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「大乘佛法」第六章 念佛(及菩萨)三昧

  第六章 念佛(及菩萨)三昧

  

  第一节 通三乘的念佛观

  「六随念」之一的念佛buddha$nusmr!ti,是「佛法」中重信的方便道。在「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」中,适应信众崇敬的心理,特别发达起来。如念佛灭罪,念佛往生净土,念佛不退菩提心;经典纷纷传出,念佛功德不断的强化。然念佛法门,不限于信,也不限于持名,本可以引向甚深智证的,这就是修念佛三昧buddha$nusmr!ti-sama^dhi。所以『观佛三昧海经』说:「欲系念者,欲思惟者,欲行禅者,欲得三昧正受者」(1),都要观佛;念佛是系念佛而得三昧[定]的修行。为了说明念佛三昧,先要说到:学佛法而解脱生死,或修菩萨道而成佛,都不离般若──慧prajn~a^的证悟法性;没有胜义观慧的修证,是决不能成就的。 [P242] 修学位名般若,证果时名菩提bodhi,这是佛法的心要,但慧是不离禅定的。释尊所开示的正定,主要是四禅。禅定与生理有关,是世间所共的,这是修行者所应该知道的!

  

  初学者修定(依此而进观胜义)的方便,释尊初说不净念as/ubha^=-smr!ti ──不净观。出家众首制淫欲,从对治制伏贪欲烦恼来说,不净观是最有力的方便。但世间是缘所起法,有相对性,如不能适当的应用,会引起副作用的,不净观也不例外。经、律一致的说到:释尊赞叹不净观,比丘们依着修行,引起了严重的厌恶自身;结果,有六十位比丘,都自愿的被杀而死。这样,释尊才为比丘们,别说安那般那念a^na$pa^na-smr!ti──数息观(2)。从一切依缘起来说,修息而不能恰如其分,当然不会厌身自杀,但也会有副作用的。不净观与数息观,古称入道的「二甘露门」;或加(四或六)界差别念dha^tu-prabheda-smr!ti──界分别观,名为「三度门」。其实,由于众生的根机不一,烦恼各有偏重,『杂阿含经』已说到四类:「有比丘,修不净观断贪欲,修慈心断瞋恚,修(身)无常 [P243] 想断我慢,修安那般那念断觉想[寻思]」(3)。『修行道地经』综合为五种对治,如说:「行者情欲炽盛,为说人身不净。……瞋怒而炽多者,为说慈心。……设多愚痴,当观十二因缘。……设多想念[寻思],则为解说出入数息。……设多憍慢,为说此义……」(4)。为憍慢者所说的,就是界差别。『达摩多罗禅经』说「安(那)般(那),不净,界,又附说(慈等)四无量心三昧等」。『修行道地经』所说的五种对治,也就是『瑜伽论』的五种净行所缘(5)。鸠摩罗什Kuma^raji^va 于西元五世纪初来华,传出的『坐禅三昧经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二七一下)说:

  

   「若多淫欲人,不净法门治。若多瞋恚人,慈心法门治。若多愚痴人,思惟观因缘法门治。若多思觉[寻思]人,念息法门治。若多等分人,念佛法门治」。

  

  宋昙摩蜜多Dharmamitra,元嘉年(四二四,四四二卒)来华,传出的『五门禅经要用法』,也列举『坐禅三昧经』的五门,但说「若心没者,教以念佛 [P244] 」(6)。五门禅与『修行道地经』的差别,是以念佛代界分别,这已进入「大乘佛法」,而还没有忘失「佛法」固有的方便。

  

  不净观引起了副作用,释尊别说数息观,但不净观有对治贪欲的作用,仍为佛弟子所修习,只是别出方便,就是从不净观而转入净观,如八解脱as!t!au-vimoks!a^h! ,八胜处as!t!a^v-abhibhv-a^yatana^ni,十遍处das/a-kr!tsna$yatana^ni(7) :

  

  图片

     八解脱  │  八胜处  │十遍处

 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

     ┌┤ 内有色想观外色少 │

   内有色想观外色─┤│ │

     └┤ 内有色想观外色多 │

   │ │

     ┌┤ 内无色想观外色少 │

   内无色想观外色─┤│ │

     └┤ 内无色想观外色多  │  

  [P245]

  

     ┌┤------------------------│地遍处 

     ││   │水遍处

     ││   │火遍处

     ││   │风遍处

   净解脱身作证──┤│  内无色想观外色青──│青遍处 

     ││  内无色想观外色黄──│黄遍处

     ││  内无色想观外色赤──│赤遍处

     └┤  内无色想观外色白──│白遍处

   空无边处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│空遍处

   识无边处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│识遍处

   无所有处 │ │

   非想非非想处 │ │

   想受灭身作证   │ │

  

