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258] 法,与念佛观深切相关,在开始,「欲观像者,先入佛塔。以好香泥及诸瓦(?)土,涂地令净。随其力能,烧香、散华,供养佛像。说己过恶,礼佛忏悔。如是伏心经一七日,复至众中,涂扫僧地,除诸粪秽,向僧忏悔,礼众僧足,复经七日」(35),然后静坐。如观佛不明了,或光色不显,不说是自己的烦恼、散乱,修持不善巧,而认为自己的过去罪业,就诚恳的礼佛、忏悔。『思惟要略法』也说:「若宿罪因缘不见诸佛者,当一日一夜,六时忏悔、随喜、劝请,渐自得见」。『禅秘要法经』说:「昼夜六时,忏悔诸罪」(36)。念佛三昧与「易行道」的「念佛三品」相结合,与重信的「六念」法门,也见到了关系,如『佛说观佛三昧海经』卷六(大正一五‧六七四中、六七五上)说:
「诸佛心者,是大慈也」。 「一一化佛赞说不杀;赞叹念佛,赞叹念法,赞叹念僧,赞叹念戒,赞叹念施,赞叹念天;赞六和敬,赞慈三昧。如此六念,能生善法;此六念者,是诸佛因。佛心者是六念心,因六和敬而得此法:欲成佛道,当学佛心 [P259] 」。
从观佛身相而观佛心,佛心是以大慈为本的,而慈心又是从「六念」为因而生起的。这样,成佛应学佛心,学佛心应学「六念」,六念是以念佛为先的。所以,「菩萨法者,唯有四法。何等为四?一者、昼夜六时,说罪忏悔;二者、常修念佛,不诳众生;三者、修六和敬,心不恚慢;四者、修行六念,如救头然」 (37)。这些,就是重信菩萨所修行的。
上文说过,念佛能灭罪,「称名」以外,主要是观佛相好的念佛三昧。如『禅秘要法经』说:「未来众生罪业多者,为除罪故,教使念佛」;「此名观像三昧,亦名念佛定,复名除诸罪」;「贪淫多者,先教观佛,令离诸罪,然后方当更教……数息」(38)。鸠摩罗什所传的五门,念佛是治(贪、瞋、痴、寻思)等分的,但末了也说:「是名念佛三昧,除灭等分及余重罪」(39)。在观佛的种种相中,观「白毫」相的功德最大,如『观佛三昧海经』说:「能须臾间念佛白毫,令心了了,……除却九十六亿那由他恒河沙微尘数劫生死之罪」;「设复 [P260] 有人但闻白毫,心不惊疑,欢喜信受,此人亦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」 (40)。众生的罪业真重,观佛见佛的功德真大!
观佛色身的念佛三昧,成为「大乘佛法」的一大方便。这本从大众部系而来,传入西北印度(及各地),显然的受到部派佛教者所采用,成为五门禅法之一。五门禅是初学禅法者的对治方便,所以『坐禅三昧经』说:「行者(修五门)虽得一心,定力未成,犹为欲界烦恼所乱,当作方便,进学初禅」(41)。「念佛者,令无量劫重罪微薄,得至禅定」(42)。念佛三昧是可通于声闻乘的,如『禅秘要法经』说:「闻佛说此观佛三昧,……成阿罗汉」(43)。『观佛三昧海经』,也有成阿罗汉的记录;「悉于毛端了了得见,见已欢喜,有发无上菩提心者,有发声闻、缘觉心者」(44)。
注【21-001】『佛说观佛三昧海经』卷一(大正一五‧六四七下)。
注【21-002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二九(大正二‧二0七中──二0八上)。『相应部』(五四)「入出息相应」(南传一六下‧一九三──一九六)。各部广律的杀戒,载说到这一因缘。 [P261]
注【21-003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二九(大正二‧二0九下──二一0上)。『增支部』「九集」(大正二二上‧一一──一二)。
注【21-004】『修行道地经』卷二(大正一五‧一九一下──一九二中)。
注【21-005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二六(大正三0‧四二八下)。
注【21-006】『五门禅经要用法』(大正一五‧三二五下)。
注【21-007】参阅拙作『空之探究』(六八──七一)。
注【21-008】觉音Buddhaghos!a的『清净道论』,为了以十遍处为净观,改后二为光明遍a^loka-kasin!a与限定虚空遍paricchinna^ka^sa-kasin!a,这大概是赤铜鍱部Ta^mras/a^t!i^ya瑜伽行者所修改的。
注【21-009】『禅秘要法经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二四四中──下‧二四八下)。
注【21-010】『思惟要略法』(大正一五‧二九八下)。
注【21-011】参阅拙作『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』第八章(三九四──四0六)。
注【21-012】『出三藏记集』卷九(大正五五‧六五上──中)。
注【21-013】『禅秘要法经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二六七下)。
