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華雨集第二冊 中編「大乘佛法」第六章 念佛(及菩薩)叁昧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著名的禅師,所譯的一、『達摩多羅禅經』:題名不妥當,應作『修行方便禅經』(14),爲說一切有部的禅法。本是(安般、不淨、界)偈頌集,在後附的長行中,觀緣起見佛,已通于大乘了。二、『觀佛叁昧海經』:觀佛的相好,取『華嚴經』意。「觀像品第九」,「觀七佛品第十」,通于聲聞的念佛觀。昙摩蜜多所譯『五門禅經要用法』,傳爲「大禅師 [P250] 佛陀蜜多撰」,佛陀蜜多Buddhamirta傳說是世親Vasubandhu的師長(15) 。然這部禅經,性質是纂集所成的;佛陀蜜多撰的,可能指「觀佛」叁十事,「慈心觀」二十事說的。沮渠京聲譯的『治禅病秘要經』,是對治禅病的方便。

  

  在這幾部禅法中,念佛是以念佛色身爲主的,如『觀佛叁昧海經』說:「得此觀者,名佛現前叁昧,亦名念佛叁昧,亦名觀佛色身叁昧」(16)。觀佛色身相好,可說是「大乘佛法」的特色。但在部派佛教中,大衆部Maha^sa^m!ghika 說「佛身無漏」,有念佛色身的可能。『增一阿含經』卷二(大正二‧五五四上──中)說:

  

   1.「比丘正身正意,結跏趺坐,系念在前,無有他想,專精念佛:觀如來形,未曾離目;已不離目,便念如來功德」。 2.「如來體者,金剛所成;十力具足,四無所畏,在衆勇健」。 3.「如來顔貌,端正無雙,視之無厭。戒德成就,猶如金剛而不可毀,清淨無瑕,亦如琉璃;如來叁昧……;如來慧身……;如來身者解脫成就 [P251] ……;如來身者度知見城,……有解脫者、無解脫者,皆具知之」。

  

  『增一阿含經』,屬于大衆部的末派所傳(17)。經中所說的念佛:1.是總說佛身與功德;2.是金剛身與十力、四無所畏;3.是佛相端嚴與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──功德法身。這樣的念佛,比起「大乘佛法」的念佛色身,還相當的古樸。也就因此,禅法中的念佛,也還有通于聲聞的意義。如『達摩多羅禅經』,觀緣而入正受[等至],見佛光明普照的境界,有聲聞境界、辟支佛境界、菩薩境界、諸佛境界的淺深不同(18)。『五門禅經要用法』,一心念佛,從額上出現佛像,去而複還的遠與近;見諸佛從心而出,出而還入的不同,分別是聲聞人,是辟支佛人或大乘人(19)。當然,禅法中的念佛色身叁昧,是「大乘佛法」的。

  

  各部禅經所說的念佛叁昧,多少有些不同,這是廣略不一,修行(瑜伽)者的修驗與傳承不一,然從修行的次第來說,仍有一致性。鸠摩羅什的『思惟要略法』,分爲「觀佛叁昧法」(這實是總名),「生身觀法」,「法身觀法」,「 [P252] 十方諸佛觀法」。『坐禅叁昧經』中,「治等分」的念佛法門,雖廣略不同,而內容與次第是一致的(20)。『五門禅經要用法』,將『思惟要略法』的這一部分,全部纂集進去(21)。依此來觀察,『禅秘要法經』的「念佛叁昧」,『觀佛叁昧海經』所說,也不外乎這一次第。念佛叁昧的修習次第,依『思惟要略法』,先觀佛像。佛涅槃以後,不見佛的色身,經上雖說佛有叁十二相,但不容易憶念到明明了了的見佛形相。自繪畫的,木、石等造的佛像流行,有佛的具體形相,可以憶念思惟,念佛觀就盛行起來。所以修念佛法門,要先觀(佛)像」:「先從肉髻,眉間白毫,下至于足;從足複至肉髻」──叁十二相(及八十種好)。如印象明了,然後一心觀佛,「閉目思惟,系心在像」。觀像而心得安住,能開目閉目,「坐臥行步,常得見佛」。進一步觀「生身」:「當因于像,以念生身」。念佛在菩提樹下成佛,鹿野苑Mr!gada^va轉*輪等,「隨用一處,系念在緣」。這與觀像不同,生身觀是觀釋尊在世的具體活動,所以『坐禅叁昧經』作:「初生……;出家;勤苦行;菩提樹下,……成等正覺……;觀視道樹; [P253] 初轉*輪」。再進而念「法身」:「已于空中見佛生身,當因生身觀內法身:十力,四無所畏,大慈大悲,無量善業。如人先念金瓶,後觀瓶內摩尼寶珠」。功德法身是不離色身的,與說一切有部等,生身以外說佛無漏功德法身,是不同的(沒有說法性爲法身)。佛像觀,生身觀,法身觀,都是依釋尊而起的憶念思惟。再進觀「十方諸佛」:這要從東方的一佛、二佛,漸漸增多到無量佛;然後觀東南方,南方,一直到現見十方諸佛。從觀像到觀十方佛,是念佛叁昧的次第進修。依『坐禅叁昧經』,生身觀時,就進念十方佛生身;念佛功德法身後,再念諸佛功德法身。『禅秘要法經』,分爲觀像佛與真佛。觀像佛,從一佛像,增多到鐵圍山內充滿佛像;從坐像到行像、臥像,到釋尊入大涅槃。這可見『禅秘要法經』的觀像,是通于像佛及生身的。真佛是不離色身而內有金剛(功德法身) (22)。『觀佛叁昧海經』,篇幅很長。「觀相品第叁」起,「觀四無量心品第五」止,是觀佛相的觀像。「觀四威儀品第六」中,舍衛城S/ra^vasti^度老母;上忉利天Tra^yastrim!s/a爲母說法;下忉利天見金(佛)像;至曠野A^l!avi^澤 [P254] 降伏散脂Sam!jn~eya鬼大將;到那幹诃羅Nagaraha^ra化毒龍,留影;到拘屍那Kus/inagara降力士;如來臥(入涅槃),與「生身觀」的性質相同。「觀馬五藏相品第七」,那是因爲佛像沒有馬陰藏相,所以特立這一品。「本行品第八」,明一切佛的身相功德,都是依觀佛相好而來的。『觀佛叁昧經』(多采取傳說)主題,到此可說已告結束。此下的「觀像品第九」,「念七佛品第十」,「念十方佛品第十一」,及「觀佛密行品第十四」,可說是扼要的重說,便于一般人的實際修持。

