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258] 法,與念佛觀深切相關,在開始,「欲觀像者,先入佛塔。以好香泥及諸瓦(?)土,塗地令淨。隨其力能,燒香、散華,供養佛像。說己過惡,禮佛忏悔。如是伏心經一七日,複至衆中,塗掃僧地,除諸糞穢,向僧忏悔,禮衆僧足,複經七日」(35),然後靜坐。如觀佛不明了,或光色不顯,不說是自己的煩惱、散亂,修持不善巧,而認爲自己的過去罪業,就誠懇的禮佛、忏悔。『思惟要略法』也說:「若宿罪因緣不見諸佛者,當一日一夜,六時忏悔、隨喜、勸請,漸自得見」。『禅秘要法經』說:「晝夜六時,忏悔諸罪」(36)。念佛叁昧與「易行道」的「念佛叁品」相結合,與重信的「六念」法門,也見到了關系,如『佛說觀佛叁昧海經』卷六(大正一五‧六七四中、六七五上)說:
「諸佛心者,是大慈也」。 「一一化佛贊說不殺;贊歎念佛,贊歎念法,贊歎念僧,贊歎念戒,贊歎念施,贊歎念天;贊六和敬,贊慈叁昧。如此六念,能生善法;此六念者,是諸佛因。佛心者是六念心,因六和敬而得此法:欲成佛道,當學佛心 [P259] 」。
從觀佛身相而觀佛心,佛心是以大慈爲本的,而慈心又是從「六念」爲因而生起的。這樣,成佛應學佛心,學佛心應學「六念」,六念是以念佛爲先的。所以,「菩薩法者,唯有四法。何等爲四?一者、晝夜六時,說罪忏悔;二者、常修念佛,不诳衆生;叁者、修六和敬,心不恚慢;四者、修行六念,如救頭然」 (37)。這些,就是重信菩薩所修行的。
上文說過,念佛能滅罪,「稱名」以外,主要是觀佛相好的念佛叁昧。如『禅秘要法經』說:「未來衆生罪業多者,爲除罪故,教使念佛」;「此名觀像叁昧,亦名念佛定,複名除諸罪」;「貪淫多者,先教觀佛,令離諸罪,然後方當更教……數息」(38)。鸠摩羅什所傳的五門,念佛是治(貪、瞋、癡、尋思)等分的,但末了也說:「是名念佛叁昧,除滅等分及余重罪」(39)。在觀佛的種種相中,觀「白毫」相的功德最大,如『觀佛叁昧海經』說:「能須臾間念佛白毫,令心了了,……除卻九十六億那由他恒河沙微塵數劫生死之罪」;「設複 [P260] 有人但聞白毫,心不驚疑,歡喜信受,此人亦除卻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」 (40)。衆生的罪業真重,觀佛見佛的功德真大!
觀佛色身的念佛叁昧,成爲「大乘佛法」的一大方便。這本從大衆部系而來,傳入西北印度(及各地),顯然的受到部派佛教者所采用,成爲五門禅法之一。五門禅是初學禅法者的對治方便,所以『坐禅叁昧經』說:「行者(修五門)雖得一心,定力未成,猶爲欲界煩惱所亂,當作方便,進學初禅」(41)。「念佛者,令無量劫重罪微薄,得至禅定」(42)。念佛叁昧是可通于聲聞乘的,如『禅秘要法經』說:「聞佛說此觀佛叁昧,……成阿羅漢」(43)。『觀佛叁昧海經』,也有成阿羅漢的記錄;「悉于毛端了了得見,見已歡喜,有發無上菩提心者,有發聲聞、緣覺心者」(44)。
注【21-001】『佛說觀佛叁昧海經』卷一(大正一五‧六四七下)。
注【21-002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二九(大正二‧二0七中──二0八上)。『相應部』(五四)「入出息相應」(南傳一六下‧一九叁──一九六)。各部廣律的殺戒,載說到這一因緣。 [P261]
注【21-003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二九(大正二‧二0九下──二一0上)。『增支部』「九集」(大正二二上‧一一──一二)。
注【21-004】『修行道地經』卷二(大正一五‧一九一下──一九二中)。
注【21-005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二六(大正叁0‧四二八下)。
注【21-006】『五門禅經要用法』(大正一五‧叁二五下)。
注【21-007】參閱拙作『空之探究』(六八──七一)。
注【21-008】覺音Buddhaghos!a的『清淨道論』,爲了以十遍處爲淨觀,改後二爲光明遍a^loka-kasin!a與限定虛空遍paricchinna^ka^sa-kasin!a,這大概是赤銅鍱部Ta^mras/a^t!i^ya瑜伽行者所修改的。
注【21-009】『禅秘要法經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二四四中──下‧二四八下)。
注【21-010】『思惟要略法』(大正一五‧二九八下)。
注【21-011】參閱拙作『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』第八章(叁九四──四0六)。
注【21-012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九(大正五五‧六五上──中)。
