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戒、八戒及具足戒。如此愚人,偷僧祇物,盗现前僧物,不净说法,无有惭愧,以诸恶业而自庄严」;下品下生是:「作不善业,五逆、十恶,具诸不善」 (8)。这样的恶业重大,也有往生净土的可能。从所犯的罪业来说,是声闻佛教所说的罪业,就是一向不知或不信佛法,或知有佛法而不知有大乘佛法者所作的恶业。所以「命欲终时,遇善知识」,在最迫切的重要关头,知道大乘净土法门,就能至心归向,不堕落而往生极乐。「佛法」不是也说:滥杀行人的恶贼鸯掘魔罗An%gulima^la,一闻佛法,就证入圣果吗?如平时知道阿弥陀佛Amita^bha,知道往生极乐,以为只要信仰,不分持戒犯戒,作善作恶,依阿弥陀佛的悲愿, [P232] 都可以往生极乐,那是颠倒解义,自误误人了!
三、念佛能否即生往生?如『称扬诸佛功德经』说:「其有执持斯佛名者,复劝他人令使诵持,增益功德,必当得往生此佛国,求最正觉,立不退转,疾成不久」(9)。执持佛名号的易行法门,主要能:忏除罪业;得陀罗尼dha^ran!i^ ,往生清净佛土;不退转于无上菩提。念佛名号而求生净土,在「大乘佛法」中,可说是十方一切佛所共的。重信心的大乘易行道,经典不少,流通极广,到底为了什么?「大乘佛法」主流,是甚深广大的菩萨道。菩萨发大菩提心,凡是有利于众生的,没有不能施舍的,没有不能忍受的;菩萨行难行大行,而能历劫在生死中,利益众生。菩萨实在太伟大了!但由于法门是「甚深难行」,众生的根性,又是怯劣的多,所以向往有心,而苦于修行不易,深感自己的业障深重。即使发心修行,也容易退失。这所以有念佛方便的易行道,如『十住毗婆沙论』所说:『宝月童子所问经』的十方佛名;还有「阿弥陀等佛,及诸大菩萨,称名一心念,亦得不退转」(10)。这样的「称(十方佛及菩萨)名一心念」,就能得 [P233] 不退转吗?「求阿惟越致[不退转]地者,非但忆念、称名、礼敬而已。复应于诸佛所,忏悔、劝请、随喜、回向」。「能行如是忏悔、劝请、随喜、回向,福德力转增,心亦益柔软,即信佛功德,及菩萨大行」。由此能引发悲心、慈心,进而能修行施、戒等波罗蜜──菩萨的大行难行(11)。龙树Na^ga^rjuna的『十住毗婆沙论』,立难行与易行二道,然所说的易行道,是通于诸佛菩萨的,有二行差别,而终归于菩萨道的正方便,六度等难行大行。无着Asan%ga的『摄大乘论』,立四种意趣,解说经说的意趣所在。第「二、别时意趣:谓如说言:若诵多宝如来名者,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。又如说言:由唯发愿,便得往生极乐世界」(12)。世亲Vasubandhu解说别时意趣为:「谓此意趣,令懒惰者,由彼彼因,于彼彼法精勤修习,彼彼善根皆得增长。此中意趣,显诵多宝如来名因是升进因,非唯诵名,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。如有说言:由一金钱,得千金钱。岂于一日?意在别时。由一金钱是得千因,故作此说;此亦如是。由唯发愿,便得往生极乐世界,当知亦尔」(13)。这是说:由称名、发愿,能得不退转 [P234] ,能往生极乐国,是说由此为因,展转增长,才能达到,而不是说称名、发愿,就已得决定,已能往生。这一解说,与龙树『十住毗婆沙论』所说易行道,展转引入六度大行的菩萨道,意趣相合。不过,『十住毗婆沙论』说:「佛法有无量门,如世间道,有难有易,陆道步行则苦,水道乘船则乐。菩萨道亦如是,或有勤行精进(的难行),或有以信方便易行,疾至阿惟越致」(14),分明的说有二道差别。『大智度论』也说:「菩萨有二种:一者、有慈悲心,多为众生;二者、多集诸佛功德。乐多集诸佛功德者,至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;好多为众生者,至无佛法众处,赞叹三宝之音」(15)。这也分明说菩萨有二类:一是慈悲心多为众生的,多去没有佛法处化导(成佛也就愿意在秽土);一是乐集佛功德的,就如往生极乐,见阿弥陀佛的一类。所以,易行道应有通别二类,在通泛的称十方佛(阿弥陀等)名外,更有特殊的易行道,就是念佛发愿,往生极乐的法门。『大乘起信论』也这样(大正三二‧五八二上、五八三上)说:
「若人虽修行信心,以从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,……有如是等众多障 [P235] 碍,是故应当勇猛精勤,昼夜六时,礼拜诸佛,诚信忏悔、劝请、随喜、回向菩提」。 「众生初学是法,欲求正信,其心怯弱,以住于此娑婆世界,自畏不能常值诸佛,亲承供养,惧谓信心难可成就,意欲退者,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,谓以专意念佛因缘,随愿得生他方佛土,常见于佛,永离恶道。如修多罗说: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,所修善根,回向愿求生彼世界,即得往生,常见佛故,终无有退」。
