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華雨集第叁冊 一、論提婆達多之「破僧」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四聖種能得八正道,成四沙門果。今調達倒說雲:八聖道趨向泥洹,反更遲難。修行五法以求解脫,其道甚速;是故說爲非法」。這是說,佛製四聖種(四依),只是爲了比丘依信衆而生活,得來不易,所以不可不得少爲足,隨緣修行,修八聖道而證聖果。而調達卻重于苦行,以爲八聖道不夠精進;修精苦的五法,才容易得道。這是落入苦行主義,所以是「非法」。苦行主義是:學道非盡形壽修苦行不可;修苦行才容易解脫。這種偏激的苦行主義,與佛的中道主義不合,所以提婆達多以五法爲教,造成了破僧的局面。

  

  二、釋尊的中道行,我曾解說爲「以智化情」。換言之,中道的佛法,不重于事相的物欲的壓製,而重于離煩惱,顯發心清淨性,解脫自在。而提婆達多的 [P27] 五法,卻是重于物欲的壓製。越著重這方面,就越流于苦行。上面曾說到:提婆達多說法的要點是:「心法修心法,是比丘能自記說:我已離欲,解脫五欲功德」(『雜含』一八‧四九九)。可見提婆達多的修心決要,是壓製物欲。不受五欲(微妙的色聲香味觸)功德,專精苦行,養成厭惡五欲,不再愛好五欲的習性。稱之爲離欲,解脫,以爲是真解脫了。這樣的修心法,淺些的是戒行,深些的是定行(定是離欲的,喻爲「如石壓草」)。不知道煩惱絲毫未動,只是暫時潛伏而已。一遇因緣,貪瞋癡全部發動,定也退了,神通也失了,戒也會犯了。所以佛說:惟有「智慧成就者,此是第一之義」。提婆達多重于精苦的戒行,定行,重在外在物欲的克製,而不修內心智證的淨化,所以舍利弗批評他:「何不說法言:比丘心法善修心,離欲心,離瞋恚心,離愚癡心」而得心解脫呢!

  

  這樣,佛說的中道行,是寬容而多樣性的,不是偏激的兩邊。修心方面,是以智證法性而銷融情欲,而不是專在物欲的壓製上做工夫。而提婆達多的五法,偏于苦行;修心偏于壓製物欲。在一般看來,也許覺得他精苦卓越,比釋尊的正 [P28] 法更高妙呢!提婆達多不也自以爲:「瞿昙沙門亦有此五法,但不盡形壽,我今盡形壽受持此法」;自以爲「頭陀勝法」嗎?提婆達多標榜這五法,以爲勝于釋尊的中道,這當然會因此而破僧了!

  

  提婆達多以五法爲教而破僧,經過如下:一、提婆達多等議決,再向釋尊提出,希望釋尊能采取五法,製爲比丘必學的戒法。釋尊當然否定了,認爲:常乞食是好的,但也不妨受請食;……不食魚肉是可以的,但也不妨食叁淨肉(『善見律』一叁)。提婆達多這一著,是相當利害的:因爲如釋尊采用而製爲必學的戒法,那是提婆達多的苦行主義勝利了。他在僧伽中,也自然提高到領導地位。如釋尊不采用,那就可以標榜苦行,自以爲精進。「瞿昙(釋尊)不盡形壽持,我能盡形壽持」,超佛一等。二、提婆達多與他的伴黨,不斷宣傳五法,以爲這才能迅速而容易解脫。叁、恰好逢到那年饑馑,比丘們在安居期中的生活,相當艱苦。提婆達多獲得王家的護持,所以隨從他的部分比丘,生活過得比較好。這是個有利的時機,提婆達多就在大衆中,提出五法來進行表決(「行籌」)。結果, [P29] 有五百位初學比丘,贊同他的意見。這樣他就率領這一群比丘,到伽耶山住下,而在同一界內自行布薩說戒(『十誦律』四六;『鼻奈耶』五等)。對佛說的經教,比丘僧的製度服裝,也多少修改(『十誦律』叁六;『薩婆多律攝』四等),成立新的僧伽,就這樣達成了破僧的目的。

