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華雨集第叁冊 四、阿難過在何處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高興。這雖然由于「女人心軟」,「淚墮其上」,到底可說阿難身爲侍者,照顧不周。如來的涅槃大典,一切由阿難來張羅,一時照顧不周,可能是有的。這是不圓滿的,但應該是可以原諒的。

  

  二、阿難在佛涅槃以後,以佛的陰藏相給女人看,如『十誦律』(『大智度論』所據),『僧祇律』,『根有律雜事』,『迦葉結經』所說。這與上一則,實在 [P105] 是同一事實的兩項傳說。以律典來說,恒河上流,摩偷羅中心的一切有系,以『十誦律』爲本。說阿難以陰藏相示女人,就沒有說女人淚汙佛足。恒河下流,華氏城中心的上座系,以『銅鍱律』及『五分律』爲本。說到女人先禮,致汙佛足,就沒有說以陰藏相示女人。這可見本爲部派不同的不同傳說,並非二事。但晚期經律,互相取舍,有部新律(迦濕彌羅的)的『雜事』,雙取兩說,這才成爲二過。依情理說,女人先禮,淚汙佛足,是極可能的。而陰藏相示女人,就有點不成話。雜事把這兩項,說作:阿難以佛的金色相示女人(不是沒有遮止女人),以陰藏相示女人。看作阿難自己要這樣做,就有點難信。這種各派不一致的傳說,應加抉擇!經律的傳說不一致,但裏面應有一項事實,這應該是女人先禮佛而汙佛足吧!女人先禮,在大迦葉領導的學衆來說,是大爲不滿的。

  

  

  

  五

  還有叁項過失,是責怪阿難的「侍奉無狀」。叁月前,佛從毗舍離動身,到 [P106] 拘屍那入滅,一直由阿難侍從。佛在拘屍那涅槃了!怎麼會涅槃呢?雖說終歸要涅槃的,但面臨如來涅槃,聖者們不免惆怅,多少會嫌怪阿難的侍奉不周。所以下面叁項過失,阿難是否有過,雖是另一問題;而大迦葉提出來說說,也還是人情之常。

  

  第一、沒有請佛住世。經律一致傳說:佛在毗舍離時,與阿難到附近的遮波羅支提(取弓製底)靜坐。佛告阿難說:這世間,毗舍離一帶地方太安樂了!不論什麼人,如善巧修習四神足成就,要住壽一劫或過一劫,都是可能的,如來也是善修四神足成就。這幾句話,暗示了世間並非厭離者所想象的一刻都住不下去,如來是可以久住世間的。如那時阿難請佛住世,佛會答應阿難而久住的。但佛這樣的說了叁次,阿難毫無反應,一聲也不響。不久,惡魔來了。惡魔曾不止一次的請入涅槃,佛以要等四衆弟子修證成就,佛法廣大發揚爲理由而拒絕他。現在惡魔舊話重提,釋尊就答應他。于是「舍壽行」,定叁月後涅槃。阿難知道了急著請佛住世,但是遲了。如來說一句算一句,答應了是不能改變的;方才爲什 [P107] 麼不請佛住世呢?佛說:那是「惡魔蔽心」,使阿難不能領悟佛說的意思,所以不知請佛住世──傳說的經過是這樣。

  