所引『起信论』文的前一段,为了消除修行过程中的障碍,修礼佛、忏悔、随喜、劝请、回向,合于念佛等能消多少劫罪业的经说。依此而能信心成就,进修六度等,与『十住毗婆沙论』的易行道,完全同一意趣。但在佛前忏悔等,也可为往生极乐国的方便,如『普贤行愿品』的十大愿,导归极乐。这是一般大乘经义,通于念一切佛(也通于念阿弥陀佛)。依大乘通义,『大品般若经』说:「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众生,闻我[佛]名者,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欲得如 [P236] 是等功德者,当学般若波罗蜜」(16)。『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』说:「若有众生,已闻、今闻、当闻释迦牟尼佛名者,是诸众生,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」。所说的不退转,是「彼诸众生,种菩提种子,渐次增长,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而不腐败,不可毁坏」(17)。与『摄论』的别时意趣相合,也就是念佛不退转的一般意义。『起信论』文的后一段,念阿弥陀佛,往生极乐世界,与从易行而引入难行菩萨道不同,是特殊的易行道。阿弥陀佛因地发愿:「令我为世雄,国土最第一,其众殊妙好,道场逾诸剎」(18)。极乐的国土,可以适应「其心怯弱,……惧谓信心难可成就」的众生,因为生到极乐,一定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依此,世亲造『无量寿优波提舍愿生偈』,立五念门,往生极乐而浅深不同。第三「作愿门」,是「一心专念,作愿生彼,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」,那是与定相应的念佛。第二「赞叹门」,是「称如来名,依如来光明想修行」,与第一「礼拜门」,虽没有得定,也一定「心不散乱」,如「赞叹门」已修如来光明想──胜解观了。第四「观察门」是智慧相应的,从事相观到「 [P237] 第一义谛妙境界」。由于修行不同,往生极乐也浅深不同,「愿生偈」比喻为:「近门」,「大会众门」,「宅门」,「屋门」,「园林游戏地门」(19)。试为比喻,如从前帝都的北京,到北京是一样的,而境地大大不同。进了「外城」,就是到了北京,但比城外好不了多少。进了「内城」,只见街市繁盛,到处是官署,官员的住宅。再进入「紫禁城」,才见到皇帝,大臣们在这里朝仪。帝皇的住处,还在内宫。往生极乐也这样,生极乐国是一样的,而境界不同,所以有三辈等差别。二十四愿古本,在中辈与下辈,有念佛而信心不大坚定的,如临终悔过,那末在「阿弥陀佛国界边,自然七宝城中」,「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」 (20);要经五百岁(不知极乐的一岁,等于人间的多少时劫?),才到极乐国见佛。四十八愿本说:信心不大坚定而悔过的,是胎生的;三十六愿本,否定净土有胎生的存在(21)。这是经典在流传中的演变,是不必要会通的。『菩萨处胎经』,称之为「懈慢国」:「欲生阿弥陀佛国者,皆染着懈慢国土,不能前进生阿弥陀佛国;亿千万众(中),时有一人能生阿弥陀佛国」(22),往生极乐 [P238] 竟是那样的难!这是为一般厌恶秽土,想在净土中享乐的懈慢众生,作当头棒喝。往生极乐国,是殊胜的易行道,不是为了享受安乐,而是修习佛道。在那边修行,不会退落,一定能得不退。如阿弥陀佛,为大众「广说道智大经」(23) 。「诸菩萨皆悉却坐听经,听经竟,即悉讽诵通(利),重知经道,益明智慧」 (24),不断的上进。『阿弥陀佛经』说:「昼夜六时,出和雅音,其音演畅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圣道分,如是等法。其土众生闻是音已,皆悉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」(25)。往生极乐国土,是为了精进修菩萨道;净土中没有障碍而容易修行,所以是易行道。如以为:往生极乐就永远享福;或以为一生极乐,生死已了;或者想象为往生即是成佛。以往生极乐为目的,而不知从此正好修行。这些误解往生极乐的,还能说是大乘的巧方便吗?
