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華雨集第二冊 中編「大乘佛法」第六章 念佛(及菩薩)叁昧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,晝夜六時的經常修持,而在念佛與菩薩的觀想中,是不斷的爲修行而忏悔。修持中的不斷忏悔,是與罪業觀有關的,如『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』說:「諸佛世尊……常在世間,色中上色,我有何罪而不得見」(13)?『寶積經』的『發勝志樂會』說:「今爲業障之所纏覆,于諸善法不能修行」(14)。『善住意天子會』說:禅定中,「自見往昔所行惡業,… …深生憂悔,常不離心,于其深法不能證入」(15)。『謗佛經』說:「求陀羅尼而不能得,何以故?以彼往世惡業障故」(16)。這樣,衆生之所以不能見佛,不能得陀羅尼,不能修行,不能證入,一切都是過去生中的罪業在障礙了。也就因爲這樣,在念佛、念菩薩的觀行過程中,不斷的忏悔,才能不斷的向上進修,如『觀佛叁昧海經』,『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』,敘說得最爲明白。『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』,也就扼要的說:「淨除業障、報障、煩惱障,速得除滅,于現在身修諸叁昧,念念之中見佛色身,終不忘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……隨意往 [P289] 生他方淨土」(17)。『觀虛空藏菩薩經』,就是以念佛忏悔爲主的觀行。早期傳出的大乘經,如『小品般若』,二十四願本的『阿彌陀經』,『阿!B粊佛國經』等,還沒有重視過去生罪業的忏悔。『金剛般若經』已說持經而「先世罪業則爲消滅」(18);『觀無量壽佛經』就一再說到:消除多少劫生死之罪,必定當生極樂世界(19)。念佛、念法(持經)、念僧(菩薩),與「叁品法門」的忏悔相關聯而發展起來。念佛主要是觀想念佛,忏悔也就是古德所說的「取相忏」。『法華經』「法師功德品」,說六根清淨功德,是由于「受持是法華經,若讀,若誦,若解說,若書寫」,沒有說忏悔。依『法華經』而有的『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』,說六根忏悔法,得六根清淨。所說的忏悔,是念法的忏悔,如說:「晝夜六時,禮十方佛,行忏悔法:誦大乘經,讀大乘經,思大乘義,念大乘事,恭敬供養持大乘者,視一切人猶如佛想」;「若有忏悔惡不善業,但當讀誦大乘經典」(20)。所以忏悔六根,是:「一切業障海,皆從妄想生,若欲忏悔者,端坐念實相」(21),也就是古德所說的「實相忏」。 [P290]

  

  念佛(菩薩)見佛,稱爲念佛叁昧。依『鸠摩羅什法師大義』卷中(大正四五‧ 一叁四中)說:

  

   「見佛叁昧有叁種:一者,菩薩或得天眼、天耳,或飛到十方佛所,見佛、難問,斷諸疑網。二者,雖無神通,常修念阿彌陀等現在諸佛,心住一處,即得見佛,請問所疑。叁者,學習念佛,或以[已]離欲,或未離欲,或見佛像,或見生身,或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。是叁種定,皆名念佛叁昧」。

  

  叁類見佛人中,一、是依禅得五通pan~ca^bhijn~a^的。二、是常修念佛,沒有神通而能見佛,這應該是離欲得定的。叁、初學念佛,或已離欲,或沒有離欲,也能見佛。叁類都名爲「念佛叁昧」,而淺深大有差別。依此說,『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』所說:「雲何不失無上菩提之心?雲何複當不斷煩惱,不離五欲(即「離欲」),得淨諸根,滅除諸罪,父母所生清淨常眼,不斷五欲而能得見諸障外事?……此觀功德,除諸障礙,見上妙色,不入叁昧,但誦持故,專心修習,心 [P291] 心相次,不離大乘,一日至叁七日,得見普賢……」(22)。不入叁昧,專心修習,心心相次,這是定前的「一心不亂」的境界;這就能見佛、菩薩,當然這是低層次的。一心誦持到心不散亂,如隋智顗的「誦至藥王品,心緣苦行,至是真精進句,……見共(慧)思師,處靈鹫山七寶淨土,聽佛說法」(23)。『法華經』所說的六根清淨,是受持、讀、誦等「法師」的功德。父母所生的眼耳,能見聞障(如鐵圍山等障)外的佛與淨土,與智顗所得的境地相當。『般舟叁昧經』說:「聞西方阿彌陀佛剎,當念彼方佛,不得缺戒。一心念,若一晝夜,若七日七夜,過七日以後,見阿彌陀佛。于覺(醒時)不見,于夢中見之」。這也是「不持天眼徹視,不持天耳徹聽」的(24) 。『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』所說:「普賢菩薩複更現前,行住坐臥不離其側,乃至夢中常爲說法」(25),那是深一層次了。

  

  

  注【23-001】『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』(大正一二‧叁四0下──叁四六中)。

  注【23-002】『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』(大正一二‧叁四一中)。 [P292]

  注【23-003】『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』(大正一二‧叁四叁上、中、叁四六上)。

  注【23-004】『妙法蓮華經』卷七(大正九‧六一上──下)。

  注【23-005】『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』(大正九‧叁八九下──叁九四中)。

  注【23-006】『思惟要略法』(大正一五‧二九九下──叁00下)。

  注【23-007】『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』(大正二0‧六六0下──六六六上)。

  注【23-008】『虛空藏菩薩經』(大正一叁‧六五一下──六五六上)。

  注【23-009】『觀虛空藏菩薩經』(大正一叁‧六七七中──六七八上)。

  注【23-010】『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』(大正一四‧四一八中──四二0下)。

  注【23-011】『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』(大正一四‧四八0中──四八一中)。

  注【23-012】『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』(大正九‧叁九二下)。

  注【23-013】『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』(大正九‧叁九0下)。

  注【23-014】『大寶積經』(二五)『發勝志樂會』(大正一一‧五一九下)。

  注【23-015】『大寶積經』(叁六)『善住意天子會』(大正一一‧五九0中)。

  注【23-016】『謗佛經』(大正一七‧八七六下)。

  注【23-017】『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』(大正二0‧六六一中)。

  注【23-018】『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』(大正八‧七五0下)。

  注【23-019】『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』(大正一二‧叁四叁上)等。 [P293]

  注【23-020】『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』(大正九‧叁九0中、叁九叁上)。

  注【23-021】『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』(大正九‧叁九叁中)。

  注【23-022】『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』(大正九‧叁八九下)。

  注【23-023】『續高僧傳』卷一七(大正五0‧五六四中)。

  注【23-024】『般舟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叁‧九0五上)。

  注【23-025】『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』(大正九‧叁九0下)。 [P294]

  

《華雨集第二冊 中編「大乘佛法」第六章 念佛(及菩薩)叁昧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