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大行,庄严国土,成就众生,重于利他的大行,一直到究竟圆满佛果。这是「方便道」的发心,修行与证得佛果。约契入空性、真如说,从胜义发(菩提)心到最后身菩萨,只是量的差异(随智而差异),不是质的不同,胜义菩提心是究竟的,所以『起信论』的「证发心」,是「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」的(大正三二‧五八一上──中);依「大乘佛法」论发心,没有比胜义发心更高的。「秘密大乘」却在胜义发心以上,别立三摩地菩提心,值得我们注意!契入绝对真理,称之为空性,真如,法界dharma-dha^tu的,是从现实身心、器界,观察抉择而契入的。而如来藏tatha^gata-garbha,自性清净心 prakr!ti-paris/uddha-citta,我a^tman,不是依理想而来的「因信而知」,就是依定心所见而来的。这是不能从胜义观慧而得的,所以从大乘而移入秘密乘,要 [P197] 在胜义菩提心以上,别立三摩地菩提心了(这是主要的原因)! 『无畏三藏禅要』(大正一八‧九四四上、九四五中──下)说:
「依金刚顶经设一方便」。 「所言三摩地者,更无别法,直是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,名为大圆镜智。上自诸佛,下至蠢动,悉皆同等,无有增减。……假想一圆明,犹如净月,……其色明朗,内外光洁,世无方比。初虽不见,久久精研寻;当彻见已,即更观察,渐引令广。……初观之时,如似于月,遍周之后,无复方圆。……即此自性清净心,……观习成就,不须延促,唯见明朗,更无一物。……行住坐卧,一切时处,作意与不作意,任运相应,无所罣碍。一切妄想,贪瞋痴等一切烦恼,不假断除,自然不起,性常清净。依此修习,乃至成佛,唯是一道,更无别理。……作是观已,一切佛法恒沙功德,不由他悟,以一贯之,自然通达」。
善无畏S/ubhakara-sim!ha三藏是『大日经』的传译者,但所传的「禅要」 [P198] ,却是依据『金刚顶经』的。所说的「假想一圆明,犹如净月」,就是「月轮观」,是「密乘」修行方便的根本。从假想修行到成就,「遍周法界」,「唯见明朗」,也就是自性清净心的显现。这是依三摩地的修习而现见的;自性清净心,就是菩提,所以被称为「三摩地菩提心」。善无畏所说,极为简要,但修定── 心与自性清净心的性质,已非常明白!不空三藏所说的菩提心,如『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』(大正三二‧五七二下、五七三下──五七四中)说:
「唯真言法中,即身成佛故,是故说三摩地(菩提心),于诸教中阙而不言。……真言行人,知一切有情,皆含如来藏性,……故华严经云: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」。 「三摩地者,真言行人如是观已,云何能证无上菩提?当知法尔应住普贤大菩提心,一切众生本有萨埵。……修行者于内心中观白月轮,由作此观,照见本心湛然清净,犹如满月,光遍虚空,无所分别。……三摩地犹如满月,洁白分明,何者?为一切有情悉含普贤之心。我见自心,形如月轮 [P199] ,何故以月轮为喻?谓满月圆明体,则与菩提心相类。……若转渐增长,则廓周法界,量等虚空,卷舒自在,当具一切智」。
不空三藏所传的三种菩提心,都是依「秘密大乘」而说的。然「唯真言法中,即身成佛故,是故说三摩地,于诸教中阙而不言」。所以三种菩提心中,三摩地菩提心,才是真言──秘密乘的特法。在三摩地菩提心中,说到了「修三密行,证悟五相成身义」。胜义菩提心,依『大日经』说:一切法无自性,是真言行人所修的。又说:「观圆明净识,若纔见者,则名见真胜义谛;若常见者,则入菩萨初地」(大正三二‧五七四中)。观圆明[月轮],就是观净识(自性清净心),称为真胜义谛,显然是会通了『大日经』的「极无自性心」。『大日经』说:菩提是「如实知自心」。菩提如虚空相,「性同虚空,即同于心;性同于心,即同菩提」(大正一八‧一下)。从如虚空的离一切相,直指心即菩提。『大日经』文有『般若经』意味,而「极无自性心」,还是超越抉择观察的胜义观的(但又不是证胜义谛)。『大日经』说:「彼能有知此,内心之大我」(大正一八‧四0下)。从极无自性 [P200] 心,而知内心的大我,还是如来「藏心见」。不空所传的『菩提心论』,内心中见月轮,是称为「普贤大菩提心」(就是三摩地菩提心)的。『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』说:「一切有情如来藏,以普贤菩萨一切我故」(大正八‧七八五下)。