注【21-014】参阅拙作『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』第十二章(六二二)。
注【21-015】『婆薮盘豆法师传』(大正五0‧一八九下──一九0上)。
注【21-016】『佛说观佛三昧海经』卷九(大正一五‧六九二下)。 [P262]
注【21-017】参阅拙作『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』第二章(九一──九四)。
注【21-018】『达摩多罗禅经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三二四上──中)。
注【21-019】『五门禅经要用法』(大正一五‧三二五下──三二六上)。
注【21-020】『思惟要略法』(大正一五‧二九九上──下)。『坐禅三昧经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二七六上 ──二七七中)。
注【21-021】『五门禅经要用法』(大正一五‧三二七上──下)。
注【21-022】『禅秘要法经』卷中(大正一五‧二五五上──二五六中)。
注【21-023】『五门禅经要用法』(大正一五‧三二七上)。
注【21-024】『坐禅三昧经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二七六上)。
注【21-025】『佛说观佛三昧海经』卷二(大正一五‧六五五中‧六五六中)。卷三(大正一五‧六五六中)。卷四(大正一五‧六六五中)。
注【21-026】参阅拙作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』第十一章(八六二)。
注【21-027】『大宝积经』(二三)『摩诃迦叶会』(大正一一‧五一二中‧五一三中──下)。
注【21-028】『坐禅三昧经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二七六上)。『思惟要略法』(大正一五‧二九九上)。
注【21-029】『禅秘要法经』卷中(大正一五‧二五五上)。
注【21-030】『禅秘要法经』卷中(大正一五‧二五五下)。
注【21-031】『佛说观佛三昧海经』卷九(大正一五‧六九一上)。 [P263]
注【21-032】『坐禅三昧经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二七六上)。『思惟要略法』(大正一五‧二九九上)。
注【21-033】『坐禅三昧经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二七七上)。『五门禅经要用法』(大正一五‧三三0上)。『佛说观佛三昧海经』卷一0(大正一五‧六九五上)。
注【21-034】『五门禅经要用法』(大正一五‧三二六上)。
注【21-035】『佛说观佛三昧海经』卷九(大正一五‧六九0下)。
注【21-036】『思惟要略法』(大正一五‧二九九下);『五门禅经要用法』(大正一五‧三二七下)。『禅秘要法经』卷中(大正一五‧二五二上)。
注【21-037】『佛说观佛三昧海经』卷七(大正一五‧六八二中──下)。
注【21-038】『禅秘要法经』卷中(大正一五‧二五五上、二五六下、二五八中)。
注【21-039】『坐禅三昧经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二七七中)。
注【21-040】『佛说观佛三昧海经』卷二(大正一五‧六五五中)。 (41):『坐禅三昧经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二七七中)。
注【21-042】『思惟要略法』(大正一五‧二九九上)。『五门禅经要用法』(大正一五‧三二七上)。
注【21-043】『禅秘要法经』卷中(大正一五‧二五六下)。
注【21-044】『佛说观佛三昧海经』卷三(大正一五‧六六一上)。卷二(大正一五‧六五四下)。 [P264]
第二节 大乘的念佛三昧
上文所说的念佛三昧buddha$nusmr!ti-sama^dhi,从佛像观,生身观,功德法身观,到十方佛观,是从释尊的(像与)生身观开始的。部分的声闻瑜伽者yogaka ,作为「五门禅」的一门,那只是修禅的方便。所以上文所说的,是在「大乘佛法」流行中,部派佛教采用大乘念佛的意义。如专依「大乘佛法」来说念佛三昧,那就应重于念(过去)现在十方佛,及大菩萨的三昧。
「大乘佛法」中,经典众多,内容真可说广大无边。但扼要的来说:「甚深极甚深,难通达极难通达」的,是智证的「…
《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「大乘佛法」第六章 念佛(及菩萨)三昧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