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甚深行」;菩薩的悲願無限,無數億劫在生死中利益衆生,是「難行苦行」;適應一般信增上的,施設的易行道,是方便行。適應不同的菩薩根性,法門的風格也就不同,但佛是「無所不在」、「無所不知」、「無所不能」;究竟寂滅而德相無邊,大用無方,卻是「大乘佛法」所共通的。重于現在十方佛;多數經典仍說釋迦佛,但佛的德相,也多勝過人 [P265] 間的釋迦。如『般若經』說:「世尊在師子座上坐,于叁千大千國土中其德特尊,光明色像威德巍巍,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國土;譬如須彌山王,光色殊特,衆山無能及者」(1)。理想的佛陀觀,成爲「大乘佛法」的通義,所以甚深,廣大的菩薩道,也要說到超越的佛陀觀,而不只是信願增上的大乘行。如大本『阿彌陀經』說:「阿難……西向拜,當日所沒處,爲阿彌陀佛作禮,以頭腦著地言:南無阿彌陀叁耶叁佛檀!阿難未起,阿彌陀佛便大放光明威神,則遍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國。……即時,阿難、諸菩薩、阿羅漢等,諸天、帝王人民,悉皆見阿彌陀佛,及諸菩薩、阿羅漢,國土七寶(莊嚴)」(2)。『道行般若經』說:「持釋迦文佛威神,一切(大衆)悉見阿!B粊佛,及見諸比丘不可計,皆阿羅漢,諸菩薩亦無央數」(3)。重信的『阿彌陀經』,大衆現見西方的阿彌陀Amita^bha佛,菩薩等及國土的莊嚴。重智證的『般若經』,大衆見到東方的阿!B粊Aks!obhya佛與菩薩等。這二部是西元一世紀傳出的聖典,雖用意不同,而都現見了他方世界的現在佛與菩薩。『法華經』中,過去的多寶Prabhu^taratna佛塔 [P266] ,湧現在空中。多寶佛的「全身不散」,並出聲贊歎:「釋迦牟尼佛快說是法華經!我爲聽是經故而來至此」(4)。『華嚴經』「入法界品」中,安住── 毗瑟底羅Ves!t!hila居士,常供養栴檀佛塔。開塔時,得佛性叁昧,見過去以來的一切佛(5)。『法華』與『華嚴經』,都說到開塔見過去佛,意味著佛壽無量,不是二乘那樣畢竟涅槃的。無論是重信的,重智的;見現在佛,或開塔見過去以來的佛:初期大乘經的現見佛陀,是一致的。
「大乘佛法」的念佛見佛,主要是般舟叁昧pratyutpanna-buddha-sam!mukha$vasthita-sama^dhi 。般舟叁昧的意義是:「現在佛悉立在前(的)叁昧」,是專念現在佛而佛現前的叁昧。專明般舟叁昧的『般舟叁昧經』,漢譯的現存四部:一、『般舟叁昧經』的叁卷本,一六品;二、一卷本,八品:這二部,都題爲「後漢支婁迦谶Lokaraks!a譯」(應與竺佛朔有關)。叁、古代失譯的『拔陂菩薩經』,一卷。四、隋阇那崛多Jn~a^nagupta譯的『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』,五卷,一七品。漢光和二年(西元一七九)譯出的『般舟叁昧經』,受到 [P267] 初期大乘的非常重視,如龍樹Na^ga^rjuna的『大智度論』,再叁的提到般舟叁昧;『十住毗婆沙論』,自「念佛品第二十」,到「助念佛叁昧品第二十五」,就是依『般舟叁昧經』而說的。這部經,也有(先後)不同本的糅合情形,如「一心念若一晝夜,若七日七夜,過七日以後,見阿彌陀佛」(6),與『阿彌陀經』說相近。又說:「不得臥出叁月,如指相彈頃;叁者、經行不得休息,不得坐叁月,除其飯食左右」,能疾得般舟叁昧(7):爲後世叁月修般舟叁昧的依據。般舟叁昧的修習,如『十住毗婆沙論』卷一二(大正二六‧八六上──中)說:
「新發意菩薩,應以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念(生身)佛,如先說。轉深入,得中勢力,應以(功德)法身念佛。心轉深入,得上勢力,應以實相念佛而不貪著」。 「未得天眼故,念他方世界佛,則有諸山障礙,是故新發意菩薩,應以十號妙相念佛。……以緣名號,增長禅法,……當知得成般舟叁昧。……菩薩成此叁昧已,如淨明鏡,自見面像;如清澄水中,見其身相。初時,隨 [P268] 先所念佛,見其色像;見是像已後,若欲見他方諸佛,隨所念方,得見諸佛無所障礙」。
