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273] 彼诸如来不来至此,我不往彼,知一切佛无所从来,我无所至。知一切佛及与我心,皆悉如梦」(18)。从念佛见佛所引发的唯心观,成为「大乘佛法」的重要内容。在了解「以心见佛,心即是佛」后,『般舟三昧经』卷上进一步(大正一三‧ 九0六上)说:
「心有想为痴,心无想是泥洹[涅槃]。是法无可乐者,皆念所为,设使念为空耳,设有念者亦了无所有」。
这是从「唯心所现」,趣入空三昧;从有想念而向离想念的涅槃(以涅槃为趣向,显见为大乘初期的圣典)。定心所现见的,只是观想所成,没有真实性,所以有念是空无所有的。『大智度论』立三种空:一、分破空(天台家称为析法空),二、观空,三、十八空──缘起的无自性空(19)。前二者是方便说,不了义的。『般舟三昧经』自心所见为空,是观空;「一切法不坏」的空,是境空心也空的,与无性空相同。当时还没有中观Ma^dhyamika与瑜伽Yoga^ca^ra学派,而学派是依行者所重而分化出来的。 [P274]
般舟三昧是现在(十方)诸佛现前的三昧,不是限定于某一佛的,如『贤护分』说:「独处空闲,如是思惟,于一切处,随何方所,即若西方阿弥陀如来、应供、等正觉,是人尔时如所闻已……」(20)。『般舟三昧经』也说:「菩萨(随)其所向方,闻现在佛,常念所向方(佛),欲见佛」(21)。般舟三昧所念的,是随所听闻的他方现在佛而发心念佛见佛的。经上特举西方阿弥陀佛名,应该是般舟三昧是在北天竺传出的,而这里恰好流行念阿弥陀佛、往生西方的法门,所以就以阿弥陀佛为例。初修一定要专念一佛,等三昧成就,佛身现前,再渐见东方……十方一切佛,展转增多。遍虚空中见无数佛,如「明眼人,夜半视星宿,见星其(甚?)众多」一样(22)。般舟三昧是念十方现在一切佛的法门;念佛法门的广大流行,念他方佛经典的不断传出,表示了「大乘佛法」界的一项重要意义。根本原因是:「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」。释尊在世,佛弟子见佛,闻法、如说修行。佛涅槃后,虽还是闻法、修行,在一般佛弟子的心目中,到底没有佛那样的应机开示,鞭辟入里。从释尊入灭到弥勒Maitreya成佛,要经 [P275] 一段漫长(而没有佛法)的时期。修学佛法的,如还没有见谛,得须陀洹果,虽凭善业而往来人间天上,但长期不逢佛法,是有误失堕落可能的,这该是佛弟子永恒怀念的重要因素。现在十方有佛,胜解念佛而三昧成就的,能见佛,听闻佛法,还能与佛问答,那真是太理想了!念佛的能往生佛国,可以不离见佛闻法;能满足佛弟子的愿望,是一切念佛法门盛行的原因。如『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』卷一(大正一三‧八七四中)说:
「世尊!譬如今时圣者阿难,于世尊前亲闻法已,皆悉受持,如说奉行。彼诸菩萨身居此土,不至彼(佛世)界,而能遍睹诸佛世尊,听闻法已,悉能受持,如说修行,亦复如是。从是已后,一切生处,常不远离诸佛世尊,听闻正法」。
「彼诸菩萨」,是修般舟三昧的菩萨。能见佛、闻法,更能「一切生处常不远离诸佛」。『般舟三昧经』也说:「行是(三昧)比丘已见我,常为随佛不远离」(23)。『论』中也说:「菩萨念佛故,得入佛道中。……念佛三昧,能除 [P276] 种种烦恼及先世罪」;「菩萨常爱乐念佛故,舍身受身,恒得值佛」。「于无上道得不退转报」(24)。念佛能消罪业,生生世世见佛闻法,得不退转,是一切念佛法门所共同的。往生西方净土,也不外乎这一意义。有些净土行者,厌娑婆而求生净土,不免消极了一点!日本部分净土行者,以为「生净土即成佛」,那真是无稽之谈了!
般舟三昧所见的佛(及菩萨等),是由观想所成的,如『大智度论』说:「般舟三昧,忆想分别,常修常习故见(佛)」(25)。经文以梦中所见,不净想等为譬喻,这是唯心所现,虚妄不实的。那末,所见的佛,与佛问答,听佛说法,都虚妄而不足信吗?那又不然,定心所现的,与错觉、幻想不同,名「定自在所生色」,在世俗谛中是实有的。修般舟三昧成就:「幽冥之处,悉为开辟,无所蔽碍。是菩萨不持天眼彻视,不持天耳彻听,不持神足到其佛剎,不于此间终(往)生彼间,便于此坐(三昧)见之」(26)。般舟三昧能见能闻他方世界事,却不是天眼等神通力,与『法华经』六根清净说相近。「常修习是三昧故,得见 [P277] 十方真实诸佛」(27)。三昧力有浅深,所见闻的也就有优劣,但约佛与法来说,那是真实的。般舟三昧是自力念佛,现生就能见佛、闻法,其中也有他力的因素,如『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』卷二(大正一三‧八七七上)说:
「得见彼(世界)佛,有三因缘,何者为三?一者、缘此(般舟)三昧;二者、彼佛加持;三者、自善根熟。具足如是三因缘故,即得明见彼诸如来」(28)。
于三昧中见佛闻法,不只是般舟三昧力,也有佛的加持力。「自善根熟」,异译作「本功德力」,指过去生中积集的功德,今生「持戒完具」。含有他力因素,「他力」不断的强化起来,那是以后的事了!
