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著名的禅师,所译的一、『达摩多罗禅经』:题名不妥当,应作『修行方便禅经』(14),为说一切有部的禅法。本是(安般、不净、界)偈颂集,在后附的长行中,观缘起见佛,已通于大乘了。二、『观佛三昧海经』:观佛的相好,取『华严经』意。「观像品第九」,「观七佛品第十」,通于声闻的念佛观。昙摩蜜多所译『五门禅经要用法』,传为「大禅师 [P250] 佛陀蜜多撰」,佛陀蜜多Buddhamirta传说是世亲Vasubandhu的师长(15) 。然这部禅经,性质是纂集所成的;佛陀蜜多撰的,可能指「观佛」三十事,「慈心观」二十事说的。沮渠京声译的『治禅病秘要经』,是对治禅病的方便。
在这几部禅法中,念佛是以念佛色身为主的,如『观佛三昧海经』说:「得此观者,名佛现前三昧,亦名念佛三昧,亦名观佛色身三昧」(16)。观佛色身相好,可说是「大乘佛法」的特色。但在部派佛教中,大众部Maha^sa^m!ghika 说「佛身无漏」,有念佛色身的可能。『增一阿含经』卷二(大正二‧五五四上──中)说:
1.「比丘正身正意,结跏趺坐,系念在前,无有他想,专精念佛:观如来形,未曾离目;已不离目,便念如来功德」。 2.「如来体者,金刚所成;十力具足,四无所畏,在众勇健」。 3.「如来颜貌,端正无双,视之无厌。戒德成就,犹如金刚而不可毁,清净无瑕,亦如琉璃;如来三昧……;如来慧身……;如来身者解脱成就 [P251] ……;如来身者度知见城,……有解脱者、无解脱者,皆具知之」。
『增一阿含经』,属于大众部的末派所传(17)。经中所说的念佛:1.是总说佛身与功德;2.是金刚身与十力、四无所畏;3.是佛相端严与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──功德法身。这样的念佛,比起「大乘佛法」的念佛色身,还相当的古朴。也就因此,禅法中的念佛,也还有通于声闻的意义。如『达摩多罗禅经』,观缘而入正受[等至],见佛光明普照的境界,有声闻境界、辟支佛境界、菩萨境界、诸佛境界的浅深不同(18)。『五门禅经要用法』,一心念佛,从额上出现佛像,去而复还的远与近;见诸佛从心而出,出而还入的不同,分别是声闻人,是辟支佛人或大乘人(19)。当然,禅法中的念佛色身三昧,是「大乘佛法」的。
各部禅经所说的念佛三昧,多少有些不同,这是广略不一,修行(瑜伽)者的修验与传承不一,然从修行的次第来说,仍有一致性。鸠摩罗什的『思惟要略法』,分为「观佛三昧法」(这实是总名),「生身观法」,「法身观法」,「 [P252] 十方诸佛观法」。『坐禅三昧经』中,「治等分」的念佛法门,虽广略不同,而内容与次第是一致的(20)。『五门禅经要用法』,将『思惟要略法』的这一部分,全部纂集进去(21)。依此来观察,『禅秘要法经』的「念佛三昧」,『观佛三昧海经』所说,也不外乎这一次第。念佛三昧的修习次第,依『思惟要略法』,先观佛像。佛涅槃以后,不见佛的色身,经上虽说佛有三十二相,但不容易忆念到明明了了的见佛形相。自绘画的,木、石等造的佛像流行,有佛的具体形相,可以忆念思惟,念佛观就盛行起来。所以修念佛法门,要先观(佛)像」:「先从肉髻,眉间白毫,下至于足;从足复至肉髻」──三十二相(及八十种好)。如印象明了,然后一心观佛,「闭目思惟,系心在像」。观像而心得安住,能开目闭目,「坐卧行步,常得见佛」。进一步观「生身」:「当因于像,以念生身」。念佛在菩提树下成佛,鹿野苑Mr!gada^va转*轮等,「随用一处,系念在缘」。这与观像不同,生身观是观释尊在世的具体活动,所以『坐禅三昧经』作:「初生……;出家;勤苦行;菩提树下,……成等正觉……;观视道树; [P253] 初转*轮」。再进而念「法身」:「已于空中见佛生身,当因生身观内法身:十力,四无所畏,大慈大悲,无量善业。如人先念金瓶,后观瓶内摩尼宝珠」。功德法身是不离色身的,与说一切有部等,生身以外说佛无漏功德法身,是不同的(没有说法性为法身)。佛像观,生身观,法身观,都是依释尊而起的忆念思惟。再进观「十方诸佛」:这要从东方的一佛、二佛,渐渐增多到无量佛;然后观东南方,南方,一直到现见十方诸佛。从观像到观十方佛,是念佛三昧的次第进修。依『坐禅三昧经』,生身观时,就进念十方佛生身;念佛功德法身后,再念诸佛功德法身。『禅秘要法经』,分为观像佛与真佛。观像佛,从一佛像,增多到铁围山内充满佛像;从坐像到行像、卧像,到释尊入大涅槃。这可见『禅秘要法经』的观像,是通于像佛及生身的。真佛是不离色身而内有金刚(功德法身) (22)。『观佛三昧海经』,篇幅很长。