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231;九0五中)。 [P281]
注【22-014】『思惟要略法』(大正一五‧二九九中)。
注【22-015】『拔陂菩薩經』(大正一叁‧九二二中)。
注【22-016】『解深密經』卷叁(大正一六‧六九八中)。
注【22-017】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上(大正叁一‧一叁七中)。
注【22-018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四六(大正九‧六九五上)。
注【22-019】『大智度論』卷一二(大正二五‧一四七下──一四八上)。
注【22-020】『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』卷一(大正一叁‧八七五中)。
注【22-021】『般舟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叁‧九0五中)。
注【22-022】『般舟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叁‧九0六中)。
注【22-023】『般舟叁昧經』(大正一叁‧九00下)。『般舟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叁‧九0八中)。
注【22-024】『大智度論』卷七(大正二五‧一0九上)。又卷二九(大正二五‧二七六上)。『十住毗婆沙論』卷一二(大正二六‧八七下)。
注【22-025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叁叁(大正二五‧叁0六上)。
注【22-026】『般舟叁昧經』(大正一叁‧八九九上)。『般舟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叁‧九0五上)。『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』卷一(大正一叁‧八七五下──八七六上)。
注【22-027】『十住毘婆沙論』卷一二(大正二六‧八六中)。
注【22-028】『般舟叁昧經』(大正一叁‧八九九中)。『般舟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叁‧九0五下)。 [P282] 『拔陂菩薩經』(大正一叁‧九二二下)。
注【22-029】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』卷五七五(第七)『曼殊室利分』(大正七‧九七二上)。
注【22-030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四七(大正二五‧四0一中)。
注【22-031】『佛說千佛因緣經』(大正一四‧七0下、七一中)。
注【22-032】『佛說華手經』卷一0(大正一六‧二0叁下──二0四中)。
注【22-033】以上參閱拙作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』第十一章(八叁九──八六八)。
第叁節 念佛菩薩的觀法
經,是勸人(或淺或深)依法修行的。大乘經中,說十方十佛,六方六佛,廣說佛名的著實不少,也有專明某佛某菩薩的(全經或其中一品)。這顯示了某佛某菩薩的特殊功德,也就有專修某佛某菩薩的法門。在「秘密大乘佛法」中,如毗盧遮那Vairocana、阿!B粊Aks!obhya、阿彌陀Amita^bha等佛;文殊師利Man~jus/ri^ 、普賢Samantabhadra、觀世音Avalokites/vara、 [P283] 地藏Ks!itigarbha等菩薩的修持法,大量集出流傳。這一風氣,「大乘佛法」已經開始了。在西元五世紀上半,就已譯出了:
圖片
『觀無量壽佛經』 一卷 宋!7淋良耶舍譯
『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』 一卷 宋!7淋良耶舍譯
『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』 一卷 宋昙摩蜜多譯
『觀虛空藏菩薩經』 一卷 宋昙摩蜜多譯
『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』 一卷 宋沮渠京聲譯
『觀世音觀經』 一卷 宋沮渠京聲譯
『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』 一卷 西晉聶道真譯
!7痳良耶舍Ka^layas/as,昙摩蜜多Dharmamitra,沮渠京聲,都是有名的罽賓Kas/mi^ra與西域的禅師(瑜伽者);與鸠摩羅什Kuma^raji^va及佛陀跋陀羅Buddhabhadra ,時代與地區相近,這可以想見當時的罽賓及西域,念佛及菩薩的禅觀,是相當興盛的。沮渠京聲所譯的『觀世音觀經』,已經佚失。聶道真所 [P284] 譯『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』,也是「觀經」的一類,是西元四世紀初譯出的。
