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华雨集第三册 五、佛陀最后之教诫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在王舍城去世了。这是广律及『杂含』(还有『中部』)A说的实情。然而释种比丘的力量还在,释种中心的意向也并未消失,僧伽需要一再提起阐陀比丘,作为宣传与说服「恶性」的典型实例。这所以传说为佛临入涅槃,曾指示坚决的处罚。既传说为佛的遗命,因而阐陀的忏悔,受教而悟入的事,也联想为佛灭以后,成为B说。不同的传说,同样的被编入了经与律。事实上,阐陀早已在王舍城去世了。如来遗命的制罚恶口比丘,只是如来灭后,僧伽以阐陀为实例,用作说服抑制释种的方法而已。 [P132]

  

  五、教诲女人:经上说:如女众──优婆夷来求教诲,比丘们最好不要见他。见了,最好不要与女众说话。如不得已而说法,那就得检点自己,摄护三业。这表示了比丘对于女众,应看作危险物。在波罗提木叉的波逸提中,就有为女人说法,不得过五六语的限制。五六语,『铜鍱律』与『僧祇律』,解说为说法不得过五六句。也许实际上行不通,所以『五分律』、『四分律』、『十诵律』,别解为不得说五蕴、六处以外的话。初期佛教,如王舍结集法会,对于请求容许女众出家,也被认为罪过,可想见佛灭以后,僧伽的领导者,是怎样的看待女性了!这一问题,『泥洹经』,「法祖译本」,『杂事』是没有说到的;『长部』及「法显译本」,虽有而叙述在前。惟有『游行经』,作为如来最后的教诲,这代表了过度重视这一问题的学派。

  

  六、依止经戒:如来入灭了,学众有无所依止,无师可禀承的怅惘,所以佛说经戒为所依止;这与遗教的意趣,大致是一样的。不过佛说极为简要,没有『遗教经』那样的具体。『游行经』说:「阿难!汝谓佛灭度后,无复覆护失所恃 [P133] 耶?勿造斯观!我成佛来所说经戒,即是汝护,是汝所恃」。经中明白举出了经与戒,为比丘的覆护依恃。「法显译本」作:「制戒波罗提木叉,及余所说种种妙法,此即便是汝等大师」。『长部』作:「我所说之法律,为汝等师」。经戒,即法与律,同样是比丘所依止,比丘们的大师。『泥洹经』先说法──十二部经,次说:「常用半月望晦讲戒,六斋之日高座诵经;归心于经,令如佛在」。「法祖译本」的「当怙经戒」,「玩经奉戒」,都是举法与律(经与戒)为比丘所依止的。但传诵于北方的有部新律(『杂事』),先说到法(十二分教),次说:「我令汝等,每于半月说波罗提木叉,当知此则是汝大师,是汝依处」。虽说到法与戒律,而对比丘的依处,大师,局限于波罗提木叉,与其余五本不合。本来,法是一切佛法的总称,所以不妨说法为依止,如说:「自依止,法依止,不异依止」(『S』四七‧九);是佛涅槃那年,佛为阿难说的(『游行经』等)。但佛法分为二,即法与律(法与戒),所以法与律都是比丘们所依止,为比丘所师。如但说戒为依止,戒为大师,所说即不圆满(戒不能代表一切)。流行于西北印度的有 [P134] 部律师,强调戒律的重要,这才但说以戒为师。『遗教经』的「波罗提木叉是汝大师」,也正是这一系传诵的教典。在中国,『遗教经』流行得很普遍,所以常听到「以戒为师」。而圆正的、根本的遗教:「法律是汝大师」;或「以法为师」,反而非常生疏了!

  

  七、舍小小戒:阿难禀承佛命,向五百结集大会,提出这一问题,受到了大迦叶的严厉责难。这是史实,虽被大迦叶否定了,但到底是佛的遗命。如『阿难过在何处』中说。检考各本,『泥洹经』,「法祖译本」,『杂事』,都略去这一论题。也许觉得这一遗命,早经否决,如保存记录下来,显见僧伽有违反释尊遗命的过失。而主张小小戒可舍的,也许会据此而振振有词。倒不如把他删去,免得留着多事吧!