  

  [P246]

  不净观与净观,都是以色法为所缘境的。八解脱的前二解脱,是不净观,第三净解脱是净观。八胜处的前四胜处,与八解脱的前二解脱相当,是不净观;后四胜处──观青、黄、赤、白,是净观。后二是无色处,是『阿含经』所说的 (8)。不净观,主要是青瘀、脓烂等九想(或作十想),末后是骨!B虍。从骸骨不净而转起净观,是从「白骨流光」而转净的,如『达摩多罗禅经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 三一六中──下)说:

  

   「于身起净想,不净观对治。不求止贪欲,思惟习厌患,更有净对治,不作厌患想;方便净解脱,智者开慧眼。谓于不净缘,白骨流光出。从是次第起:青色妙宝树,黄、赤若鲜白,枝叶花亦然。上服珠璎珞,种种微妙色。是则名修行,净解方便相。于彼不净身,种种庄严现……此则净解脱,方便不净观」。

  

  有的修不净观,不着意于离贪欲,只是厌患自身,这就是观不净而自杀的问题所在,所以修净观来对治。从白骨流光,观器世间(青、黄、赤、白)与自身 [P247] ,清净庄严,就是净解脱。从不净而转起净观,名为(改)「易观」,如『禅秘要法经』说:「不净想成时,慎莫弃身[自杀],当教易观。易观法者,想诸(骨)节间白光流出,其明炽盛,犹如雪山。见此事已,前不净聚,夜叉吸去」。「见此事时,心大惊怖,求易观法。易观法者,先观佛像」(9)。『思惟要略法』也说:「若极厌恶其身,当进(修)白骨观,亦可入初禅」(10)。从不净观而起净观的方便,是白骨流光,依正庄严;或观佛像。这是「佛法」禅观而渐向「大乘佛法」禅观的重要关键。

  

  禅定的五方便,本是「佛法」而流行于西北印度的禅法,「念佛」取代「界差别」而为五门的一门,可见「念佛」在这一地区的盛行,也可见「佛法」与「大乘佛法」的关涉。传于中国的禅法,起初是大瑜伽师僧伽罗叉Sam!gharaks!a 的禅集──『修行道地(瑜伽行地的古译)经』(11)。西元四0三──四五五年间,译师们传译了好多部,如:

  

  图片

   『坐禅三昧经』 二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

  [P248]

  

   『禅法要解』 二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

   『思惟略要法』 一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

   『禅秘要法经』 三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?

   『达摩多罗禅经』 二卷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

   『佛说观佛三昧海经』 一0卷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

   『五门禅经要用法』 一卷 刘宋昙摩蜜多译

   『治禅病秘要经』 二卷 刘宋沮渠京声译

  

  

  

  这几部,是部派「佛法」禅观,而含有「大乘佛法」禅观的成分;或是大乘禅观而通于「佛法」:代表了西元二、三世纪来的西北印度的禅法。鸠摩罗什所译的,一、『坐禅三昧经』,如僧睿『关中出禅经序』说:「初四十三偈,是鸠摩罗罗陀[童受]法师所造;后二十偈,是马鸣菩萨之所造也;其中五门,是婆须蜜 [世友]、僧伽罗叉[众护]、沤波崛[近护]、僧伽斯那[众军]、勒[胁]比丘、马鸣、(鸠摩罗)罗陀禅要之中,抄集之所出也。……菩萨习禅法中,后更依持世经,益十二因缘一 [P249] 卷。要解二卷,别时撰出」(12)。僧睿序的内容,正是『坐禅三昧经』,这是集各家的禅要,而附入「菩萨习禅法」。二、『禅法要解』:是说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 的禅法;末后的「五神通」,依大乘法说。三、『思惟要略法』:先举五门,特明菩萨求佛道的大乘观法。四、『禅秘要法经』:内容为:「如来初为迦絺罗难陀说不净门,为禅难提比丘说数息法,为阿祇达说四大观」(13) 。这还是不净、数息、界──三度门,但内容繁重(风格与『观佛三昧海经』相近)。数息观前有「念佛三昧」,四大观有点杂乱。所说的数息──「一数二随,三数四随」等,与罗什所传的数息不合:这可能是昙摩蜜多失传的『禅秘要』。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是…

《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「大乘佛法」第六章 念佛(及菩萨)三昧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