這幾部「觀經」,概略的說明他的內容:一、『觀無量壽佛經』,是依『無量壽佛經』所出的觀法,十六觀。從觀想西方落日起,次第觀淨土莊嚴,無量壽Amita^^yus佛、觀世音、大勢至Maha^stha^mapra^pta菩薩的相好莊嚴。觀想淨土的依正莊嚴,死後能往生西方極樂Sukha^vati^國土:共十叁觀。後叁觀,明九品往生,是『無量壽佛經』「叁輩往生」的分別,配合「十六」這一成數而已 (1)。『觀無量壽佛經』的緣起,是:阿阇世王Aja^tas/atru逼害生母韋提希Vaidehi^ ,韋提希對佛說:「我宿何罪生此惡子?……唯願世尊爲我廣說無憂惱處,我當往生,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」(2)。這是充滿了不滿現實的厭離情緒,不是爲了容易修菩薩行而求生淨土。從此,厭娑婆Saha^苦,求生極樂,成爲中國一般淨土行者的心聲。還有,『觀無量壽佛經』傳出的時代,流行念佛滅除罪業的思想,所以經中一再說到:「此(座)想成者,滅除五百億劫生死之罪」;「作是(菩薩像)觀者,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」;「下品下生」的,是「五逆 [P285] 十惡」人,由于「稱佛名故,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」(3)。「消業往生」,因時代不同,與古本大『阿彌陀經』多少差別了。二、『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』:『法華經』中,有『普賢菩薩勸發品』,說到五濁惡世,有受持、讀誦、思惟、修習『法華經』的,普賢菩薩會乘六牙白象而來:「而自現身,供養守護,安慰其心。……現其人前而爲說法,示教利喜」(4)。依此而成的「觀普賢菩薩行法」,先觀普賢菩薩,再進而見十方佛、十方淨土,見釋迦牟尼佛S/a^kyamuni 十方分身佛,見多寶Prabhu^taratna佛塔。十方佛說六根忏悔;于佛菩薩前,受菩薩戒法。這是以普賢菩薩爲出發的「法華觀法」(5)。在鸠摩羅什的『思惟要略法』中,已有「觀無量壽佛法」,「法華叁昧觀法」(6)。無量壽佛的觀法,鈍根先作白骨觀,再觀從白骨放白光明,于光明中見無量壽佛;利根直從光明觀起修。羅什的修學,也在罽賓與西域,比!7淋良耶舍等要早半世紀,而以不同的佛菩薩(及淨土)爲主,修不同的觀法,已經開始流行了。但羅什所傳的大乘佛菩薩觀法,還相當的簡略,!7淋良耶舍等所傳,完善得多了。叁、『觀 [P286] 藥王藥上二菩薩經』:藥王Bhais!ajyara^ja與藥上Bhais!ajyasamudgata二位菩薩,也見于『法華經』「藥王菩薩本事品」。依此而成立的觀法,分別說觀二菩薩的身相,所應修及得的功德;藥上菩薩開示了過去五十叁佛的忏悔法(7)。四、『觀虛空藏菩薩經』:姚秦佛陀耶舍Buddhayas/as譯出的『虛空藏菩薩經』,先後共有四種譯本。經中說忏除罪業──國王五根本罪,大臣五根本罪,聲聞五根本罪,初學菩薩的八根本罪。並說稱名、禮拜、供養虛空藏a^ka^s/agarbha 菩薩所得的現世利益(8)。依此而成立的「觀虛空菩薩法」,就是罪業的忏悔法。如說:「先于功德經中,說虛空藏菩薩摩诃薩名,能除一切惡不善業」。又依『大寶積經』(二四)『優波離會』(竺法護所譯,名『佛說決定毗尼經』)說:「于深功德經說治罪法,名決定毗尼,有叁十五佛」。這樣,禮敬稱叁十五佛名,觀虛空藏菩薩,見菩薩的身相而滅除罪業(9)。五、『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』:彌勒Maitreya是繼釋迦佛,未來成佛的菩薩。說:「彌勒菩薩下生成佛」的,有好幾部經,都依『阿含經』說,增入釋尊付囑大迦葉Maha^ka^s/yapa [P287] ,迦葉待彌勒成佛相見而後入滅的傳說。彌勒是釋尊唯一的菩薩弟子,入滅後上生兜率陀天Tus!ita,佛教界有「上升兜率見彌勒」的多種傳說。這部經說彌勒菩薩的上生兜率陀天,天宮與菩薩身心的功德莊嚴。經文所開示的,主要爲「不厭生死樂生天者,愛敬無上菩提心者,欲爲彌勒作弟子者」,應該「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樂」;「應當系念念佛形像,稱彌勒名」。這就能除罪業而往生天上,未來遇見彌勒成佛,聞法得益(10)。這部經的意趣,近于大乘初興時期,與前四部經有所不同。六、『文殊師利般涅槃經』:說文殊的身世,涅槃時的相好,勸衆生「當勤系念,念文殊像,念文殊像法」,見文殊身相的功德。經上也說:「作此觀者,名爲正觀,若他觀者,名爲邪觀」(11),顯然是「觀經」的一類。以上六部,是釋迦牟尼即毗盧遮那佛(12)、阿彌陀佛──二佛;彌勒、文殊、普賢、觀世音、大勢至、藥王、藥上、虛空藏──八大菩薩的觀法。不同佛菩薩的不同修法,正不斷的發展起來。
念佛、念菩薩,能淨除罪業,得生淨土,得陀羅尼,不退阿耨多羅叁藐叁菩 [P288] 提心:爲「大乘佛法」的重要行門。這一修行,與「易行道」的佛前忏悔,關系極深。易行的「叁品法門」,是一般…
《華雨集第二冊 中編「大乘佛法」第六章 念佛(及菩薩)叁昧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