  這一傳說所含蓄的,啓示的意義,非常深遠。一、聖者們(一般人更不必說)的理智與情感,是多少矛盾的。從現象來說,誰也知道諸行無常,有生必滅,但面對如來入涅槃,也不免有情感上的懊怅,總覺得不會就這樣涅槃了的。從實際來說,入涅槃是超越生滅而安住于寂滅,根本用不著悲哀,但面對現實,還是一樣的感傷。這在大乘『大涅槃經』,表現得最明白。純陀明知如來是金剛身,常住不變,又一而再,再而叁的哀求如來不入涅槃。所以佛入涅槃,佛弟子心中所引起的,情感與理智交織成的,應該是:「佛就這樣涅槃了嗎?佛不應該這樣就涅槃了的」。佛的涅槃,深深的存于弟子們的心中。二、四神足是能發神通的定。修四神足而可以長壽,應該是佛教界的共信。所以有「阿羅漢入邊際定延壽」,「入滅盡定能久住世間」的教說;而定力深徹的,確也有延長壽命的事實。那末,釋尊四神足善修,定力極深,怎麼不住世而就涅槃了呢?叁、傳說中的「 [P108] 舍壽行」,表示了佛壽本來長久,是可以住世而不那麼早入涅槃的。這是佛弟子心中,存有佛壽久遠的信念。四、惡魔一直是障礙佛的修行,障礙佛的成道,障礙佛的說法──不願世間有佛有法的惡者。佛有久遠的壽命,深湛的定力,是可以久住,應該久住世間,而竟然不久住了,這可說滿足了惡魔的夙願。佛怎麼會滿足惡魔的希願呢?阿難日夕侍佛,在做什麼呢?阿難不請佛住世,如來早入涅槃──這一佛弟子間共同的心聲,因佛涅槃而立刻傳揚開來,成爲事實。正如耶稣一死,門徒們心中立刻現起複活的願望,就成爲事實一樣。

  

  本來,這只表示佛弟子心中,「佛不應該這樣就涅槃了的」的心聲;但一經公認,阿難的問題可大了!不請佛住世,要負起如來早滅,佛不久住的責任!阿難當時以惡魔蔽心爲理由,不認自己有過失。這等于說,當時只是沒有領會到這話的意義,有什麼過失呢!『般泥洹經』(下)說得好:「阿難下(座)言,佛說彌勒當下作佛,始入法者,應從彼成。設自留者,如彌勒何」?這是該經獨有的反駁,肯定了釋迦佛入涅槃的合理性。也許在傳說中,有的覺得大迦葉的指責, [P109] 太過分了吧!

  

  第二、如來索水而不與:『五分律』(除『雜事』)等一致說:大迦葉責備阿難,爲什麼如來叁次索水而不奉水?在連串的責難中,這是最近情的。據南傳『長部大般涅槃經』,漢譯『長含遊行經』說:釋尊受純陀供養以後(約爲涅槃前一日),在向拘屍那的途中,病腹下血。天又熱,口又渴,在近腳俱多河附近,身體疲極而小臥休息,釋尊囑阿難取一點水來喝喝,也好洗洗身(沖涼是最好的清涼劑)。阿難因爲上流有五百車渡河,水流異常混濁,所以要釋尊等一下,走向前面才有清水可喝。病渴求水而不可得,這對病人來說,是太不體貼了!當然可以看作侍者不敬佛,不盡責的。但阿難以爲水太濁,怎麼好喝呢!佛不久就涅槃了,所以在一般人來說,不管水清水濁,要水而不奉水,阿難總是不對的。據律典所說,阿難沒有奉水,連濁水也不取一點來,是錯誤的!因爲沒有清水,取點濁水來也是好的,如說:「若佛威神,或複諸天,能令水清」(『四分律』五四;『智論』二意同)。不奉水一事,在傳說中變化了!『根有律雜事』及『佛般泥洹經 [P110] 』、『般泥洹經』,就說阿難當時奉上濁水,釋尊只洗洗身而已。可是奉上濁水,當然還是錯誤的,大迦葉責備說:「何不仰缽向虛空,諸天自注八功德水,置汝缽中」(『雜事』叁九)。這一事實,應該是不奉水,或者取點濁水洗洗而已。但另一想法,佛的威力,天神的護持,那有要清水而不可得的道理?所以『長部』的『大涅槃經』,說佛叁索以後,阿難不得已去取水,見到河水非常澄清,于是贊歎世尊的威力!『長含遊行經』說:阿難不奉水,雪山的鬼神,就以缽奉上清水。這樣,阿難雖一再不奉水,而釋尊是喝到清水了!這應該更能滿足信仰者的心願!