論文所說的念佛生身、法身,與五門禅中的念佛相同。修習大乘的念佛叁昧,主要是「念諸佛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莊嚴其身,比丘親近,諸天供養,爲諸大衆恭敬圍繞;專心憶念,取諸佛相」(8)。但初學者沒有天眼,是不能見他方佛的,也就不容易取相修習,所以初學者念「如來、應、正等覺」等十號,也就與「佛法」六念中的念佛相同。這樣,念佛叁昧的修習,有念佛(十種)德號,念佛生身,念佛法身,念佛實相──四類,也可說是次第的增進。『大智度論』說到(六念中的)念佛有二:一、念如來等十號;念佛叁十二相、八十隨形好;念佛戒具足,……解脫知見具足;念佛一切知……十八不共法等功德(9)。這與念佛的十號,生身,法身相同。二、般若的實相念佛,「無憶[思惟]故,是爲念佛」。而無憶無念的念佛,是色等五陰;叁十二相及隨形好;戒衆……解脫知見衆;十力,四無所畏,四無礙智,十八不共法,大慈大悲;十二因緣法;這一切 [P269] 都無自性,自性無所有,所以「無所念,是爲念佛」(10)。佛的生身,以五陰和合爲體,所以觀五陰無所有。經說:「見緣起即見法」;「見法即見我(佛)」(11),所以觀緣起[因緣]。惟有般若的離相無所有,才真能見佛之所以佛的。但實相念佛,是于生身、法身等而無念無思惟的,所以般若的「無所念是爲念佛」,與念色身、法身等是不相礙的,如「中本般若」(「大品」)的菩薩般若,已說到「念無量國土諸佛叁昧常現在前」了(12)。
修般舟叁昧的曆程,如『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』卷二(大正一叁‧八七六上──中)說:
「善男子、善女人等,若欲成就菩薩摩诃薩思惟一切諸佛現前[般舟]叁昧,亦複如是。其身常住此世界中暫得聞彼阿彌陀如來、應供、等正覺名號,而能系心相續思惟,次第不亂,分明!9龤彼阿彌陀佛,是爲菩薩思惟具足成就諸佛現前叁昧。因此叁昧得見佛故,遂請問彼阿彌陀佛言:世尊!諸菩薩等成就何法,而得生此佛剎中耶?爾時,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:若人發 [P270] 心求生此者,常當系心正念相續阿彌陀佛,便得生也」。 「時彼菩薩複白阿彌陀佛言:世尊!是中雲何念佛世尊,精勤修習,發廣大心得生此剎耶?賢護!時彼阿彌陀佛複告彼言:諸善男子!汝若今欲正念佛者,當如是念!今者阿彌陀,如來、應(供)、等正覺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禦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(以上德號)。具有如是叁十二相、八十隨形好(以上色身)。身色光明,如融金聚,具足成就衆寶辇轝(以上法身)。放大光明,坐師子座,沙門衆中說如斯法:其所說者,謂一切法本來不壞,亦無壞者,……乃至不念彼如來,亦不得彼如來。彼作如是念如來已。如是次第得空叁昧(以上實相)。善男子!是名正念諸佛現前叁昧也」(13)。
無論在家的、出家的,聽說西方阿彌陀佛,就一心念,念到現見阿彌陀佛。見到了阿彌陀佛,就問:怎樣才能往生阿彌陀佛國土?應怎樣的念佛?經文含有四種念佛,與『十住毗婆沙論』說相合。念十號,是稱名憶德的念佛。叁十二相 [P271] 等是念色身佛。「色身光明如融金聚,具足成就衆寶辇轝」,是念佛法身。鸠摩羅什Kuma^raji^va 的『思惟要略法』說:「當因生身觀內法身,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大慈大悲、無量善業,如人先念金瓶,後觀瓶內摩尼寶珠。所以(法身)尊妙神智無比,無遠無近,無難無易,無限世界悉如目前,無有一人在于外者,一切諸法無所不了」(14)。『拔陂菩薩經』也這樣說:「紫磨金色身,如淨明月水精珠身,譬如衆寶所璎珞」(15)。念功德法身,大乘是不離色身的,只是無量功德所莊嚴,色相光明、清淨、廣大、無礙,顯出佛身的無所不在,佛智的無所不了,不是聲聞行者那樣,離色身而念佛功德法的。所說「一切法本來不壞」等,是念佛實相。在念佛叁昧中,能見佛,與佛問答,這種瑜伽行者的修驗,是「佛法」到「秘密大乘佛法」所一致的。修行者從叁昧起[出定],對于定中境界,進一步觀察,如『大智度論』卷二九,依經文(大正二五‧二七六中──下)說:
「從叁昧起,作是念言:佛從何所來?我身亦不去。即時便知諸佛無所從來,我亦無所去。複作是念:叁界所有,皆心所作。何以故?隨心所念, [P272] 悉皆得見。以心見佛,以心作佛,心即是佛,心即我身。心不自知,亦不自見。若取心相,悉皆無智;心亦虛诳,皆從無明出。因是心相,即入諸法實相,所謂常空」。
這段經文,爲瑜伽行者的「叁界唯心」,「萬法唯識」說所本。定中見到了佛,聽到佛的說法,但修行者並沒有到佛國去,佛也沒有到這裏來。見佛與聽佛說法,都只是自己定心所現的。對于定中見佛,與佛問答,『般舟叁昧經』列舉了夢喻、不淨想喻;正與從水、油、明鏡、水精(四喻)所見自身的影子那樣。後來,『解深密經』說:「我說識所緣,唯識所現故」,也是依叁摩地[定]影像說的;並以明鏡爲喻(16)。無著Asan%ga造『攝大乘論』,成立唯識,也以夢等、不淨想爲喻來說明;並引頌說:「諸瑜伽師于一物,種種勝解各不同,種種所見皆得成,故知所取唯有識」(17)。這可見,念佛德號、色身、法身,于定心中所見的,聽到的,都是勝解adhimoks!a觀想所成就的。『華嚴經』「入法界品」,善財Sudhana所參訪的解脫Mukta長者也說:「一切諸佛,隨意即見。 [P…
《華雨集第二冊 中編「大乘佛法」第六章 念佛(及菩薩)叁昧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