「观相品第三」起,「观四无量心品第五」止,是观佛相的观像。「观四威仪品第六」中,舍卫城S/ra^vasti^度老母;上忉利天Tra^yastrim!s/a为母说法;下忉利天见金(佛)像;至旷野A^l!avi^泽 [P254] 降伏散脂Sam!jn~eya鬼大将;到那干诃罗Nagaraha^ra化毒龙,留影;到拘尸那Kus/inagara降力士;如来卧(入涅槃),与「生身观」的性质相同。「观马五藏相品第七」,那是因为佛像没有马阴藏相,所以特立这一品。「本行品第八」,明一切佛的身相功德,都是依观佛相好而来的。『观佛三昧经』(多采取传说)主题,到此可说已告结束。此下的「观像品第九」,「念七佛品第十」,「念十方佛品第十一」,及「观佛密行品第十四」,可说是扼要的重说,便于一般人的实际修持。
像观,先要用眼去审细的观佛形相,如『思惟要略法』(大正一五‧一九九上)说:
「人之自信,无过于眼。当观好像,便如真佛(无异)。先从肉髻、眉间白毫,下至于足;从足复至肉髻。如是相相谛取,还于静处」(23)。
『坐禅三昧经』也这样说:「至佛像所,……谛观佛像相好,相相明了。一心取持,还至静处」(24)。谛观佛像相好明了,是用眼来审细观察,留下极深 [P255] 刻的印象。其他禅经虽没有说到,但这是必要的。如『观佛三昧海经』说:「观白毫光,暗黑不现,应当入塔,观像眉间,一日至三日」;「若坐不见(佛)眼,当入塔观」;「若不见(佛耳)者,如前入塔,谛观像耳,一日至十四日」;「若不能见胸相分明者,入塔观之」(25)。这样的一再说到入塔观像,那时的佛像,多数是供奉在佛塔中的(26)。先以眼取佛像相好,然后到静处去闭目忆念观像;如不见,也就是不能明见像相,那末再到塔里去观佛像相。『大宝积经』的『摩诃迦叶会』说:「若于毡上、墙壁之下,造如来像」;大精进菩萨「持画毡像入于深山。……在画像前,结跏趺坐,正身、正念观于如来」(27)。这都是用眼来谛观佛像的明证;特别在「墙壁之下」造像,是为了适合静坐平视观佛的。谛观像相明了以后,要观佛像了,如『坐禅三昧经』说:「还至静处,心眼观佛像,令意不转,系念在像,不令他念」(28)。「心眼观」,是心如眼那样的观像,是闭目的观念。依『佛说观佛三昧海经』卷九(大正一五‧六九0下)说:
「结跏趺坐,系念一处。随前众生系心鼻端,(或)系心额上,(或)系 [P256] 心足指。如是种种随意系念,专置一处,勿令驰散,使心动摇。心若动摇,举舌拄颚,闭口闭目,叉手端坐,一日至七日,令身安隐。身安隐已,然后想象」(29)。
依此,在观像前,先要静坐,使身心安隐。如平常静坐而身心安定的,当然不必用这一准备了。说到正观佛像,有逆观与顺观:「逆观者,从足逆观乃至顶髻;顺观者,从顶至足」(30)。『观佛三昧海经』也这样说:「如是(逆观顺观)往返,凡十四遍,谛观一样,极令了了。观一(像)成已,出定、入定,恒见立佛在(修)行者前」。然后观二像、三像等(31)。一直要观到「心眼见佛像(三十二)相光明,如眼所见,无有异也:如是心住」;「是为得观像定」 (32)。观(念)佛三昧,要先修像观;像观成就,再进修「生身」、「法身」、「十方佛」。古代的进修次第如此。
念佛三昧的修习,与不净观、地遍处等相同,都是先以眼取相分明,然后闭目[垂帘]忆念观想。起初是先观一相,然后扩大,如从一骨到骨骸处处,从一佛到 [P257] 佛像遍满等。这是胜解作意adhimoks!a-manaska^ra,也就是平常说的假想观。胜解作意的念佛,达到:「能见一佛作十方佛,能见十方佛作一佛」;「见一切诸佛来入一佛身中」;「正遍知诸佛心智无有限碍,我今礼一佛即礼一切佛,若思惟一佛即见一切佛」(33)。从脐出一一佛,还入人脐(34)。这是从观念中,达到一切佛即一佛,一佛即一切佛,从自身出佛,佛入自身的境界。这不只是理论化的玄谈,在印度是修胜解观而呈现于自心的。
念佛三昧的修习,是与「易行道」──忏悔等相结合的,如『佛说观佛三昧海经』卷九(大正一五‧六九一上)说:
「至心求大乘者,当行忏悔。行忏悔已,次行请佛(说法、住世)。行请佛已,次行随喜。行随喜已,次行回向。行回向已,次行发愿。行发愿已,正身端坐,系念在前,观佛境界令渐广大」。
在观佛像达到「一室内满中佛像」时,就要行忏悔、请佛、随喜、回向、发愿,也就是天台家所说的「五悔法」。其实,以忏悔为中心的「念佛三品」的行 [P…
《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「大乘佛法」第六章 念佛(及菩萨)三昧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