修念佛觀行之境,名如來藏」;「定[叁摩地] 者觀賴耶(本淨),離能所分別,……住密嚴佛剎,顯現如月輪」(大正一六‧七二四下、七五叁上)。從以上經文,可見叁摩地菩提心,是如來藏我,如來藏是一切衆生本有如來智慧,色相莊嚴;從修叁摩地的觀行去體見,是「秘密大乘」的特法。「秘密大乘」重定──叁摩地的傾向,是確切而不容懷疑的!如善無畏所親近的達磨掬多Dharmagupta,傳說爲:「掌定門之秘鑰,佩如來之密印」(大正五0‧二九0下)。可以作爲旁證的,那時候出現于中國的『圓覺經』說:「所謂奢摩他,叁摩(缽)提、禅那,叁法頓漸修,有二十五種;十方諸如來,叁世修行者,無不因此法,而得成菩提」(大正一七‧九一九上)。『首楞嚴經』說:「十方如來得成菩提,妙奢摩他、叁摩、禅那最初方便」;「有叁摩提,名大佛頂 [P201] 首楞嚴王具足萬行,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」(大正一九‧一0六下、一0七上)。奢摩他s/amatha,叁摩缽提sama^^patti,禅那dhya^na,這叁者,在「佛法」(及「大乘佛法」)中都是定──叁摩地的異名(含義多少差別)。這二部經,雖有中國人所造的傳說,然與當時印度傳來的,重于定的傾向,倒是非常吻合的。

  

  「秘密大乘佛法」,一般分爲四部:事續kriya^-tantra,行續carya^-tantra,瑜伽續yoga-tantra,無上瑜伽續anuttara-yoga-tantra。唐代譯出的『大日經』與『金剛頂經』,是屬于行續與瑜伽續的。無上瑜伽續有不少的部類,趙宋時也有部分的傳譯過來,但沒有受到中國佛教界的重視。無上瑜伽的修法,分生起次第 utpatti-krama與圓滿(究竟)次第utpanna-krama。生起次第是由心施設的勝解,如法尊譯的宗喀巴『密宗道次第廣論』卷一七(一0)說:

  

   「此複初修天法,與念誦前修法完畢,及于彼能所依行相明想之後,當起是慢──此實是彼。由說此時,是將果位剎土、眷屬、佛身等事,持修爲 [P202] 道,即是最勝念佛。……應須勝解實是斷一切障,具一切德之佛。由如是修,殊勝明相天慢任運皆生,如熟誦經」。

  

  無上瑜伽,可說是念佛成佛,最殊勝的念佛法門。「般舟叁眛」的念佛見(一佛到無數)佛,理解到佛由心作,「是心作佛」,而開展了「唯心」說。又經過衆生本有如來智慧,相好莊嚴的如來藏,我,自性清淨心,而達到心佛不二,生佛不二的義解。「秘密大乘」的修法,就是繼承這一法門而有特別發展的。無上瑜伽所觀想明顯的,不只是佛,而又是佛所依的剎土、宮殿,佛的眷屬──菩薩、明妃、明王等,佛是雙身的。不是「般舟叁昧」那樣佛是外在的,而是佛入自身,自己就是佛(「此實是彼」),就是斷一切障,具足一切功德的佛。修到自身是佛的「天慢」,自然而然的明顯現前,還是重于觀vipas/yana^的,進修奢摩他(止),「能得止觀雙運勝叁摩地」,安住堅固,才是生起次第的究竟(『密宗道次第廣論』一七‧一八)。依『密集』(漢譯名『一切如來金剛叁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』)而作的『五次第』,所說的「略集成就法」(與「生起次第」相當) [P203] ,分爲初瑜伽叁摩地a^diyoga-sama^dhi,曼荼羅最勝王叁摩地man!d!ala-paramara^ja-s. ,羯磨最勝王叁摩地karma-paramara^ja-s.,可說生起次第,就是叁叁摩地的進修次第。

  

  圓滿次第的修持法,各部續也不盡相同。『秘密集會』(漢譯名『佛說一切如來金剛叁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』)立六支:一、現食pratya^ha^ra,或譯「製感」、「別攝」。二、靜慮dhya^na,就是「禅」。叁、命力pra^n!a^ya^ma,或譯調息。四、執持dha^ran!i^。五、隨念anusmr!ti,或譯憶念。六、叁摩地sama^dhi(大正一八‧五0九中──下、望月佛教大辭典補遺叁0九)。六支次第,在『時輪』修法中,受到非常的重視。不說六支修法的內容,從名目上,就可看出與瑜伽 yoga外道的『瑜伽經』(西元四、五世紀集成)說相近。『瑜伽經』立有想叁摩地sam!jn~a^-sama^dhi,無想叁摩地asam!!jn~~a^-sama^dhi,與行續、瑜伽續的有相瑜伽、無相瑜伽相近,也與無上瑜伽續的二次第相類似。『瑜伽經』的無想叁摩地,立八支:一、禁製;二、勸製;叁、坐法;四、調息(即「命力」 [P204] );五、製感(即「別攝」);六、執持;七、靜慮;八、叁摩地。第四支以下,名目相同(先後或不同),只少一隨念。先靜慮而後叁摩地,是『秘密集會』與『瑜伽經』…

《華雨集第叁冊 六、修定──修心與唯心‧秘密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