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「大乘佛法」第六章 念佛(及菩萨)三昧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甚深行」;菩萨的悲愿无限,无数亿劫在生死中利益众生,是「难行苦行」;适应一般信增上的,施设的易行道,是方便行。适应不同的菩萨根性,法门的风格也就不同,但佛是「无所不在」、「无所不知」、「无所不能」;究竟寂灭而德相无边,大用无方,却是「大乘佛法」所共通的。重于现在十方佛;多数经典仍说释迦佛,但佛的德相,也多胜过人 [P265] 间的释迦。如『般若经』说:「世尊在师子座上坐,于三千大千国土中其德特尊,光明色像威德巍巍,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;譬如须弥山王,光色殊特,众山无能及者」(1)。理想的佛陀观,成为「大乘佛法」的通义,所以甚深,广大的菩萨道,也要说到超越的佛陀观,而不只是信愿增上的大乘行。如大本『阿弥陀经』说:「阿难……西向拜,当日所没处,为阿弥陀佛作礼,以头脑着地言:南无阿弥陀三耶三佛檀!阿难未起,阿弥陀佛便大放光明威神,则遍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国。……即时,阿难、诸菩萨、阿罗汉等,诸天、帝王人民,悉皆见阿弥陀佛,及诸菩萨、阿罗汉,国土七宝(庄严)」(2)。『道行般若经』说:「持释迦文佛威神,一切(大众)悉见阿!B粊佛,及见诸比丘不可计,皆阿罗汉,诸菩萨亦无央数」(3)。重信的『阿弥陀经』,大众现见西方的阿弥陀Amita^bha佛,菩萨等及国土的庄严。重智证的『般若经』,大众见到东方的阿!B粊Aks!obhya佛与菩萨等。这二部是西元一世纪传出的圣典,虽用意不同,而都现见了他方世界的现在佛与菩萨。『法华经』中,过去的多宝Prabhu^taratna佛塔 [P266] ,涌现在空中。多宝佛的「全身不散」,并出声赞叹:「释迦牟尼佛快说是法华经!我为听是经故而来至此」(4)。『华严经』「入法界品」中,安住── 毗瑟底罗Ves!t!hila居士,常供养栴檀佛塔。开塔时,得佛性三昧,见过去以来的一切佛(5)。『法华』与『华严经』,都说到开塔见过去佛,意味着佛寿无量,不是二乘那样毕竟涅槃的。无论是重信的,重智的;见现在佛,或开塔见过去以来的佛:初期大乘经的现见佛陀,是一致的。

  

  「大乘佛法」的念佛见佛,主要是般舟三昧pratyutpanna-buddha-sam!mukha$vasthita-sama^dhi 。般舟三昧的意义是:「现在佛悉立在前(的)三昧」,是专念现在佛而佛现前的三昧。专明般舟三昧的『般舟三昧经』,汉译的现存四部:一、『般舟三昧经』的三卷本,一六品;二、一卷本,八品:这二部,都题为「后汉支娄迦谶Lokaraks!a译」(应与竺佛朔有关)。三、古代失译的『拔陂菩萨经』,一卷。四、隋阇那崛多Jn~a^nagupta译的『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』,五卷,一七品。汉光和二年(西元一七九)译出的『般舟三昧经』,受到 [P267] 初期大乘的非常重视,如龙树Na^ga^rjuna的『大智度论』,再三的提到般舟三昧;『十住毗婆沙论』,自「念佛品第二十」,到「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」,就是依『般舟三昧经』而说的。这部经,也有(先后)不同本的糅合情形,如「一心念若一昼夜,若七日七夜,过七日以后,见阿弥陀佛」(6),与『阿弥陀经』说相近。又说:「不得卧出三月,如指相弹顷;三者、经行不得休息,不得坐三月,除其饭食左右」,能疾得般舟三昧(7):为后世三月修般舟三昧的依据。般舟三昧的修习,如『十住毗婆沙论』卷一二(大正二六‧八六上──中)说:

  

   「新发意菩萨,应以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念(生身)佛,如先说。转深入,得中势力,应以(功德)法身念佛。心转深入,得上势力,应以实相念佛而不贪着」。 「未得天眼故,念他方世界佛,则有诸山障碍,是故新发意菩萨,应以十号妙相念佛。……以缘名号,增长禅法,……当知得成般舟三昧。……菩萨成此三昧已,如净明镜,自见面像;如清澄水中,见其身相。初时,随 [P268] 先所念佛,见其色像;见是像已后,若欲见他方诸佛,随所念方,得见诸佛无所障碍」。

  