  

  像觀,先要用眼去審細的觀佛形相,如『思惟要略法』(大正一五‧一九九上)說:

  

   「人之自信,無過于眼。當觀好像,便如真佛(無異)。先從肉髻、眉間白毫,下至于足;從足複至肉髻。如是相相谛取,還于靜處」(23)。

  

  『坐禅叁昧經』也這樣說:「至佛像所,……谛觀佛像相好,相相明了。一心取持,還至靜處」(24)。谛觀佛像相好明了,是用眼來審細觀察,留下極深 [P255] 刻的印象。其他禅經雖沒有說到,但這是必要的。如『觀佛叁昧海經』說:「觀白毫光,暗黑不現,應當入塔,觀像眉間,一日至叁日」;「若坐不見(佛)眼,當入塔觀」;「若不見(佛耳)者,如前入塔,谛觀像耳,一日至十四日」;「若不能見胸相分明者,入塔觀之」(25)。這樣的一再說到入塔觀像,那時的佛像,多數是供奉在佛塔中的(26)。先以眼取佛像相好,然後到靜處去閉目憶念觀像;如不見,也就是不能明見像相,那末再到塔裏去觀佛像相。『大寶積經』的『摩诃迦葉會』說:「若于氈上、牆壁之下,造如來像」;大精進菩薩「持畫氈像入于深山。……在畫像前,結跏趺坐,正身、正念觀于如來」(27)。這都是用眼來谛觀佛像的明證;特別在「牆壁之下」造像,是爲了適合靜坐平視觀佛的。谛觀像相明了以後,要觀佛像了,如『坐禅叁昧經』說:「還至靜處,心眼觀佛像,令意不轉,系念在像,不令他念」(28)。「心眼觀」,是心如眼那樣的觀像,是閉目的觀念。依『佛說觀佛叁昧海經』卷九(大正一五‧六九0下)說:

  

   「結跏趺坐,系念一處。隨前衆生系心鼻端,(或)系心額上,(或)系 [P256] 心足指。如是種種隨意系念,專置一處,勿令馳散,使心動搖。心若動搖,舉舌拄颚,閉口閉目,叉手端坐,一日至七日,令身安隱。身安隱已,然後想象」(29)。

  

  依此,在觀像前,先要靜坐,使身心安隱。如平常靜坐而身心安定的,當然不必用這一准備了。說到正觀佛像,有逆觀與順觀:「逆觀者,從足逆觀乃至頂髻;順觀者,從頂至足」(30)。『觀佛叁昧海經』也這樣說:「如是(逆觀順觀)往返,凡十四遍,谛觀一樣,極令了了。觀一(像)成已,出定、入定,恒見立佛在(修)行者前」。然後觀二像、叁像等(31)。一直要觀到「心眼見佛像(叁十二)相光明,如眼所見,無有異也:如是心住」;「是爲得觀像定」 (32)。觀(念)佛叁昧,要先修像觀;像觀成就,再進修「生身」、「法身」、「十方佛」。古代的進修次第如此。

  

  念佛叁昧的修習,與不淨觀、地遍處等相同,都是先以眼取相分明,然後閉目[垂簾]憶念觀想。起初是先觀一相,然後擴大,如從一骨到骨骸處處,從一佛到 [P257] 佛像遍滿等。這是勝解作意adhimoks!a-manaska^ra,也就是平常說的假想觀。勝解作意的念佛,達到:「能見一佛作十方佛,能見十方佛作一佛」;「見一切諸佛來入一佛身中」;「正遍知諸佛心智無有限礙,我今禮一佛即禮一切佛,若思惟一佛即見一切佛」(33)。從臍出一一佛,還入人臍(34)。這是從觀念中,達到一切佛即一佛,一佛即一切佛,從自身出佛,佛入自身的境界。這不只是理論化的玄談,在印度是修勝解觀而呈現于自心的。

  

  念佛叁昧的修習,是與「易行道」──忏悔等相結合的,如『佛說觀佛叁昧海經』卷九(大正一五‧六九一上)說:

  

   「至心求大乘者,當行忏悔。行忏悔已,次行請佛(說法、住世)。行請佛已,次行隨喜。行隨喜已,次行回向。行回向已,次行發願。行發願已,正身端坐,系念在前,觀佛境界令漸廣大」。

  

  在觀佛像達到「一室內滿中佛像」時,就要行忏悔、請佛、隨喜、回向、發願,也就是天臺家所說的「五悔法」。其實,以忏悔爲中心的「念佛叁品」的行 [P…

《華雨集第二冊 中編「大乘佛法」第六章 念佛(及菩薩)叁昧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