注【21-013】『禅秘要法經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二六七下)。
注【21-014】參閱拙作『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』第十二章(六二二)。
注【21-015】『婆薮盤豆法師傳』(大正五0‧一八九下──一九0上)。
注【21-016】『佛說觀佛叁昧海經』卷九(大正一五‧六九二下)。 [P262]
注【21-017】參閱拙作『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』第二章(九一──九四)。
注【21-018】『達摩多羅禅經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叁二四上──中)。
注【21-019】『五門禅經要用法』(大正一五‧叁二五下──叁二六上)。
注【21-020】『思惟要略法』(大正一五‧二九九上──下)。『坐禅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二七六上 ──二七七中)。
注【21-021】『五門禅經要用法』(大正一五‧叁二七上──下)。
注【21-022】『禅秘要法經』卷中(大正一五‧二五五上──二五六中)。
注【21-023】『五門禅經要用法』(大正一五‧叁二七上)。
注【21-024】『坐禅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二七六上)。
注【21-025】『佛說觀佛叁昧海經』卷二(大正一五‧六五五中‧六五六中)。卷叁(大正一五‧六五六中)。卷四(大正一五‧六六五中)。
注【21-026】參閱拙作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』第十一章(八六二)。
注【21-027】『大寶積經』(二叁)『摩诃迦葉會』(大正一一‧五一二中‧五一叁中──下)。
注【21-028】『坐禅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二七六上)。『思惟要略法』(大正一五‧二九九上)。
注【21-029】『禅秘要法經』卷中(大正一五‧二五五上)。
注【21-030】『禅秘要法經』卷中(大正一五‧二五五下)。
注【21-031】『佛說觀佛叁昧海經』卷九(大正一五‧六九一上)。 [P263]
注【21-032】『坐禅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二七六上)。『思惟要略法』(大正一五‧二九九上)。
注【21-033】『坐禅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二七七上)。『五門禅經要用法』(大正一五‧叁叁0上)。『佛說觀佛叁昧海經』卷一0(大正一五‧六九五上)。
注【21-034】『五門禅經要用法』(大正一五‧叁二六上)。
注【21-035】『佛說觀佛叁昧海經』卷九(大正一五‧六九0下)。
注【21-036】『思惟要略法』(大正一五‧二九九下);『五門禅經要用法』(大正一五‧叁二七下)。『禅秘要法經』卷中(大正一五‧二五二上)。
注【21-037】『佛說觀佛叁昧海經』卷七(大正一五‧六八二中──下)。
注【21-038】『禅秘要法經』卷中(大正一五‧二五五上、二五六下、二五八中)。
注【21-039】『坐禅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二七七中)。
注【21-040】『佛說觀佛叁昧海經』卷二(大正一五‧六五五中)。 (41):『坐禅叁昧經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二七七中)。
注【21-042】『思惟要略法』(大正一五‧二九九上)。『五門禅經要用法』(大正一五‧叁二七上)。
注【21-043】『禅秘要法經』卷中(大正一五‧二五六下)。
注【21-044】『佛說觀佛叁昧海經』卷叁(大正一五‧六六一上)。卷二(大正一五‧六五四下)。 [P264]
第二節 大乘的念佛叁昧
上文所說的念佛叁昧buddha$nusmr!ti-sama^dhi,從佛像觀,生身觀,功德法身觀,到十方佛觀,是從釋尊的(像與)生身觀開始的。部分的聲聞瑜伽者yogaka ,作爲「五門禅」的一門,那只是修禅的方便。所以上文所說的,是在「大乘佛法」流行中,部派佛教采用大乘念佛的意義。如專依「大乘佛法」來說念佛叁昧,那就應重于念(過去)現在十方佛,及大菩薩的叁昧。
「大乘佛法」中,經典衆多,內容真可說廣大無邊。但扼要的來說:「甚深極甚深,難通達極難通達」的,是智證的「…
《華雨集第二冊 中編「大乘佛法」第六章 念佛(及菩薩)叁昧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