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华雨集第三册 五、佛陀最后之教诫

  五、佛陀最后之教诫

  

  一

  佛在临入涅槃以前,也就是涅槃那一天的晚上,曾为比丘们作了一次最后的教诲。最后的遗教,是值得佛弟子特别珍重的!在佛教流传的教典中,现在存有不同的二项遗教──『遗教经』,(声闻的)『大般涅槃经』。先说『遗教经』,有关该经的文典凡四:一、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『佛遗教经』,也名『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』。二、陈真谛所译的,世亲所造的『遗教经论』。三、凉昙无谶所译的,马鸣所造的『佛所行赞』(二六品)『大般涅槃品』的一分。四、宋宝云所译的『佛本行经』(二九品)『大灭品』的一分。

  

  『遗教经』是『阿含经』所没有的,也就是初期结集『阿含经』时,还没有 [P116] 被采录。但马鸣依据他而作赞,世亲依据他而造论,可见在佛灭五百年后,这部经是非常流行的,大抵盛行于西北印度。

  

  佛要涅槃了,这对受佛教导的比丘们,是一项严重的问题。从修学的依止来说,一向禀承佛的教诲而修行,以后又有谁来教导呢?依谁修学呢?这在「所作未办」的学众,是怎样的怅惘,悲伤!从师生的情感来说,佛对弟子,对众生,一向是恩深如海。现在竟要涅槃了,别离了,为了自己与众生,弟子们怎能不悲感,不忧恼呢!所以佛弟子面临佛入涅槃的迫切问题,是修学上的仿徨,情感上的困扰。『遗教经』,就是对这两点而作简略的开示。因此,贯彻全经的主要意义是,佛的入灭,对学众的修学,是没有关系的,只要依佛所说的法去勤修就得了。对佛自身来说,是了无遗憾的,是应该的,甚至是值得欢喜的!

  

  『遗教经』分序说,正说,结说──三分。从开始到「为诸弟子略说法要」,是序说。此下是正说分,就是对所说两大问题的开示。关于修学的依止问题,四十多年来,佛所说的太多了,现在只是略示纲要,策勉学众去进修。到佛陀晚 [P117] 年,如『涅槃经』所一再提示的,无量法门,统摄为戒、定、慧、解脱──四法;这是佛弟子所应依止修学的。本经也不外乎这些,但略分为二:一、戒律行仪;二、定慧修证(蕅益解,判为共世间法要,出世间法要)。戒律行仪,指示比丘们要安住于律仪的生活;在日常生活中,内心外行,做到清净如法。这可分五节:一、依持净戒;二、密护根门;三、饮食知量;四、觉寤瑜伽;五、忍谦质直。

  

  说到依持净戒,就是受持波罗提木叉,这如『戒经』所说。经上接着说:「不得贩卖……不得畜积」,那主要是严禁比丘们的邪命──不如法的经济生活。因为有了正业、正语、正命的律仪生活,才能成就法器,定慧修证。所以经上说:「因依此戒,得生诸禅定,及灭苦智慧」。律仪的意义,是非常深远的!

  

  密护根门,饮食知量,觉寤瑜伽(『阿含经』通例,还有正念正知一段),是达成清净持戒的必要修法,也是引发定慧的应有方便。什么叫密护根门?这或译作「根律仪」,律仪的本义是护。这是要学众在六根门头,见色闻声……时, [P118] 随时照顾。不为外境所惑,取着贪染而起烦恼,引发犯戒的恶行。本经先说制五根,次说制意根。「制而不随」四字,正是密护根门的用功诀要。饮食知量,常勤修习觉寤瑜伽,是指示学众,在饮食睡眠,这些日常生活上,高举解脱的理想,不致于为了贪吃(贪滋味,营养,肥美等),贪睡,懈怠放逸,而障碍了精进的修学。修习这样的密护根门,饮食知量,勤修觉寤瑜伽,自然如法如律,身心清净;不但戒学清净,修道证悟的法器,也陶冶成就了。

  

  忍谦质直,是揭示比丘众所应有的内心特德。慈忍而不暴戾瞋忿;谦卑而不憍慢自高;质直而不谄曲虚伪。这特别是比丘众:安住于僧团(第一瞋不得),依存于信施(憍慢个什么),勤求于深法(谄曲就不能入道),所应有的德性。如上所说的内心外行,精进修习,就是达成安住净戒的修法。这些,如『阿含经』,『瑜伽声闻地』等详说。

  

  定慧修证的内容,是少欲,知足,远离,精进,正念,定,智慧,不戏论;这就是八大人念。众生的根性不一,虽或有初闻佛法,立能彻悟法性,但依一般 [P119] 的修习常轨,总是先在僧团中,学习律仪,听闻经论。养成「直其见,净其业」的道器,然后于阿兰若处专修定慧。前七念,是阿!2鲳楼陀本着自己的修习经验,觉得「大人」(解脱的圣者)应有这必要的修道项目。佛又为他说第八的不戏论。不戏论,不是少说闲话,而是证入离戏论的寂灭法性。众生所有的,虚诳妄取的乱相乱识,名为戏论。这一切寂灭,就是证入无分别无戏论性。这是『阿含经』以来,一切佛法的不二法门。在这『遗教经』中将过去说过了的八大人念,作为定慧修证的项目。与前说的戒律行仪,合为佛弟子所依止修学的轨范。这是纯正的声闻乘的解脱道。