『大乘密严经』说:「如来常住,恒不变易,是修念佛观行之境,名如来藏」;「定[三摩地] 者观赖耶(本净),离能所分别,……住密严佛剎,显现如月轮」(大正一六‧七二四下、七五三上)。从以上经文,可见三摩地菩提心,是如来藏我,如来藏是一切众生本有如来智慧,色相庄严;从修三摩地的观行去体见,是「秘密大乘」的特法。「秘密大乘」重定──三摩地的倾向,是确切而不容怀疑的!如善无畏所亲近的达磨掬多Dharmagupta,传说为:「掌定门之秘钥,佩如来之密印」(大正五0‧二九0下)。可以作为旁证的,那时候出现于中国的『圆觉经』说:「所谓奢摩他,三摩(钵)提、禅那,三法顿渐修,有二十五种;十方诸如来,三世修行者,无不因此法,而得成菩提」(大正一七‧九一九上)。『首楞严经』说:「十方如来得成菩提,妙奢摩他、三摩、禅那最初方便」;「有三摩提,名大佛顶 [P201] 首楞严王具足万行,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」(大正一九‧一0六下、一0七上)。奢摩他s/amatha,三摩钵提sama^^patti,禅那dhya^na,这三者,在「佛法」(及「大乘佛法」)中都是定──三摩地的异名(含义多少差别)。这二部经,虽有中国人所造的传说,然与当时印度传来的,重于定的倾向,倒是非常吻合的。
「秘密大乘佛法」,一般分为四部:事续kriya^-tantra,行续carya^-tantra,瑜伽续yoga-tantra,无上瑜伽续anuttara-yoga-tantra。唐代译出的『大日经』与『金刚顶经』,是属于行续与瑜伽续的。无上瑜伽续有不少的部类,赵宋时也有部分的传译过来,但没有受到中国佛教界的重视。无上瑜伽的修法,分生起次第 utpatti-krama与圆满(究竟)次第utpanna-krama。生起次第是由心施设的胜解,如法尊译的宗喀巴『密宗道次第广论』卷一七(一0)说:
「此复初修天法,与念诵前修法完毕,及于彼能所依行相明想之后,当起是慢──此实是彼。由说此时,是将果位剎土、眷属、佛身等事,持修为 [P202] 道,即是最胜念佛。……应须胜解实是断一切障,具一切德之佛。由如是修,殊胜明相天慢任运皆生,如熟诵经」。
无上瑜伽,可说是念佛成佛,最殊胜的念佛法门。「般舟三眛」的念佛见(一佛到无数)佛,理解到佛由心作,「是心作佛」,而开展了「唯心」说。又经过众生本有如来智慧,相好庄严的如来藏,我,自性清净心,而达到心佛不二,生佛不二的义解。「秘密大乘」的修法,就是继承这一法门而有特别发展的。无上瑜伽所观想明显的,不只是佛,而又是佛所依的剎土、宫殿,佛的眷属──菩萨、明妃、明王等,佛是双身的。不是「般舟三昧」那样佛是外在的,而是佛入自身,自己就是佛(「此实是彼」),就是断一切障,具足一切功德的佛。修到自身是佛的「天慢」,自然而然的明显现前,还是重于观vipas/yana^的,进修奢摩他(止),「能得止观双运胜三摩地」,安住坚固,才是生起次第的究竟(『密宗道次第广论』一七‧一八)。依『密集』(汉译名『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』)而作的『五次第』,所说的「略集成就法」(与「生起次第」相当) [P203] ,分为初瑜伽三摩地a^diyoga-sama^dhi,曼荼罗最胜王三摩地man!d!ala-paramara^ja-s. ,羯磨最胜王三摩地karma-paramara^ja-s.,可说生起次第,就是三三摩地的进修次第。
圆满次第的修持法,各部续也不尽相同。『秘密集会』(汉译名『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』)立六支:一、现食pratya^ha^ra,或译「制感」、「别摄」。二、静虑dhya^na,就是「禅」。三、命力pra^n!a^ya^ma,或译调息。四、执持dha^ran!i^。五、随念anusmr!ti,或译忆念。六、三摩地sama^dhi(大正一八‧五0九中──下、望月佛教大辞典补遗三0九)。六支次第,在『时轮』修法中,受到非常的重视。不说六支修法的内容,从名目上,就可看出与瑜伽 yoga外道的『瑜伽经』(西元四、五世纪集成)说相近。『瑜伽经』立有想三摩地sam!jn~a^-sama^dhi,无想三摩地asam!!jn~~a^-sama^dhi,与行续、瑜伽续的有相瑜伽、无相瑜伽相近,也与无上瑜伽续的二次第相类似。『瑜伽经』的无想三摩地,立八支:一、禁制;二、劝制;三、坐法;四、调息(即「命力」 [P204] );五、制感(即「别摄」);六、执持;七、静虑;八、三摩地。第四支以下,名目相同(先后或不同),只少一随念。先静虑而后三摩地,是『秘密集会』与『瑜伽经』…
《华雨集第三册 六、修定──修心与唯心‧秘密乘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