  论文所说的念佛生身、法身,与五门禅中的念佛相同。修习大乘的念佛三昧,主要是「念诸佛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庄严其身,比丘亲近,诸天供养,为诸大众恭敬围绕;专心忆念,取诸佛相」(8)。但初学者没有天眼,是不能见他方佛的,也就不容易取相修习,所以初学者念「如来、应、正等觉」等十号,也就与「佛法」六念中的念佛相同。这样,念佛三昧的修习,有念佛(十种)德号,念佛生身,念佛法身,念佛实相──四类,也可说是次第的增进。『大智度论』说到(六念中的)念佛有二:一、念如来等十号;念佛三十二相、八十随形好;念佛戒具足,……解脱知见具足;念佛一切知……十八不共法等功德(9)。这与念佛的十号,生身,法身相同。二、般若的实相念佛,「无忆[思惟]故,是为念佛」。而无忆无念的念佛,是色等五阴;三十二相及随形好;戒众……解脱知见众;十力,四无所畏,四无碍智,十八不共法,大慈大悲;十二因缘法;这一切 [P269] 都无自性,自性无所有,所以「无所念,是为念佛」(10)。佛的生身,以五阴和合为体,所以观五阴无所有。经说:「见缘起即见法」;「见法即见我(佛)」(11),所以观缘起[因缘]。惟有般若的离相无所有,才真能见佛之所以佛的。但实相念佛,是于生身、法身等而无念无思惟的,所以般若的「无所念是为念佛」,与念色身、法身等是不相碍的,如「中本般若」(「大品」)的菩萨般若,已说到「念无量国土诸佛三昧常现在前」了(12)。

  

  修般舟三昧的历程,如『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』卷二(大正一三‧八七六上──中)说:

  

   「善男子、善女人等,若欲成就菩萨摩诃萨思惟一切诸佛现前[般舟]三昧,亦复如是。其身常住此世界中暂得闻彼阿弥陀如来、应供、等正觉名号,而能系心相续思惟,次第不乱,分明!9龤彼阿弥陀佛,是为菩萨思惟具足成就诸佛现前三昧。因此三昧得见佛故,遂请问彼阿弥陀佛言:世尊!诸菩萨等成就何法,而得生此佛剎中耶?尔时,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:若人发 [P270] 心求生此者,常当系心正念相续阿弥陀佛,便得生也」。 「时彼菩萨复白阿弥陀佛言:世尊!是中云何念佛世尊,精勤修习,发广大心得生此剎耶?贤护!时彼阿弥陀佛复告彼言:诸善男子!汝若今欲正念佛者,当如是念!今者阿弥陀,如来、应(供)、等正觉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、世尊(以上德号)。具有如是三十二相、八十随形好(以上色身)。身色光明,如融金聚,具足成就众宝辇轝(以上法身)。放大光明,坐师子座,沙门众中说如斯法:其所说者,谓一切法本来不坏,亦无坏者,……乃至不念彼如来,亦不得彼如来。彼作如是念如来已。如是次第得空三昧(以上实相)。善男子!是名正念诸佛现前三昧也」(13)。

  

  无论在家的、出家的,听说西方阿弥陀佛,就一心念,念到现见阿弥陀佛。见到了阿弥陀佛,就问:怎样才能往生阿弥陀佛国土?应怎样的念佛?经文含有四种念佛,与『十住毗婆沙论』说相合。念十号,是称名忆德的念佛。三十二相 [P271] 等是念色身佛。「色身光明如融金聚,具足成就众宝辇轝」,是念佛法身。鸠摩罗什Kuma^raji^va 的『思惟要略法』说:「当因生身观内法身,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大慈大悲、无量善业,如人先念金瓶,后观瓶内摩尼宝珠。所以(法身)尊妙神智无比,无远无近,无难无易,无限世界悉如目前,无有一人在于外者,一切诸法无所不了」(14)。『拔陂菩萨经』也这样说:「紫磨金色身,如净明月水精珠身,譬如众宝所璎珞」(15)。念功德法身,大乘是不离色身的,只是无量功德所庄严,色相光明、清净、广大、无碍,显出佛身的无所不在,佛智的无所不了,不是声闻行者那样,离色身而念佛功德法的。所说「一切法本来不坏」等,是念佛实相。在念佛三昧中,能见佛,与佛问答,这种瑜伽行者的修验,是「佛法」到「秘密大乘佛法」所一致的。修行者从三昧起[出定],对于定中境界,进一步观察,如『大智度论』卷二九,依经文(大正二五‧二七六中──下)说:

  

   「从三昧起,作是念言:佛从何所来?我身亦不去。即时便知诸佛无所从来,我亦无所去。复作是念:三界所有,皆心所作。何以故?随心所念, [P272] 悉皆得见。以心见佛,以心作佛,心即是佛,心即我身。心不自知,亦不自见。若取心相,悉皆无智;心亦虚诳,皆从无明出。因是心相,即入诸法实相,所谓常空」。

  

  这段经文,为瑜伽行者的「三界唯心」,「万法唯识」说所本。定中见到了佛,听到佛的说法,但修行者并没有到佛国去,佛也没有到这里来。见佛与听佛说法,都只是自己定心所现的。对于定中见佛,与佛问答,『般舟三昧经』列举了梦喻、不净想喻;正与从水、油、明镜、水精(四喻)所见自身的影子那样。后来,『解深密经』说:「我说识所缘,唯识所现故」,也是依三摩地[定]影像说的;并以明镜为喻(16)。无着Asan%ga造『摄大乘论』,成立唯识,也以梦等、不净想为喻来说明;并引颂说:「诸瑜伽师于一物,种种胜解各不同,种种所见皆得成,故知所取唯有识」(17)。这可见,念佛德号、色身、法身,于定心中所见的,听到的,都是胜解adhimoks!a观想所成就的。『华严经』「入法界品」,善财Sudhana所参访的解脱Mukta长者也说:「一切诸佛,随意即见。 [P…

《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「大乘佛法」第六章 念佛(及菩萨)三昧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