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華雨集第叁冊 五、佛陀最後之教誡

  五、佛陀最後之教誡

  

  一

  佛在臨入涅槃以前,也就是涅槃那一天的晚上,曾爲比丘們作了一次最後的教誨。最後的遺教,是值得佛弟子特別珍重的!在佛教流傳的教典中,現在存有不同的二項遺教──『遺教經』,(聲聞的)『大般涅槃經』。先說『遺教經』,有關該經的文典凡四:一、姚秦鸠摩羅什所譯的『佛遺教經』,也名『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』。二、陳真谛所譯的,世親所造的『遺教經論』。叁、涼昙無谶所譯的,馬鳴所造的『佛所行贊』(二六品)『大般涅槃品』的一分。四、宋寶雲所譯的『佛本行經』(二九品)『大滅品』的一分。

  

  『遺教經』是『阿含經』所沒有的,也就是初期結集『阿含經』時,還沒有 [P116] 被采錄。但馬鳴依據他而作贊,世親依據他而造論,可見在佛滅五百年後,這部經是非常流行的,大抵盛行于西北印度。

  

  佛要涅槃了,這對受佛教導的比丘們,是一項嚴重的問題。從修學的依止來說,一向禀承佛的教誨而修行,以後又有誰來教導呢?依誰修學呢?這在「所作未辦」的學衆,是怎樣的怅惘,悲傷!從師生的情感來說,佛對弟子,對衆生,一向是恩深如海。現在竟要涅槃了,別離了,爲了自己與衆生,弟子們怎能不悲感,不憂惱呢!所以佛弟子面臨佛入涅槃的迫切問題,是修學上的仿徨,情感上的困擾。『遺教經』,就是對這兩點而作簡略的開示。因此,貫徹全經的主要意義是,佛的入滅,對學衆的修學,是沒有關系的,只要依佛所說的法去勤修就得了。對佛自身來說,是了無遺憾的,是應該的,甚至是值得歡喜的!

  

  『遺教經』分序說,正說,結說──叁分。從開始到「爲諸弟子略說法要」,是序說。此下是正說分,就是對所說兩大問題的開示。關于修學的依止問題,四十多年來,佛所說的太多了,現在只是略示綱要,策勉學衆去進修。到佛陀晚 [P117] 年,如『涅槃經』所一再提示的,無量法門,統攝爲戒、定、慧、解脫──四法;這是佛弟子所應依止修學的。本經也不外乎這些,但略分爲二:一、戒律行儀;二、定慧修證(蕅益解,判爲共世間法要,出世間法要)。戒律行儀,指示比丘們要安住于律儀的生活;在日常生活中,內心外行,做到清淨如法。這可分五節:一、依持淨戒;二、密護根門;叁、飲食知量;四、覺寤瑜伽;五、忍謙質直。

  

  說到依持淨戒,就是受持波羅提木叉,這如『戒經』所說。經上接著說:「不得販賣……不得畜積」,那主要是嚴禁比丘們的邪命──不如法的經濟生活。因爲有了正業、正語、正命的律儀生活,才能成就法器,定慧修證。所以經上說:「因依此戒,得生諸禅定,及滅苦智慧」。律儀的意義,是非常深遠的!

  

  密護根門,飲食知量,覺寤瑜伽(『阿含經』通例,還有正念正知一段),是達成清淨持戒的必要修法,也是引發定慧的應有方便。什麼叫密護根門?這或譯作「根律儀」,律儀的本義是護。這是要學衆在六根門頭,見色聞聲……時, [P118] 隨時照顧。不爲外境所惑,取著貪染而起煩惱,引發犯戒的惡行。本經先說製五根,次說製意根。「製而不隨」四字,正是密護根門的用功訣要。飲食知量,常勤修習覺寤瑜伽,是指示學衆,在飲食睡眠,這些日常生活上,高舉解脫的理想,不致于爲了貪吃(貪滋味,營養,肥美等),貪睡,懈怠放逸,而障礙了精進的修學。修習這樣的密護根門,飲食知量,勤修覺寤瑜伽,自然如法如律,身心清淨;不但戒學清淨,修道證悟的法器,也陶冶成就了。

  

  忍謙質直,是揭示比丘衆所應有的內心特德。慈忍而不暴戾瞋忿;謙卑而不憍慢自高;質直而不谄曲虛僞。這特別是比丘衆:安住于僧團(第一瞋不得),依存于信施(憍慢個什麼),勤求于深法(谄曲就不能入道),所應有的德性。如上所說的內心外行,精進修習,就是達成安住淨戒的修法。這些,如『阿含經』,『瑜伽聲聞地』等詳說。

  

  定慧修證的內容,是少欲,知足,遠離,精進,正念,定,智慧,不戲論;這就是八大人念。衆生的根性不一,雖或有初聞佛法,立能徹悟法性,但依一般 [P119] 的修習常軌,總是先在僧團中,學習律儀,聽聞經論。養成「直其見,淨其業」的道器,然後于阿蘭若處專修定慧。前七念,是阿!2鲳樓陀本著自己的修習經驗,覺得「大人」(解脫的聖者)應有這必要的修道項目。佛又爲他說第八的不戲論。不戲論,不是少說閑話,而是證入離戲論的寂滅法性。衆生所有的,虛诳妄取的亂相亂識,名爲戲論。這一切寂滅,就是證入無分別無戲論性。這是『阿含經』以來,一切佛法的不二法門。在這『遺教經』中將過去說過了的八大人念,作爲定慧修證的項目。與前說的戒律行儀,合爲佛弟子所依止修學的軌範。這是純正的聲聞乘的解脫道。

