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高兴。这虽然由于「女人心软」,「泪堕其上」,到底可说阿难身为侍者,照顾不周。如来的涅槃大典,一切由阿难来张罗,一时照顾不周,可能是有的。这是不圆满的,但应该是可以原谅的。
二、阿难在佛涅槃以后,以佛的阴藏相给女人看,如『十诵律』(『大智度论』所据),『僧祇律』,『根有律杂事』,『迦叶结经』所说。这与上一则,实在 [P105] 是同一事实的两项传说。以律典来说,恒河上流,摩偷罗中心的一切有系,以『十诵律』为本。说阿难以阴藏相示女人,就没有说女人泪污佛足。恒河下流,华氏城中心的上座系,以『铜鍱律』及『五分律』为本。说到女人先礼,致污佛足,就没有说以阴藏相示女人。这可见本为部派不同的不同传说,并非二事。但晚期经律,互相取舍,有部新律(迦湿弥罗的)的『杂事』,双取两说,这才成为二过。依情理说,女人先礼,泪污佛足,是极可能的。而阴藏相示女人,就有点不成话。杂事把这两项,说作:阿难以佛的金色相示女人(不是没有遮止女人),以阴藏相示女人。看作阿难自己要这样做,就有点难信。这种各派不一致的传说,应加抉择!经律的传说不一致,但里面应有一项事实,这应该是女人先礼佛而污佛足吧!女人先礼,在大迦叶领导的学众来说,是大为不满的。
五
还有三项过失,是责怪阿难的「侍奉无状」。三月前,佛从毗舍离动身,到 [P106] 拘尸那入灭,一直由阿难侍从。佛在拘尸那涅槃了!怎么会涅槃呢?虽说终归要涅槃的,但面临如来涅槃,圣者们不免惆怅,多少会嫌怪阿难的侍奉不周。所以下面三项过失,阿难是否有过,虽是另一问题;而大迦叶提出来说说,也还是人情之常。
第一、没有请佛住世。经律一致传说:佛在毗舍离时,与阿难到附近的遮波罗支提(取弓制底)静坐。佛告阿难说:这世间,毗舍离一带地方太安乐了!不论什么人,如善巧修习四神足成就,要住寿一劫或过一劫,都是可能的,如来也是善修四神足成就。这几句话,暗示了世间并非厌离者所想象的一刻都住不下去,如来是可以久住世间的。如那时阿难请佛住世,佛会答应阿难而久住的。但佛这样的说了三次,阿难毫无反应,一声也不响。不久,恶魔来了。恶魔曾不止一次的请入涅槃,佛以要等四众弟子修证成就,佛法广大发扬为理由而拒绝他。现在恶魔旧话重提,释尊就答应他。于是「舍寿行」,定三月后涅槃。阿难知道了急着请佛住世,但是迟了。如来说一句算一句,答应了是不能改变的;方才为什 [P107] 么不请佛住世呢?佛说:那是「恶魔蔽心」,使阿难不能领悟佛说的意思,所以不知请佛住世──传说的经过是这样。
这一传说所含蓄的,启示的意义,非常深远。一、圣者们(一般人更不必说)的理智与情感,是多少矛盾的。从现象来说,谁也知道诸行无常,有生必灭,但面对如来入涅槃,也不免有情感上的懊怅,总觉得不会就这样涅槃了的。从实际来说,入涅槃是超越生灭而安住于寂灭,根本用不着悲哀,但面对现实,还是一样的感伤。这在大乘『大涅槃经』,表现得最明白。纯陀明知如来是金刚身,常住不变,又一而再,再而三的哀求如来不入涅槃。所以佛入涅槃,佛弟子心中所引起的,情感与理智交织成的,应该是:「佛就这样涅槃了吗?