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念知道是善念,起不善念知道是不善念,受時知道是受,覺想時知道是覺想。平時心甯靜明了,那進修禅慧,也就會順利而容易達到了(這所以說「依戒得定」)。人類的知識是外向的,特別是現代,科學進步得非常高;生理組織,心理作用,都有深入的了解,但就是不能知道自己。在語默動靜中,做事,研究,歡笑或忿怒中,都不能知道自己。等到意識到自己,可能(說錯、做錯)已經遲了;有些連自己說過做過也都忘了。『中部』(一五一)『乞食清淨經』說到:要修入「大人禅」的,應怎樣的觀察思惟,才能知已斷五蓋而入禅;才能知五取蘊等而修叁十七道品,爲明與解脫的證得而精進(南傳一一下‧四二六──四叁二、大正二‧五七中)。深入禅定而定心明淨的,出定以後,有定力的余勢相隨,似乎在定中一樣,這才能語默動靜,往來出入,觸處曆曆分明,不妨說語默動靜都是禅了。這是修定者所要得到的;在初學進修中,這就是「守護根門」,「飲食知量 [P157] 」,「覺寤瑜伽」,「正知而住」的「正知而住」了,如『瑜伽論』(大正叁0‧四一四上──四一七上)說。
四、爲得「漏永盡」:漏a^srava是煩惱,有二漏,叁漏,四漏等安立,這裏是一切煩惱的通稱。生死的根源是煩惱,所以只有淨除一切煩惱,才能證無學,得究竟的解脫。定力也能伏斷煩惱,卻不能根除煩惱,「諸漏永盡」,是要依智慧的。觀一切行無常,無常故苦;無常苦故無我我所,無我無我所就是空 s/u^^nyata^。經上說:「空于貪,空于瞋,空于癡」。契空(無相、無願)而淨除一切煩惱,才能得涅槃解脫。無常、無我我所──空慧,要依定而發,所以說:「依定發慧,依慧得解脫」。雖然有的慧解脫阿羅漢prajn~a^-vimukti-arhat,是不得四根本定的,但也要依近分定(或名「未到定」),才能發慧而斷煩惱。所以修定──修心,對轉迷啓悟,從凡入聖來說,是不可缺少的方便。
四修定中,前二是通于世間的,外道也能修得;如佛弟子依慧而得解脫,那前二也是佛弟子修得的方便。不過,如偏重前二行,不免有俗化與神化的可能! [P158] 四修定行,如『增支部』(南傳一八‧八0──八一),『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』(大正二六 ‧叁九五下),『成實論』(大正叁二‧叁叁五下──叁叁六上),『瑜伽師地論』(大正叁0‧叁叁九上)等說。
順便要說到的,修定──叁摩地與修心,含義相同,叁摩地與心,成爲一切定的通稱。在「佛法」中,定有種種名字,如一、禅那──禅,譯義爲「靜慮」。二、叁摩地,譯義爲「等持」;叁、叁摩缽底sama^^patti,譯義爲「等至」;四、叁摩呬多sama^hita,譯義爲「等引」,這叁名,古人每泛譯爲「定」。叁摩地古譯爲叁昧,但在「密續」中,叁昧大抵是叁昧耶samaya的簡譯,這是不可混雜的。五、(善)心一境性cittaika$grata^,稱定爲心,是依此心一境性而來的。六、八勝處的勝處abhibhv-a^yatana;七、八解脫的解脫vimoks!a ;八、十遍處的遍處kr!tsnaya^tana;九、四無量的無量appama^n!a ,都是定學。論定學,不外乎九次第定──四禅,四無色定,滅盡定,而「佛法」重在禅,釋尊就是依第四禅而成佛,依第四禅而後涅槃的。因爲在定學中,禅 [P159] 是身心調和,四禅以上是偏重于心的;禅是寂靜與明慮最適中的,初禅以前心不寂靜,四禅以上心不明了(一直到似乎有心又似乎無心的境地)。在「佛法」中,禅是殊勝的,叁摩地是泛通一般的。所以在定學的類別中,如「有尋有伺」等叁叁摩地;「空、無相、無願」叁叁摩地;電光喻叁摩地,金剛喻叁摩地,都是通稱爲叁摩地的。也就因此,在「大乘佛法」中,菩薩所修的定,如般舟叁昧等,或依修法,或依定心功德,或約譬說,成立更多的叁摩地,如『般若經』的百八叁昧等。修得叁摩地,有止s/amatha也有觀vipas/yana^。說到觀,有世俗的事相觀(如觀五蘊),假想觀(如觀不淨);勝義觀(如觀空無我),所以叁摩地一詞,含義極廣。這些,對于定學的理解,是不可不知,不可誤解的!