  

  关于情感上的困扰问题,是由于一旦失却师导,免不了惆怅悲伤,都好像少了什么似的。所以佛的开解与安慰,基于一项原则,即佛的涅槃,是一切圆满,一点遗憾也没有。这一章(蕅益解,判为流通分)可分为四节:一、法义究竟;二、信解究竟;三、化度究竟;四、解脱究竟。

  

  法义究竟:如说:「世尊所说利益,皆已究竟」。利益众生的法门,过去佛 [P120] 已说得究竟圆满了。佛为弟子的师导,是以这些法义来教化。如不受法,不勤修,那与佛共住同行,也毫不相干。反之,即使佛入涅槃,如依这些法而精进修行,还不等于见佛闻法。所以不要为了佛灭,错想为无所依止而仿徨。只要「念所受法,勿令忘失。常当自勉,精进修之」!

  

  信解究竟:难道当前的比丘众,对甚深的四谛法义,还有些疑惑吗?有疑,应及速问佛。因此而显出了「是诸比丘,于四谛中决定无疑」。既已信解无疑,那对佛的入灭,为什么还要惆怅伤感呢?

  

  化度究竟:阿!2鲳楼陀代达佛弟子的心情:大家对四谛法是无疑的,但证前三果的「所作未办」者,还不能没有悲感。「所作已办」的阿罗汉,从众生着想,也不能没有「世尊灭度一何疾哉」的感伤──为什么不久住世间,广度众生呢?对于这,佛作了「自利利他,法皆具足;若我久住,更无所益」的开示。意思说:佛自身,自利利他的功德,一切究竟圆满了。对众生来说,应该受度的,已得度了;现生还不能得度的,也已「作得度因缘」,使之种善根,或渐渐成熟了。 [P121] 所以无论是现在将来,已没有任何遗憾。要知佛的出世化导,有关于众生的因缘。如所作的都作了,就应该涅槃。否则,一切佛「久住世间」,有什么利益呢!

  

  解脱究竟:佛弟子觉得佛要无常了,要别离了,所以心怀忧恼。佛就这点来说:佛现有父母所生身,与大家一样的危脆,是生老病死──众苦的渊薮,所以要修行,要解脱。现在佛入涅槃,是究竟解脱。色身的无常,是必然的;对涅槃来说,那是「如除恶病」,「如杀怨贼」。大家应为佛的涅槃而欢喜;应该引为自己的榜样,「当勤精进,早求解脱」,怎么还如愚人一般,忧愁苦恼呢?上来是从弟子的不同心境,作不同的开解,安慰,策勉,使他们不为忧伤的情感所困惑。

  

  末后,「汝等比丘,常当一心…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」一段,是结说。本经初开示依法好自勤修,次开解佛灭不用忧伤,而结归于策勉大众:「一心勤求出(离的解脱)道」,显示了佛对弟子的无尽悲心。 [P122]

  

  

  

  二

  声闻乘的『大般涅槃经』,以如来入灭为主题,叙述佛的沿路游化,最后到拘尸那,度须跋陀罗,作了最后的教诫。该经的不同传诵,现存有六部:一、巴利文『长部』(一六)『大般涅槃经』第六诵品(一──七),以下简称『长部』。二、姚秦佛陀耶舍等译,『长阿含经』第二『游行经』(下),简称『游行经』。三、西晋白法祖译的『佛般泥洹经』(下),简称「法祖译本」。四、晋失译的『般泥洹经』(下),简称『泥洹经』。五、东晋法显所译的『大般涅槃经』(下),简称「法显译本」。六、唐义净所译的,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』(三八),简称『杂事』。这六部类似的经律,在教化须跋陀罗以后,入涅槃以前,都有对弟子的最后教诫,这就是现在所要论究的内容。这一部分,为阿含经与广律所记录,所以是声闻各派所共传的。他的结集流通,要比『遗教经』早些。『涅槃经』的最后教诫,有关开示依止,安慰学众部分,虽广略不同,而意趣与『遗教经』 [P123] 相近。有关论决僧事部分,是『涅槃经』所特有的。这都是佛灭前后,存在于僧团中的问题,编集者以如来的最后教诲而表达出来。

  

  这些最后的教诫,由于传诵的学派不同,所以次第有先后,论题有增减,意义有出入;这不是传诵的错误,而是代表了所属学派的不同。现在先总列对照于下。

  

  图片

   ┌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┐

   │游 行 经│长部│法 显 译本│泥洹经│法祖译本│杂 事│

   ├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┤

   │1 安慰阿难│x │x │x │x │x │

   │2 敬念四处│x │x │3 │ │5 │

   │3 出 家│ │ │1 │1 │2 │

   │4 治罚恶口│4 │4 │x │x │x …

《华雨集第三册 五、佛陀最后之教诫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