佛不应该这样就涅槃了的」。佛的涅槃,深深的存于弟子们的心中。二、四神足是能发神通的定。修四神足而可以长寿,应该是佛教界的共信。所以有「阿罗汉入边际定延寿」,「入灭尽定能久住世间」的教说;而定力深彻的,确也有延长寿命的事实。那末,释尊四神足善修,定力极深,怎么不住世而就涅槃了呢?三、传说中的「 [P108] 舍寿行」,表示了佛寿本来长久,是可以住世而不那么早入涅槃的。这是佛弟子心中,存有佛寿久远的信念。四、恶魔一直是障碍佛的修行,障碍佛的成道,障碍佛的说法──不愿世间有佛有法的恶者。佛有久远的寿命,深湛的定力,是可以久住,应该久住世间,而竟然不久住了,这可说满足了恶魔的夙愿。佛怎么会满足恶魔的希愿呢?阿难日夕侍佛,在做什么呢?阿难不请佛住世,如来早入涅槃──这一佛弟子间共同的心声,因佛涅槃而立刻传扬开来,成为事实。正如耶稣一死,门徒们心中立刻现起复活的愿望,就成为事实一样。
本来,这只表示佛弟子心中,「佛不应该这样就涅槃了的」的心声;但一经公认,阿难的问题可大了!不请佛住世,要负起如来早灭,佛不久住的责任!阿难当时以恶魔蔽心为理由,不认自己有过失。这等于说,当时只是没有领会到这话的意义,有什么过失呢!『般泥洹经』(下)说得好:「阿难下(座)言,佛说弥勒当下作佛,始入法者,应从彼成。设自留者,如弥勒何」?这是该经独有的反驳,肯定了释迦佛入涅槃的合理性。也许在传说中,有的觉得大迦叶的指责, [P109] 太过分了吧!
第二、如来索水而不与:『五分律』(除『杂事』)等一致说:大迦叶责备阿难,为什么如来三次索水而不奉水?在连串的责难中,这是最近情的。据南传『长部大般涅槃经』,汉译『长含游行经』说:释尊受纯陀供养以后(约为涅槃前一日),在向拘尸那的途中,病腹下血。天又热,口又渴,在近脚俱多河附近,身体疲极而小卧休息,释尊嘱阿难取一点水来喝喝,也好洗洗身(冲凉是最好的清凉剂)。阿难因为上流有五百车渡河,水流异常混浊,所以要释尊等一下,走向前面才有清水可喝。病渴求水而不可得,这对病人来说,是太不体贴了!当然可以看作侍者不敬佛,不尽责的。但阿难以为水太浊,怎么好喝呢!佛不久就涅槃了,所以在一般人来说,不管水清水浊,要水而不奉水,阿难总是不对的。据律典所说,阿难没有奉水,连浊水也不取一点来,是错误的!因为没有清水,取点浊水来也是好的,如说:「若佛威神,或复诸天,能令水清」(『四分律』五四;『智论』二意同)。不奉水一事,在传说中变化了!『根有律杂事』及『佛般泥洹经 [P110] 』、『般泥洹经』,就说阿难当时奉上浊水,释尊只洗洗身而已。可是奉上浊水,当然还是错误的,大迦叶责备说:「何不仰钵向虚空,诸天自注八功德水,置汝钵中」(『杂事』三九)。这一事实,应该是不奉水,或者取点浊水洗洗而已。但另一想法,佛的威力,天神的护持,那有要清水而不可得的道理?所以『长部』的『大涅槃经』,说佛三索以后,阿难不得已去取水,见到河水非常澄清,于是赞叹世尊的威力!『长含游行经』说:阿难不奉水,雪山的鬼神,就以钵奉上清水。这样,阿难虽一再不奉水,而释尊是喝到清水了!这应该更能满足信仰者的心愿!
