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華雨集第二冊 中編「大乘佛法」第五章 往生極樂淨土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戒、八戒及具足戒。如此愚人,偷僧祇物,盜現前僧物,不淨說法,無有慚愧,以諸惡業而自莊嚴」;下品下生是:「作不善業,五逆、十惡,具諸不善」 (8)。這樣的惡業重大,也有往生淨土的可能。從所犯的罪業來說,是聲聞佛教所說的罪業,就是一向不知或不信佛法,或知有佛法而不知有大乘佛法者所作的惡業。所以「命欲終時,遇善知識」,在最迫切的重要關頭,知道大乘淨土法門,就能至心歸向,不墮落而往生極樂。「佛法」不是也說:濫殺行人的惡賊鴦掘魔羅An%gulima^la,一聞佛法,就證入聖果嗎?如平時知道阿彌陀佛Amita^bha,知道往生極樂,以爲只要信仰,不分持戒犯戒,作善作惡,依阿彌陀佛的悲願, [P232] 都可以往生極樂,那是顛倒解義,自誤誤人了!

  

  叁、念佛能否即生往生?如『稱揚諸佛功德經』說:「其有執持斯佛名者,複勸他人令使誦持,增益功德,必當得往生此佛國,求最正覺,立不退轉,疾成不久」(9)。執持佛名號的易行法門,主要能:忏除罪業;得陀羅尼dha^ran!i^ ,往生清淨佛土;不退轉于無上菩提。念佛名號而求生淨土,在「大乘佛法」中,可說是十方一切佛所共的。重信心的大乘易行道,經典不少,流通極廣,到底爲了什麼?「大乘佛法」主流,是甚深廣大的菩薩道。菩薩發大菩提心,凡是有利于衆生的,沒有不能施舍的,沒有不能忍受的;菩薩行難行大行,而能曆劫在生死中,利益衆生。菩薩實在太偉大了!但由于法門是「甚深難行」,衆生的根性,又是怯劣的多,所以向往有心,而苦于修行不易,深感自己的業障深重。即使發心修行,也容易退失。這所以有念佛方便的易行道,如『十住毗婆沙論』所說:『寶月童子所問經』的十方佛名;還有「阿彌陀等佛,及諸大菩薩,稱名一心念,亦得不退轉」(10)。這樣的「稱(十方佛及菩薩)名一心念」,就能得 [P233] 不退轉嗎?「求阿惟越致[不退轉]地者,非但憶念、稱名、禮敬而已。複應于諸佛所,忏悔、勸請、隨喜、回向」。「能行如是忏悔、勸請、隨喜、回向,福德力轉增,心亦益柔軟,即信佛功德,及菩薩大行」。由此能引發悲心、慈心,進而能修行施、戒等波羅蜜──菩薩的大行難行(11)。龍樹Na^ga^rjuna的『十住毗婆沙論』,立難行與易行二道,然所說的易行道,是通于諸佛菩薩的,有二行差別,而終歸于菩薩道的正方便,六度等難行大行。無著Asan%ga的『攝大乘論』,立四種意趣,解說經說的意趣所在。第「二、別時意趣:謂如說言:若誦多寶如來名者,便于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。又如說言:由唯發願,便得往生極樂世界」(12)。世親Vasubandhu解說別時意趣爲:「謂此意趣,令懶惰者,由彼彼因,于彼彼法精勤修習,彼彼善根皆得增長。此中意趣,顯誦多寶如來名因是升進因,非唯誦名,便于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。如有說言:由一金錢,得千金錢。豈于一日?意在別時。由一金錢是得千因,故作此說;此亦如是。由唯發願,便得往生極樂世界,當知亦爾」(13)。這是說:由稱名、發願,能得不退轉 [P234] ,能往生極樂國,是說由此爲因,展轉增長,才能達到,而不是說稱名、發願,就已得決定,已能往生。這一解說,與龍樹『十住毗婆沙論』所說易行道,展轉引入六度大行的菩薩道,意趣相合。不過,『十住毗婆沙論』說:「佛法有無量門,如世間道,有難有易,陸道步行則苦,水道乘船則樂。菩薩道亦如是,或有勤行精進(的難行),或有以信方便易行,疾至阿惟越致」(14),分明的說有二道差別。『大智度論』也說:「菩薩有二種:一者、有慈悲心,多爲衆生;二者、多集諸佛功德。樂多集諸佛功德者,至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;好多爲衆生者,至無佛法衆處,贊歎叁寶之音」(15)。這也分明說菩薩有二類:一是慈悲心多爲衆生的,多去沒有佛法處化導(成佛也就願意在穢土);一是樂集佛功德的,就如往生極樂,見阿彌陀佛的一類。所以,易行道應有通別二類,在通泛的稱十方佛(阿彌陀等)名外,更有特殊的易行道,就是念佛發願,往生極樂的法門。『大乘起信論』也這樣(大正叁二‧五八二上、五八叁上)說:

  

   「若人雖修行信心,以從先世來多有重罪惡業障故,……有如是等衆多障 [P235] 礙,是故應當勇猛精勤,晝夜六時,禮拜諸佛,誠信忏悔、勸請、隨喜、回向菩提」。 「衆生初學是法,欲求正信,其心怯弱,以住于此娑婆世界,自畏不能常值諸佛,親承供養,懼謂信心難可成就,意欲退者,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,謂以專意念佛因緣,隨願得生他方佛土,常見于佛,永離惡道。如修多羅說: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所修善根,回向願求生彼世界,即得往生,常見佛故,終無有退」。

  

  所引『起信論』文的前一段,爲了消除修行過程中的障礙,修禮佛、忏悔、隨喜、勸請、回向,合于念佛等能消多少劫罪業的經說。依此而能信心成就,進修六度等,與『十住毗婆沙論』的易行道,完全同一意趣。但在佛前忏悔等,也可爲往生極樂國的方便,如『普賢行願品』的十大願,導歸極樂。這是一般大乘經義,通于念一切佛(也通于念阿彌陀佛)。依大乘通義,『大品般若經』說:「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衆生,聞我[佛]名者,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欲得如 [P236] 是等功德者,當學般若波羅蜜」(16)。『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』說:「若有衆生,已聞、今聞、當聞釋迦牟尼佛名者,是諸衆生,皆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退轉」。所說的不退轉,是「彼諸衆生,種菩提種子,漸次增長,當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而不腐敗,不可毀壞」(17)。與『攝論』的別時意趣相合,也就是念佛不退轉的一般意義。『起信論』文的後一段,念阿彌陀佛,往生極樂世界,與從易行而引入難行菩薩道不同,是特殊的易行道。阿彌陀佛因地發願:「令我爲世雄,國土最第一,其衆殊妙好,道場逾諸剎」(18)。極樂的國土,可以適應「其心怯弱,……懼謂信心難可成就」的衆生,因爲生到極樂,一定不退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。依此,世親造『無量壽優波提舍願生偈』,立五念門,往生極樂而淺深不同。第叁「作願門」,是「一心專念,作願生彼,修奢摩他寂靜叁昧行」,那是與定相應的念佛。第二「贊歎門」,是「稱如來名,依如來光明想修行」,與第一「禮拜門」,雖沒有得定,也一定「心不散亂」,如「贊歎門」已修如來光明想──勝解觀了。第四「觀察門」是智慧相應的,從事相觀到「 [P237] 第一義谛妙境界」。由于修行不同,往生極樂也淺深不同,「願生偈」比喻爲:「近門」,「大會衆門」,「宅門」,「屋門」,「園林遊戲地門」(19)。試爲比喻,如從前帝都的北京,到北京是一樣的,而境地大大不同。進了「外城」,就是到了北京,但比城外好不了多少。進了「內城」,只見街市繁盛,到處是官署,官員的住宅。再進入「紫禁城」,才見到皇帝,大臣們在這裏朝儀。帝皇的住處,還在內宮。往生極樂也這樣,生極樂國是一樣的,而境界不同,所以有叁輩等差別。二十四願古本,在中輩與下輩,有念佛而信心不大堅定的,如臨終悔過,那末在「阿彌陀佛國界邊,自然七寶城中」,「于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」 (20);要經五百歲(不知極樂的一歲,等于人間的多少時劫?),才到極樂國見佛。四十八願本說:信心不大堅定而悔過的,是胎生的;叁十六願本,否定淨土有胎生的存在(21)。這是經典在流傳中的演變,是不必要會通的。『菩薩處胎經』,稱之爲「懈慢國」:「欲生阿彌陀佛國者,皆染著懈慢國土,不能前進生阿彌陀佛國;億千萬衆(中),時有一人能生阿彌陀佛國」(22),往生極樂 [P238] 竟是那樣的難!這是爲一般厭惡穢土,想在淨土中享樂的懈慢衆生,作當頭棒喝。往生極樂國,是殊勝的易行道,不是爲了享受安樂,而是修習佛道。在那邊修行,不會退落,一定能得不退。如阿彌陀佛,爲大衆「廣說道智大經」(23) 。「諸菩薩皆悉卻坐聽經,聽經竟,即悉諷誦通(利),重知經道,益明智慧」 (24),不斷的上進。『阿彌陀佛經』說:「晝夜六時,出和雅音,其音演暢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,如是等法。其土衆生聞是音已,皆悉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」(25)。往生極樂國土,是爲了精進修菩薩道;淨土中沒有障礙而容易修行,所以是易行道。如以爲:往生極樂就永遠享福;或以爲一生極樂,生死已了;或者想象爲往生即是成佛。以往生極樂爲目的,而不知從此正好修行。這些誤解往生極樂的,還能說是大乘的巧方便嗎?