  

  

  

  六

  再說破僧的結果及其影響。提婆達多真的破僧了,作新佛,立新教了,但並不如預期的理想。因爲在釋尊授意,經舍利弗等采取對策後,提婆達多就完全失敗。一、提婆達多既宣揚五法是道,佛就命僧伽推舉舍利弗(或說阿難),到王舍城,向信衆們宣告:「若受調達五法者,彼爲不見佛法僧」(『五分律』叁;『十誦律』等大同)。這是說,提婆達多的五法,與佛法不合,要佛教信衆,不受他的誘惑,而削弱他的力量。二、在出家衆中,對于提婆達多及其伴黨,先由與他們親密友善的去勸說;再由多數比丘去勸告;再由全體僧衆來一勸再勸:「汝莫爲破 [P30] 和合僧勤方便,當與僧和合」(『五分律』叁等)。這樣的極盡人事,展開一致的反分裂運動。對提婆達多來說,仁至義盡;對僧衆來說,也從一致行動中加深了團結。叁、衆律一致記載:提婆達多率領五百比丘,實行破僧,舍利弗與目犍連立刻采取對策,也到提婆達多那邊去。提婆達多正在歡喜,以爲舍利弗等也來附從他,而不知舍利弗暗暗的向五百比丘勸告說服,目犍連以神通感召,馬上又把五百比丘,帶回釋尊這邊來。這麼一來,提婆達多的破僧,僅剩他自己與伴黨四人了。這可能不止僅剩五人,但多數比丘確乎都在釋尊這一邊。提婆達多破僧,沒有能成立強大的新宗教,不如預期的理想;而阿阇世王的信敬也淡薄了。提婆達多的新教夢,一旦破滅,晚年挫折,不久也就死了!

  

  提婆達多破僧的失敗,原是必然的。只是提婆達多醉心于權威,妄自誇大,不自量力吧了!如王家尊敬,僅能造成有利情勢,但並不能以政權幹預來統攝僧伽,創立新教。釋種比丘的擁戴,可能支持他索衆,卻不能支持他破僧。從索衆而發展到破僧,已變質爲叛棄佛教,與釋尊爲敵。傳說有推石壓佛,縱象害佛的 [P31] 故事,敵害釋尊,釋種比丘怎能支持他呢?而且,釋種六群比丘、比丘尼,多數根性是近于「樂行」的;佛弟難陀,侍者阿難,也還是一樣。那末提婆達多的標榜苦行,也就等于取消了支持自己的力量。苦行,誠然是時代風尚。但比丘的頭陀苦行者,如大迦葉、優波斯那等集團,都是十方比丘。對于釋種中心運動,早就不表同情,焉能因標榜苦行而就改變他們的立場!何況這些苦行頭陀,從佛已叁四十年,提婆達多又憑什麼,使他們追隨自己,執弟子禮呢!所以,轟轟烈烈的破僧運動,一經舍利弗、目犍連,傳達釋尊意旨,展開反分裂運動,提婆達多就立刻失敗下來。

  

  破僧的結果是失敗了,但對佛教的影響,是廣泛的,深遠的。在社會信衆方面,引起不良反應。當舍利弗傳達釋尊的意旨,到王舍城宣告提婆達多的非法時,引起了社會的疑難與譏嫌。如說:「時彼衆會皆悉唱言:沙門釋子更相憎嫉,見調達得供養,便作是語」(『五分律』叁0;參『十誦律』叁六;『四分律』四)。提婆達多素爲朝野所景仰,突然而來的評斥,是會使人驚疑的。有人以爲:「是上人調達 [P32] ,身口可作惡耶」(『十誦律』叁六)?就是比丘,有些也會不信的(『增一含』一一‧一0;四叁‧四)。從傳記看來,阿阇世王于釋尊缺乏信心,所以破僧事一告段落,釋尊就回舍衛城。後因王舍城多疫,阇王才心悔,禮請釋尊還王舍(『根有律藥事』五)。經耆婆的引導,阿阇世王又歸依釋尊(『D』二;『長含』二七)。不久,釋尊就東去毗舍離,作涅槃前的最後遊行。這可見釋尊晚年,王舍城的法化,是不免受到影響的。在出家衆方面,影響更大。提婆達多是釋種,伴黨也是釋種;提婆達多失敗了,釋種比丘不免受到十方比丘的嫉忌誹毀。六群比丘被看作毀犯的象征,衆惡歸之。甚至釋族而新求出家,也不免受到留難,或者拒絕。釋族比丘與十方比丘間的不和諧,爲後來佛教分化的一大因素。余波蕩漾,一直延續到七百結集的時代。