注【20-001】『无量寿优波提舍愿生偈』(大正二六‧二三一上)。
注【20-002】『大乘无量寿庄严经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三一九中)。
注【20-003】『佛说无量寿经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二六八上)。『大宝积经』(五)『无量寿如 [P239] 来会』(大正一一‧九三下)。
注【20-004】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(第五分)卷五五六(大正七‧八六六上)。
注【20-005】『佛说舍利弗悔过经』(大正二四‧一0九0上──一0九一上)。
注【20-006】『佛说阿弥陀经』(大正一二‧三四八上)。
注【20-007】『佛说无量寿经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二六八上)。『大宝积经』(五)『无量寿如来会』(大正一一‧九三下)。
注【20-008】『佛说观无量寿经』(大正一二‧三四五下──三四六上)。
注【20-009】『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』卷上(大正一四‧九0下)。
注【20-010】『十住毗婆沙论』卷五(大正二六‧四一上──中、四二下)。
注【20-011】『十住毗婆沙论』卷五‧六(大正二六‧四五上、四九中──下)。
注【20-012】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中(大正三一‧一四一上)。
注【20-013】『摄大乘论释』卷五(大正三一‧三四六中)。
注【20-014】『十住毗婆沙论』卷五(大正二六‧四一中)。
注【20-015】『大智度论』卷三八(大正二五‧三四二中)。
注【20-016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一(大正八‧二二一上)。
注【20-017】『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』卷四(大正九‧二七四中──下)。『不退转*轮经』卷三(大正九‧二四三下)。 [P240]
注【20-018】『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』卷一(大正一二‧二八0下)。『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三00下──三0一上)。『佛说无量寿经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二六七中)。
注【20-019】『无量寿优波提舍愿生偈』(大正二六‧二三三上)。
注【20-020】『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』卷下(大正一二‧三一0中──下)。『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』卷三(大正一二‧二九二上──中)。
注【20-021】『佛说无量寿经』卷下(大正一二‧二七八上──中)。『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』卷下(大正一二‧三二五中)。
注【20-022】『菩萨处胎经』卷三(大正一二‧一0二八上)。
注【20-023】『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三0七上)。『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』卷二(大正一二‧二八七中)。
注【20-024】『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三0六下)。『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』卷二(大正一二‧二八七上)。
注【20-025】『佛说阿弥陀经』(大正一二‧三四七上)。 [P241]
《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「大乘佛法」第五章 往生极乐净土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