四 心性與空性‧修心與唯心
大概的說,佛法思想的發展分化,有源于理論與實踐的兩面。如爲了集成佛說的多樣性,有整理、分別、抉擇,使佛法明確的必要,這才有阿毗達磨abhidharma [P160] 的成立。無常無我的生死流轉,一般是不大容易信解的,所以或成立不可說我anabhila^pya-pudgala,或說勝義我parama$rtha-pudgala,類似世俗的靈魂說,以解說生死與解脫間的關聯。爲了叁世因果的生滅相續,業入過去而能感未來的果報,部派間發展出「叁世有」與「現在有」兩大系,這是從理論來的。如以修定爲修心,引出「心性本淨」說;或說「見四谛得道」,或說「見滅得道」。這些都由于修行,方法傳承不同而來的。心與心性本淨,在大乘法中的不同開展,也不外乎理論與修行的差別。
「心性本[本性]淨」prakr!ti-prabha^svara-citta,如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』卷叁六(大正五‧二0二上)說:
「是心非心,本性淨故。……于一切法無變異、無分別,是名心非心性」。
經文說到菩薩的菩提心bodhi-citta,進而說到菩提心的本性清淨。『般若經』說菩提心本性清淨,不是清淨功德莊嚴,而是由于「是心非心」,也就是菩 [P161] 提心本性不可得。從心本空而說心性本淨,清淨只是空性s/u^^nyata^的異名,所以龍樹Na^ga^rjuna的『大智度論』說:「畢竟空即是畢竟清淨,以人畏空,故言清淨」(大正二五‧五0八下)。一切法非法,一切法空,也就說一切法清淨。所以本性清淨是「無變異,無分差別」,也是一切法如此的。『般若經』從甚深般若慧prajn~a^的立場,引部派異論的「心性本淨」,化爲一切法空性的異名,是從修行甚深觀慧而來的。
西元四世紀,無著Asan%ga仰推彌勒Maitreya而弘揚大乘,成爲瑜伽行派Yoga^ca^ra。獨到的理論,是唯心cittama^trata^,也就是唯識 vijn~apti-ma^trata^──唯是識所表現。「叁界唯心」,「萬法唯識」的思想,從大乘初期的念佛buddha$nusmr!ti法門中來。念佛,並不等于我國一般的口稱佛名,而是內心系念佛而得叁昧sama^dhi的,著名的是般舟叁昧 pratyutpanna-buddha-sam!mukha$vasthita-sama^dhi──現在佛悉立在前的叁昧,經典約集成于西元二世紀初。由于「佛涅槃後,佛弟子的永恒懷念」,念佛在佛教界特 [P162] 別發達起來。部派中,有的說現在「十方有佛」;佛像也在西元初開始流行起來。所以念佛的,不再只是念佛的功德,而念相好莊嚴的佛,從七佛而念到他方佛。般舟叁昧,本不是限于念那一位的,因阿彌陀佛Amita^bhabuddha的信仰,盛行于印度西北,也就以念阿彌陀佛爲例。念佛,一般是先取佛像相,憶念不忘,如在目前,然後修念佛叁昧。修行而成就叁昧的,佛身明顯的現前,還能與修行者問答(大正一叁‧九0五上──中),這可說是『中阿含』『天經』的大乘化。定心深入的,能見十方一切佛現在前,如夜空中的繁星那樣(大正一叁‧九0六中──下)。見佛,問答,都是定心所現的,所以得出唯心所作的結論,如『般舟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叁‧九0五下──九0六上)說:
「作是念:佛從何所來?我爲到何所?自念:佛無所從來,我亦無所至。自念:叁處[界]──欲處,色處,無想(色)處,是叁處意所爲耳。(隨)我所念即見,心作佛,心自見(心),心是佛,心是怛薩阿竭[如來],心是我身」。 [P163]
定心中明明的見佛,與佛問答,但意解到:佛並沒有來,自己也沒有去,只是自己的定心所見。從佛與淨土的定心所見,推論到叁界(生死往來處)也是自心所作的。這一定心修驗所引起的見解,影響非常深遠。從淨土佛的自心所見,理解到叁界是心所作,發展到「心是佛」。大乘的「即心是佛」,「即心即佛」,都由此而來。瑜伽行派的唯心論,也是依定境而理解出來,如所宗依的『解深密經』卷叁(大正一六‧六九八上──中)說:
「諸毗缽舍那[觀]叁摩地所行影像,彼與此心,……當言無異。何以故?由彼影像唯是識故。善男子!我說識所緣,唯識所現故。……此中無有少法能取少法,然即此心如是生時,即有如是影像顯現」。 「若諸有情自性而住,緣色等心所行影像,……亦無有異。而諸愚夫由顛倒覺,于諸影像,不能如實知唯是識」。
『解深密經』也是從定境而說到一般的心境。影像,是呈現在心識上,爲識所緣慮的,所以『解深密經』的唯識說,發展爲重于「認識論」的唯識。『解深 [P164] 密經』與『般舟叁昧經』,以定心的境界爲唯心或唯識的;修得叁昧的觀行,都是勝解作意adhimoks!a-manaska^ra──假想觀,不是勝義的觀慧。如『般舟叁昧經』說:「心起想則癡,無想是泥洹。是法無堅固,常立在于念…
《華雨集第叁冊 六、修定──修心與唯心‧秘密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