第三、足踏佛衣:这是各家一致的传说,但问题单纯,只是责阿难不够恭敬而已。阿难对佛的僧伽梨(或说雨浴衣),在折迭的时候(或说缝衣时,洗濯时),用脚踏在衣上。这未免不恭敬。阿难说:当时没有人相助,恰逢风吹衣起,所以踏在脚上。这一事实,在经律中,还没有找到出处。不过这些小事,可能是佛入涅槃前不久的事。以迭衣来说,阿难每天都在为佛服务呢! [P111]
六
在传记中,还有几项过失,但只是一家的传说,是不足采信的。一、佛要阿难任侍者,阿难起初不答应,『四分律』(五四)说:「世尊三反请汝作供养人而言不作,得突吉罗罪」。此事见于『中阿含、侍者经』,『根有律、破僧事』等。侍者是不容易的任务,阿难当然要郑重考虑。末了,阿难以三项条件而答允了,受到释尊的赞叹(考虑得周到),这怎能说是犯呢?二、『根有律杂事』(三九)说:「世尊在日,为说譬喻,汝对佛前别说其事,此是第三过」。这到底指什么事,还不明了。与『杂事』相符的『迦叶结经』说:「世尊诃汝,而汝恨言他犯他坐,是为三过」,该就是这件事了。邬陀夷与舍利弗共诤灭受想定,而阿难受到仅此一次的诃责。当时阿难对白净说:「是他所作而我得责」(『中含』五‧二二)。南传『增一部』(五‧一六六),有此受责一事,而没有心怀嫌恨的话。依汉译『中含』,也只是自己为他受过,不好意思问佛而已。三、『迦叶结经』又说: [P112] 「是众会中无淫怒痴,而汝独有三垢之瑕……是为九过」。『迦叶结经』所依据的『杂事』,在说了阿难八过失以后,接着说阿难烦恼没有尽,不能参与结集法会,要阿难离去。『迦叶结经』的编者,显然的出于误解,也就算为一过。其实,如没有断尽烦恼,也犯突吉罗罪,那未证罗汉的弟子,都犯了!从传记来看,北方的律师,对阿难来说,已不免尽量搜集资料,而有罗织的嫌疑了!这是与当时情形不合的。
七
大迦叶领导僧伽,对阿难举发一连串的过失;当时的真实意义,经上面逐项论究,已充分明了。不外乎戒律问题,女众问题,侍奉不周问题。关于戒律,阿难传达释尊的遗命,「小小戒可舍」,代表了律重根本的立场。于小随小戒,认为应该通变适应;如僧伽和合一心,可以筹量放舍。而大迦叶代表了「轻重等持」的立场,对小小戒可舍,看作破坏戒法,深恶痛绝。所以结论为:佛制的不得 [P113] 舍,未制的不得制,而成为律惟佛制,永恒不变。这是重法学系,重律学系的对立。重法学系是义解的法师,实践的禅师(「阿难弟子多行禅」)。重律学系是重制度的律师,谨严些的是头陀行者。这两大思想的激荡,在五百结集,七百结集中,都充分表达出来。
关于女众,阿难请度女众出家,释尊准女众出家,代表了修道解脱的男女平等观。大迦叶所代表的,是传统的男性中心,以女众为小人,为祸害的立场。这所以漠视问题全部,而将正法不久住的责任,片面的归咎于女众。阿难让女众先礼舍利,也被认为有污如来遗体,应该责难了。──上来两项问题,阿难始终站在释尊的立场。
关于侍奉不周,主要是释尊入涅槃,激发了佛弟子的思慕懊怅,而不免归咎于侍者。父母不管多老了,如一旦去世,孝顺儿孙,总会觉得心有未安的。为了父母去世,弟兄姊妹们,每每对于延医、侍病,引起不愉快。所以释尊入灭,想到阿难不奉水,一定是没有尽责,释尊才不久住世。这一类问题,确乎是人情之 [P114] 常。可是在那时,加重了对阿难的指责。从前请度女众出家,所以「正法不久住」。现在不请佛住世,所以「如来不久住」。如来的早灭,正法的早衰,都被看作阿难的过失。问题本来平常,但一经理论化,问题就极端严重了!好在阿难有侍佛二十五年,从无过失的光荣历史;而结集法藏,事实上又非阿难不可。这才浮云终于不能遮掩日月,而阿难还是永久的伟大,无限的光辉! [P115]
《华雨集第三册 四、阿难过在何处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