梁天监年间,曼陀罗仙Mandra译的『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,传出念佛的一行三昧,如卷下(大正八‧七三一上──中)说:
「佛言:法界一相,系缘法界,是名一行三昧」。 「善男子、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,应处空闲,舍诸乱意,不取相貌,系心 [P278] 一佛,专称名字。随佛方所,端身正向,能于一佛念念相续;即是念中,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。……入一行三昧者,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」。
僧伽婆罗Sam!ghavarman是曼陀罗仙同时人,依据曼陀罗传来的原本,再译的『文殊所说般若波罗蜜经』,却没有这一段。但唐玄奘所译的『大般若经』(第七)『曼殊室利分』,也有这段经文。玄奘所译,译一行三昧为一相庄严三摩地;译「不取相貌」为「善想容仪」(29)。一行三昧eka$ka^ra-sama^dhi与一(相)庄严三昧ekavyu^ha-sama^dhi,都是『般若经』中百八三昧之一。一行三昧是:「不见诸三昧此岸彼岸」;龙树解说为:不见禅定的入相、出相,得相、(失)灭相;一相庄严三昧是:「观诸法皆一(相)」(30)。『文殊说般若经』,释一行三昧为系缘法界dharma-dha^tu一相,是法界无差别的甚深三昧;而从专心系念一佛入手,见三世诸佛法界无差别相。与般舟三昧同样的是念佛三昧,而这是与通达甚深法相结合的。所以,般舟三昧的念佛,是由浅而深的,一 [P279] 行三昧是直下见三世(般舟作「十方」)佛,通达诸佛无差别。曼陀罗仙译为「不取相貌」,所以禅宗(四祖)道信以下的禅门,都说忆念佛名入手,而不取佛身相好的。然依玄奘所译,念佛是「善想容仪」,那是观佛相好而通达法界了。鸠摩罗什Kuma^raji^va所译『千佛因缘经』说:「念佛三昧庄严心故,渐渐于空法中心得开解」;「思空义功德力故,即于空中得见百千佛,于诸佛所得念佛三昧」(31)。念佛三昧与空s/u^^nyata^慧,是这样的相助相成了。罗什所译『华手经』,立一相三昧与众相三昧。缘念一佛而成就的,是一相三昧;缘念多佛而成就的,是众相三昧。经上又说:一相三昧见一切法等相,众相三昧了达一切法一相无相(32)。等相,是法法平等;无相,也是法法平等;似乎方便不同,而其实都是归于实相的。在「大乘佛法」中,念佛执持名号,固然是适应信行人的易行道,但念佛而修三昧,能从「观相」,「唯心」而深入实相的;易行道本是甚深难行道的方便,诱导行者深入的。法界无差别中,毕竟寂灭而化用无尽,正是「大乘佛法」共同的佛陀观。以上所说的,都是通于现在一切佛的(33)。或以 [P280] 阿弥陀佛为例,那不过是经典流通处,恰好流行阿弥陀佛的信仰,也就举例说明,使人容易信受吧了。
注【22-001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一(大正八‧二一七下──二一八上)。
注【22-002】『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』卷下(大正一二‧三一六中──下)。
注【22-003】『道行般若经』卷九(大正八‧四六九上)。
注【22-004】『妙法莲华经』卷四(大正九‧三三中──下)。
注【22-005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五0(大正九‧七一七中──下)。
注【22-006】『般舟三昧经』卷上(大正一三‧九0五上)。
注【22-007】『般舟三昧经』卷上(大正一三‧九0六上)。
注【22-008】『十住毗婆沙论』卷九(大正二六‧六八下)。
注【22-009】『大智度论』卷二一(大正二五‧二一九中──二二一中)。
注【22-010】『大智度论』卷八七(大正二五‧六六七中)。
注【22-011】『中部』(二八)『象迹喻大经』(南传九‧三四0)。『中阿含经』三0『象 迹喻经』(大正一‧四六七上)。『小部』『如是语经』「三集」(南传二三‧三四三)。
注【22-012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一(大正八‧二一七上)。
注【22-013】『般舟三昧经』卷上(大正一三…
《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「大乘佛法」第六章 念佛(及菩萨)三昧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