  

  

  

  七

  有些是可以不必說的,但不妨附帶的敘述一下,以說明廣律,有些是律師們 [P33] 的口頭傳說,治律者應有所抉擇。提婆達多破僧,罪大惡極,這是不消說的;但有些也不免是造口業。如提婆達多修定而發神通,因神通而化阿阇世王子,這才受到利養恭敬,引起索衆破僧。依『銅鍱律』,『四分律』(四),『五分律』(叁),修定發通,是從釋尊學習的。有些人覺得:如不教他發神通,那不是不會破僧嗎?釋尊怎麼會教他?爲了說明與釋尊無關,有的說:釋尊不教他,五百大羅漢也不教他,阿難以親屬愛而教了他(『十誦律』叁六)。有的說:是從阿難的和尚─ ─十力迦葉學習的(『根有部苾刍律』一四;『根有律破僧事』一叁) 。照這種想法,如不讓提婆達多出家,不是更好嗎?因此有的說:釋尊不許他出家;後來他自剃須發(「賊住」),從破戒比丘修羅陀學習的(『增一含』四九‧九)。傳說不同,只是爲了滿足那種淺薄的想法。其實,從佛學習而得定發通,有甚麼過失呢!

  

  提婆達多破僧,就是想作新佛;作新佛,就非處處模仿釋尊不可,故事就這樣的多起來。釋尊體格極強,所以耆婆爲釋尊治病,用酥一斤。提婆達多有病,也就非服酥一斤不可。可是體力差,消化不了,病苦反而增加了。釋尊可憐他, [P34] 以神力治了他的病,提婆達多反而說:釋尊有這樣高明的醫術,可以依此爲生(邪命)。這故事已有點不近情了!還有,釋尊有叁十二相,身作金色。提婆達多爲了身作金色,以沸油灑身,然後塗上金箔,痛苦不堪(『根有律破僧事』一八)。釋尊腳下有千輻輪相,提婆達多就叫鐵匠來,用熱鐵烙足以造成千輻輪相(『根有律破僧事』一八)。這二則故事,我覺得不一定刻畫出提婆達多的愚癡,只表示了故事編造者的過于幼稚!

  

  這還不過幼稚可笑而已,還有荒謬的呢!提婆達多破僧失敗,又想回故國作王。他求見耶輸陀羅,想與他結婚,以便登上王位。耶輸陀羅與他握手;耶輸陀羅力大,使提婆達多的五指出血。提婆達多還不死心,又去見「舍迦」(即釋迦)種,要求讓他作王。大家要他取得耶輸陀羅的同意,結婚,才公推他作王。他再進宮去見耶輸陀羅,耶輸陀羅執住他的雙手,十指流血,狼狽而逃(『根有律破僧事』一0)。前年日本攝製釋迦傳影片,有提婆達多入宮,強占耶輸陀羅事,引起了佛教界的公憤,其實這是根據古代律師的荒謬捏造而改編的。考釋尊八十歲入 [P35] 涅槃,爲阿阇世王八年。提婆達多的索衆,破僧,在阿阇世王登位前後。所以這是釋尊晚年,約在釋尊七十到七十五歲間的事。提婆達多與釋尊的年齡相近,也是七十高齡的耆年了!耶輸陀羅,比釋尊小不了幾歲;那時已出家近二十年了。故事的編造者,毫無時間觀念,只顧說來好聽。這到底是醜诋提婆達多呢?還是誣辱耶輸陀羅呢? [P37]

  

《華雨集第叁冊 一、論提婆達多之「破僧」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