  

  關于情感上的困擾問題,是由于一旦失卻師導,免不了惆怅悲傷,都好像少了什麼似的。所以佛的開解與安慰,基于一項原則,即佛的涅槃,是一切圓滿,一點遺憾也沒有。這一章(蕅益解,判爲流通分)可分爲四節:一、法義究竟;二、信解究竟;叁、化度究竟;四、解脫究竟。

  

  法義究竟:如說:「世尊所說利益,皆已究竟」。利益衆生的法門,過去佛 [P120] 已說得究竟圓滿了。佛爲弟子的師導,是以這些法義來教化。如不受法,不勤修,那與佛共住同行,也毫不相幹。反之,即使佛入涅槃,如依這些法而精進修行,還不等于見佛聞法。所以不要爲了佛滅,錯想爲無所依止而仿徨。只要「念所受法,勿令忘失。常當自勉,精進修之」!

  

  信解究竟:難道當前的比丘衆,對甚深的四谛法義,還有些疑惑嗎?有疑,應及速問佛。因此而顯出了「是諸比丘,于四谛中決定無疑」。既已信解無疑,那對佛的入滅,爲什麼還要惆怅傷感呢?

  

  化度究竟:阿!2鲳樓陀代達佛弟子的心情:大家對四谛法是無疑的,但證前叁果的「所作未辦」者,還不能沒有悲感。「所作已辦」的阿羅漢,從衆生著想,也不能沒有「世尊滅度一何疾哉」的感傷──爲什麼不久住世間,廣度衆生呢?對于這,佛作了「自利利他,法皆具足;若我久住,更無所益」的開示。意思說:佛自身,自利利他的功德,一切究竟圓滿了。對衆生來說,應該受度的,已得度了;現生還不能得度的,也已「作得度因緣」,使之種善根,或漸漸成熟了。 [P121] 所以無論是現在將來,已沒有任何遺憾。要知佛的出世化導,有關于衆生的因緣。如所作的都作了,就應該涅槃。否則,一切佛「久住世間」,有什麼利益呢!

  

  解脫究竟:佛弟子覺得佛要無常了,要別離了,所以心懷憂惱。佛就這點來說:佛現有父母所生身,與大家一樣的危脆,是生老病死──衆苦的淵薮,所以要修行,要解脫。現在佛入涅槃,是究竟解脫。色身的無常,是必然的;對涅槃來說,那是「如除惡病」,「如殺怨賊」。大家應爲佛的涅槃而歡喜;應該引爲自己的榜樣,「當勤精進,早求解脫」,怎麼還如愚人一般,憂愁苦惱呢?上來是從弟子的不同心境,作不同的開解,安慰,策勉,使他們不爲憂傷的情感所困惑。

  

  末後,「汝等比丘,常當一心…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」一段,是結說。本經初開示依法好自勤修,次開解佛滅不用憂傷,而結歸于策勉大衆:「一心勤求出(離的解脫)道」,顯示了佛對弟子的無盡悲心。 [P122]

  

  

  

  二

  聲聞乘的『大般涅槃經』,以如來入滅爲主題,敘述佛的沿路遊化,最後到拘屍那,度須跋陀羅,作了最後的教誡。該經的不同傳誦,現存有六部:一、巴利文『長部』(一六)『大般涅槃經』第六誦品(一──七),以下簡稱『長部』。二、姚秦佛陀耶舍等譯,『長阿含經』第二『遊行經』(下),簡稱『遊行經』。叁、西晉白法祖譯的『佛般泥洹經』(下),簡稱「法祖譯本」。四、晉失譯的『般泥洹經』(下),簡稱『泥洹經』。五、東晉法顯所譯的『大般涅槃經』(下),簡稱「法顯譯本」。六、唐義淨所譯的,『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』(叁八),簡稱『雜事』。這六部類似的經律,在教化須跋陀羅以後,入涅槃以前,都有對弟子的最後教誡,這就是現在所要論究的內容。這一部分,爲阿含經與廣律所記錄,所以是聲聞各派所共傳的。他的結集流通,要比『遺教經』早些。『涅槃經』的最後教誡,有關開示依止,安慰學衆部分,雖廣略不同,而意趣與『遺教經』 [P123] 相近。有關論決僧事部分,是『涅槃經』所特有的。這都是佛滅前後,存在于僧團中的問題,編集者以如來的最後教誨而表達出來。

  

  這些最後的教誡,由于傳誦的學派不同,所以次第有先後,論題有增減,意義有出入;這不是傳誦的錯誤,而是代表了所屬學派的不同。現在先總列對照于下。

  

  圖片

   ┌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┐

   │遊 行 經│長部│法 顯 譯本│泥洹經│法祖譯本│雜 事│

   ├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┤

   │1 安慰阿難│x │x │x │x │x │

   │2 敬念四處│x │x │3 │ │5 │

   │3 出 家│ │ │1 │1 │2 │

   │4 治罰惡口│4 │4 │x │x │x …

《華雨集第叁冊 五、佛陀最後之教誡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