  

  

  注【20-001】『無量壽優波提舍願生偈』(大正二六‧二叁一上)。

  注【20-002】『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叁一九中)。

  注【20-003】『佛說無量壽經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二六八上)。『大寶積經』(五)『無量壽如 [P239] 來會』(大正一一‧九叁下)。

  注【20-004】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』(第五分)卷五五六(大正七‧八六六上)。

  注【20-005】『佛說舍利弗悔過經』(大正二四‧一0九0上──一0九一上)。

  注【20-006】『佛說阿彌陀經』(大正一二‧叁四八上)。

  注【20-007】『佛說無量壽經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二六八上)。『大寶積經』(五)『無量壽如來會』(大正一一‧九叁下)。

  注【20-008】『佛說觀無量壽經』(大正一二‧叁四五下──叁四六上)。

  注【20-009】『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』卷上(大正一四‧九0下)。

  注【20-010】『十住毗婆沙論』卷五(大正二六‧四一上──中、四二下)。

  注【20-011】『十住毗婆沙論』卷五‧六(大正二六‧四五上、四九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20-012】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中(大正叁一‧一四一上)。

  注【20-013】『攝大乘論釋』卷五(大正叁一‧叁四六中)。

  注【20-014】『十住毗婆沙論』卷五(大正二六‧四一中)。

  注【20-015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叁八(大正二五‧叁四二中)。

  注【20-016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一(大正八‧二二一上)。

  注【20-017】『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』卷四(大正九‧二七四中──下)。『不退轉*輪經』卷叁(大正九‧二四叁下)。 [P240]

  注【20-018】『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』卷一(大正一二‧二八0下)。『佛說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叁00下──叁0一上)。『佛說無量壽經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二六七中)。

  注【20-019】『無量壽優波提舍願生偈』(大正二六‧二叁叁上)。

  注【20-020】『佛說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』卷下(大正一二‧叁一0中──下)。『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』卷叁(大正一二‧二九二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20-021】『佛說無量壽經』卷下(大正一二‧二七八上──中)。『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』卷下(大正一二‧叁二五中)。

  注【20-022】『菩薩處胎經』卷叁(大正一二‧一0二八上)。

  注【20-023】『佛說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叁0七上)。『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』卷二(大正一二‧二八七中)。

  注【20-024】『佛說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叁0六下)。『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』卷二(大正一二‧二八七上)。

  注【20-025】『佛說阿彌陀經』(大正一二‧叁四七上)。 [P241]

  

  

《華雨集第二冊 中編「大乘佛法」第五章 往生極樂淨土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