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273] 彼諸如來不來至此,我不往彼,知一切佛無所從來,我無所至。知一切佛及與我心,皆悉如夢」(18)。從念佛見佛所引發的唯心觀,成爲「大乘佛法」的重要內容。在了解「以心見佛,心即是佛」後,『般舟叁昧經』卷上進一步(大正一叁‧ 九0六上)說:
「心有想爲癡,心無想是泥洹[涅槃]。是法無可樂者,皆念所爲,設使念爲空耳,設有念者亦了無所有」。
這是從「唯心所現」,趣入空叁昧;從有想念而向離想念的涅槃(以涅槃爲趣向,顯見爲大乘初期的聖典)。定心所現見的,只是觀想所成,沒有真實性,所以有念是空無所有的。『大智度論』立叁種空:一、分破空(天臺家稱爲析法空),二、觀空,叁、十八空──緣起的無自性空(19)。前二者是方便說,不了義的。『般舟叁昧經』自心所見爲空,是觀空;「一切法不壞」的空,是境空心也空的,與無性空相同。當時還沒有中觀Ma^dhyamika與瑜伽Yoga^ca^ra學派,而學派是依行者所重而分化出來的。 [P274]
般舟叁昧是現在(十方)諸佛現前的叁昧,不是限定于某一佛的,如『賢護分』說:「獨處空閑,如是思惟,于一切處,隨何方所,即若西方阿彌陀如來、應供、等正覺,是人爾時如所聞已……」(20)。『般舟叁昧經』也說:「菩薩(隨)其所向方,聞現在佛,常念所向方(佛),欲見佛」(21)。般舟叁昧所念的,是隨所聽聞的他方現在佛而發心念佛見佛的。經上特舉西方阿彌陀佛名,應該是般舟叁昧是在北天竺傳出的,而這裏恰好流行念阿彌陀佛、往生西方的法門,所以就以阿彌陀佛爲例。初修一定要專念一佛,等叁昧成就,佛身現前,再漸見東方……十方一切佛,展轉增多。遍虛空中見無數佛,如「明眼人,夜半視星宿,見星其(甚?)衆多」一樣(22)。般舟叁昧是念十方現在一切佛的法門;念佛法門的廣大流行,念他方佛經典的不斷傳出,表示了「大乘佛法」界的一項重要意義。根本原因是:「佛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」。釋尊在世,佛弟子見佛,聞法、如說修行。佛涅槃後,雖還是聞法、修行,在一般佛弟子的心目中,到底沒有佛那樣的應機開示,鞭辟入裏。從釋尊入滅到彌勒Maitreya成佛,要經 [P275] 一段漫長(而沒有佛法)的時期。修學佛法的,如還沒有見谛,得須陀洹果,雖憑善業而往來人間天上,但長期不逢佛法,是有誤失墮落可能的,這該是佛弟子永恒懷念的重要因素。現在十方有佛,勝解念佛而叁昧成就的,能見佛,聽聞佛法,還能與佛問答,那真是太理想了!念佛的能往生佛國,可以不離見佛聞法;能滿足佛弟子的願望,是一切念佛法門盛行的原因。如『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』卷一(大正一叁‧八七四中)說:
「世尊!譬如今時聖者阿難,于世尊前親聞法已,皆悉受持,如說奉行。彼諸菩薩身居此土,不至彼(佛世)界,而能遍睹諸佛世尊,聽聞法已,悉能受持,如說修行,亦複如是。從是已後,一切生處,常不遠離諸佛世尊,聽聞正法」。
「彼諸菩薩」,是修般舟叁昧的菩薩。能見佛、聞法,更能「一切生處常不遠離諸佛」。『般舟叁昧經』也說:「行是(叁昧)比丘已見我,常爲隨佛不遠離」(23)。『論』中也說:「菩薩念佛故,得入佛道中。……念佛叁昧,能除 [P276] 種種煩惱及先世罪」;「菩薩常愛樂念佛故,舍身受身,恒得值佛」。「于無上道得不退轉報」(24)。念佛能消罪業,生生世世見佛聞法,得不退轉,是一切念佛法門所共同的。往生西方淨土,也不外乎這一意義。有些淨土行者,厭娑婆而求生淨土,不免消極了一點!日本部分淨土行者,以爲「生淨土即成佛」,那真是無稽之談了!
般舟叁昧所見的佛(及菩薩等),是由觀想所成的,如『大智度論』說:「般舟叁昧,憶想分別,常修常習故見(佛)」(25)。經文以夢中所見,不淨想等爲譬喻,這是唯心所現,虛妄不實的。那末,所見的佛,與佛問答,聽佛說法,都虛妄而不足信嗎?那又不然,定心所現的,與錯覺、幻想不同,名「定自在所生色」,在世俗谛中是實有的。修般舟叁昧成就:「幽冥之處,悉爲開辟,無所蔽礙。是菩薩不持天眼徹視,不持天耳徹聽,不持神足到其佛剎,不于此間終(往)生彼間,便于此坐(叁昧)見之」(26)。般舟叁昧能見能聞他方世界事,卻不是天眼等神通力,與『法華經』六根清淨說相近。「常修習是叁昧故,得見 [P277] 十方真實諸佛」(27)。叁昧力有淺深,所見聞的也就有優劣,但約佛與法來說,那是真實的。般舟叁昧是自力念佛,現生就能見佛、聞法,其中也有他力的因素,如『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』卷二(大正一叁‧八七七上)說:
「得見彼(世界)佛,有叁因緣,何者爲叁?一者、緣此(般舟)叁昧;二者、彼佛加持;叁者、自善根熟。具足如是叁因緣故,即得明見彼諸如來」(28)。
于叁昧中見佛聞法,不只是般舟叁昧力,也有佛的加持力。「自善根熟」,異譯作「本功德力」,指過去生中積集的功德,今生「持戒完具」。含有他力因素,「他力」不斷的強化起來,那是以後的事了!