  

  八、敬顺和乐:『游行经』说:「自今日始……上下相和,当顺礼度,斯则出家敬顺之法」。这一遗命的意义何在?『杂事』这样说:「从今日,下小苾刍于长宿(耆年)处,不应唤其氏族姓字,应唤大德(或译尊者),或云具寿(或 [P135] 译长老);老大苾刍应唤小者为具寿」。『长部』与『杂事』大同,也说不能互称为「友」,应称大德或长老。「法显译本」的:「各依次第,大小相教,不得呼姓,或唤名字」。这是佛世与佛后的一大区别。佛在世时,佛弟子们,除了不得称佛为「友」及「瞿昙」外,彼此是称「友」(称女众为姊妹)的;互相称姓(如迦叶)道名(如阿难)的。比丘们依受戒的先后(大小)为次第,不依学德(智慧、修证)、职务(知僧事,如丛林执事)、年龄(世俗年龄)、种姓为次第。所以虽有先后次第,而没有尊卑的意义,大家是同参道友(事实上,智慧与修证,可能后出家的胜于上座们)。但在佛后,僧伽间的上下距离,逐渐形成,「上座」有了优越的地位,连称呼也得尊称为大德(尊者)了。这一情形的发展 ──上座们地位的提高,上座中心的佛教,也就这样的逐渐完成。

  

  九、审决无疑:这与『遗教经』相同。佛一再问弟子们:「有疑者当速谘决」;但弟子于四谛都已信解无疑。这不但表示了信解究竟,也表示了释尊的教化已经圆成。经说阿难向佛表示,大众净信无疑,与『遗教经』的阿!2鲳楼陀说不同 [P136] 。遗教经所含摄的八大人念,与阿!2鲳楼陀有关。阿!2鲳楼陀(与金毗罗等)有少欲、知足、远离、精进修行的事迹。『遗教经』取阿!2鲳楼陀而非阿难;取波罗提木叉为大师而非法与律;取八大人念;这可解说为,这是阿!2鲳楼陀学系传诵的佛陀最后之遗教。

  

  十、念无常:『长部』说得极简要,只是对比丘们说:「诸行是坏法(无常),精进莫放逸!此是如来最后之说」。这是诸本所同的。『游行经』、『杂事』、『泥洹经』、「法祖译本」,佛更向比丘们显示佛身(示手臂),意思说:如来身也不免无常,大家应该精进。佛将涅槃了,显得佛是优昙钵华那样,难逢难见(『泥洹经』更说到当来弥勒佛)。这与『遗教经』中,解脱究竟及结说一段相合,但『涅槃经』系,特着重于开示无常,策勉比丘的修行。

  

  十一、善知识:阿难说善知识是半梵行,佛说是全梵行,这是『杂事』特有的记录。查考起来,『杂阿含经』(二七‧二七六等),『相应部』(『S』三‧一八),都有此说,但这是佛在王舍城山谷精舍为阿难说的,并非娑罗双树间。 [P137]

  

  十二、乞僧自恣:这是「法显译本」所特有的。佛说:「汝等若见我身口意脱相犯触,汝当语我」!这是说,如三业中那些不清净,那些对大家不住,请告诉我,以便忏谢。释尊大慈悲,虽然三业清净,而为弟子们作出良好的榜样;出家应请求别人慈悲举发他,以免无意中有所违犯。但是释尊的僧中乞求自恣,实在是在舍卫城,向舍利弗作如此说(『S』八‧七;『杂含』四五‧一二一二)。

  

  

  

  四

  将上面十二事总结来说,末二项──善知识与乞僧自恣,是传诵者将别处的经文,安放在这里的。其他十项,即使不是最后的遗教,也是佛入涅槃前不久的教说。其中,安慰阿难,敬念四处,依止经戒,审决无疑,念无常──五项,意义与『遗教经』相通。尤其是依止经戒,审决无疑,念无常──三项,为二大遗教的共通内容,也正是佛为比丘们所作的最后教诫。出家,治罚恶口,教诲女人,舍小小戒,敬顺和乐──五项,为『涅槃经』系所特有的,都是佛灭前后有关 [P138] 僧团的问题。将这些问题分析研究,更了解当时佛教界的实情。(十方比丘中心而)抑制释种的;(比丘中心而)严男女之别的;重律的;尊上座的;上座系的佛教,在这一情势下发展而完成。

  

  与『大般涅槃经』相近者,更有『增一阿含经』(四二‧三),惟仅「安慰阿难」,「教诲女人」,「治罚车那」,「上下敬顺」四事。印顺附记。

  

  

《华雨集第三册 五、佛陀最后之教诫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