  

  第叁、足踏佛衣:這是各家一致的傳說,但問題單純,只是責阿難不夠恭敬而已。阿難對佛的僧伽梨(或說雨浴衣),在折疊的時候(或說縫衣時,洗濯時),用腳踏在衣上。這未免不恭敬。阿難說:當時沒有人相助,恰逢風吹衣起,所以踏在腳上。這一事實,在經律中,還沒有找到出處。不過這些小事,可能是佛入涅槃前不久的事。以疊衣來說,阿難每天都在爲佛服務呢! [P111]

  

  

  

  六

  在傳記中,還有幾項過失,但只是一家的傳說,是不足采信的。一、佛要阿難任侍者,阿難起初不答應,『四分律』(五四)說:「世尊叁反請汝作供養人而言不作,得突吉羅罪」。此事見于『中阿含、侍者經』,『根有律、破僧事』等。侍者是不容易的任務,阿難當然要鄭重考慮。末了,阿難以叁項條件而答允了,受到釋尊的贊歎(考慮得周到),這怎能說是犯呢?二、『根有律雜事』(叁九)說:「世尊在日,爲說譬喻,汝對佛前別說其事,此是第叁過」。這到底指什麼事,還不明了。與『雜事』相符的『迦葉結經』說:「世尊诃汝,而汝恨言他犯他坐,是爲叁過」,該就是這件事了。邬陀夷與舍利弗共诤滅受想定,而阿難受到僅此一次的诃責。當時阿難對白淨說:「是他所作而我得責」(『中含』五‧二二)。南傳『增一部』(五‧一六六),有此受責一事,而沒有心懷嫌恨的話。依漢譯『中含』,也只是自己爲他受過,不好意思問佛而已。叁、『迦葉結經』又說: [P112] 「是衆會中無淫怒癡,而汝獨有叁垢之瑕……是爲九過」。『迦葉結經』所依據的『雜事』,在說了阿難八過失以後,接著說阿難煩惱沒有盡,不能參與結集法會,要阿難離去。『迦葉結經』的編者,顯然的出于誤解,也就算爲一過。其實,如沒有斷盡煩惱,也犯突吉羅罪,那未證羅漢的弟子,都犯了!從傳記來看,北方的律師,對阿難來說,已不免盡量搜集資料,而有羅織的嫌疑了!這是與當時情形不合的。

  

  

  

  七

  大迦葉領導僧伽,對阿難舉發一連串的過失;當時的真實意義,經上面逐項論究,已充分明了。不外乎戒律問題,女衆問題,侍奉不周問題。關于戒律,阿難傳達釋尊的遺命,「小小戒可舍」,代表了律重根本的立場。于小隨小戒,認爲應該通變適應;如僧伽和合一心,可以籌量放舍。而大迦葉代表了「輕重等持」的立場,對小小戒可舍,看作破壞戒法,深惡痛絕。所以結論爲:佛製的不得 [P113] 舍,未製的不得製,而成爲律惟佛製,永恒不變。這是重法學系,重律學系的對立。重法學系是義解的法師,實踐的禅師(「阿難弟子多行禅」)。重律學系是重製度的律師,謹嚴些的是頭陀行者。這兩大思想的激蕩,在五百結集,七百結集中,都充分表達出來。

  

  關于女衆,阿難請度女衆出家,釋尊准女衆出家,代表了修道解脫的男女平等觀。大迦葉所代表的,是傳統的男性中心,以女衆爲小人,爲禍害的立場。這所以漠視問題全部,而將正法不久住的責任,片面的歸咎于女衆。阿難讓女衆先禮舍利,也被認爲有汙如來遺體,應該責難了。──上來兩項問題,阿難始終站在釋尊的立場。

  

  關于侍奉不周,主要是釋尊入涅槃,激發了佛弟子的思慕懊怅,而不免歸咎于侍者。父母不管多老了,如一旦去世,孝順兒孫,總會覺得心有未安的。爲了父母去世,弟兄姊妹們,每每對于延醫、侍病,引起不愉快。所以釋尊入滅,想到阿難不奉水,一定是沒有盡責,釋尊才不久住世。這一類問題,確乎是人情之 [P114] 常。可是在那時,加重了對阿難的指責。從前請度女衆出家,所以「正法不久住」。現在不請佛住世,所以「如來不久住」。如來的早滅,正法的早衰,都被看作阿難的過失。問題本來平常,但一經理論化,問題就極端嚴重了!好在阿難有侍佛二十五年,從無過失的光榮曆史;而結集法藏,事實上又非阿難不可。這才浮雲終于不能遮掩日月,而阿難還是永久的偉大,無限的光輝! [P115]

  

《華雨集第叁冊 四、阿難過在何處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