梁天監年間,曼陀羅仙Mandra譯的『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,傳出念佛的一行叁昧,如卷下(大正八‧七叁一上──中)說:
「佛言:法界一相,系緣法界,是名一行叁昧」。 「善男子、善女人欲入一行叁昧,應處空閑,舍諸亂意,不取相貌,系心 [P278] 一佛,專稱名字。隨佛方所,端身正向,能于一佛念念相續;即是念中,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。……入一行叁昧者,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」。
僧伽婆羅Sam!ghavarman是曼陀羅仙同時人,依據曼陀羅傳來的原本,再譯的『文殊所說般若波羅蜜經』,卻沒有這一段。但唐玄奘所譯的『大般若經』(第七)『曼殊室利分』,也有這段經文。玄奘所譯,譯一行叁昧爲一相莊嚴叁摩地;譯「不取相貌」爲「善想容儀」(29)。一行叁昧eka$ka^ra-sama^dhi與一(相)莊嚴叁昧ekavyu^ha-sama^dhi,都是『般若經』中百八叁昧之一。一行叁昧是:「不見諸叁昧此岸彼岸」;龍樹解說爲:不見禅定的入相、出相,得相、(失)滅相;一相莊嚴叁昧是:「觀諸法皆一(相)」(30)。『文殊說般若經』,釋一行叁昧爲系緣法界dharma-dha^tu一相,是法界無差別的甚深叁昧;而從專心系念一佛入手,見叁世諸佛法界無差別相。與般舟叁昧同樣的是念佛叁昧,而這是與通達甚深法相結合的。所以,般舟叁昧的念佛,是由淺而深的,一 [P279] 行叁昧是直下見叁世(般舟作「十方」)佛,通達諸佛無差別。曼陀羅仙譯爲「不取相貌」,所以禅宗(四祖)道信以下的禅門,都說憶念佛名入手,而不取佛身相好的。然依玄奘所譯,念佛是「善想容儀」,那是觀佛相好而通達法界了。鸠摩羅什Kuma^raji^va所譯『千佛因緣經』說:「念佛叁昧莊嚴心故,漸漸于空法中心得開解」;「思空義功德力故,即于空中得見百千佛,于諸佛所得念佛叁昧」(31)。念佛叁昧與空s/u^^nyata^慧,是這樣的相助相成了。羅什所譯『華手經』,立一相叁昧與衆相叁昧。緣念一佛而成就的,是一相叁昧;緣念多佛而成就的,是衆相叁昧。經上又說:一相叁昧見一切法等相,衆相叁昧了達一切法一相無相(32)。等相,是法法平等;無相,也是法法平等;似乎方便不同,而其實都是歸于實相的。在「大乘佛法」中,念佛執持名號,固然是適應信行人的易行道,但念佛而修叁昧,能從「觀相」,「唯心」而深入實相的;易行道本是甚深難行道的方便,誘導行者深入的。法界無差別中,畢竟寂滅而化用無盡,正是「大乘佛法」共同的佛陀觀。以上所說的,都是通于現在一切佛的(33)。或以 [P280] 阿彌陀佛爲例,那不過是經典流通處,恰好流行阿彌陀佛的信仰,也就舉例說明,使人容易信受吧了。
注【22-001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一(大正八‧二一七下──二一八上)。
注【22-002】『佛說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』卷下(大正一二‧叁一六中──下)。
注【22-003】『道行般若經』卷九(大正八‧四六九上)。
注【22-004】『妙法蓮華經』卷四(大正九‧叁叁中──下)。
注【22-005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五0(大正九‧七一七中──下)。
注【22-006】『般舟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叁‧九0五上)。
注【22-007】『般舟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叁‧九0六上)。
注【22-008】『十住毗婆沙論』卷九(大正二六‧六八下)。
注【22-009】『大智度論』卷二一(大正二五‧二一九中──二二一中)。
注【22-010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八七(大正二五‧六六七中)。
注【22-011】『中部』(二八)『象迹喻大經』(南傳九‧叁四0)。『中阿含經』叁0『象 迹喻經』(大正一‧四六七上)。『小部』『如是語經』「叁集」(南傳二叁‧叁四叁)。
注【22-012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一(大正八‧二一七上)。
注【22-013】『般舟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叁…
《華雨集第二冊 中編「大乘佛法」第六章 念佛(及菩薩)叁昧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