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章 念佛(及菩薩)叁昧
第一節 通叁乘的念佛觀
「六隨念」之一的念佛buddha$nusmr!ti,是「佛法」中重信的方便道。在「佛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」中,適應信衆崇敬的心理,特別發達起來。如念佛滅罪,念佛往生淨土,念佛不退菩提心;經典紛紛傳出,念佛功德不斷的強化。然念佛法門,不限于信,也不限于持名,本可以引向甚深智證的,這就是修念佛叁昧buddha$nusmr!ti-sama^dhi。所以『觀佛叁昧海經』說:「欲系念者,欲思惟者,欲行禅者,欲得叁昧正受者」(1),都要觀佛;念佛是系念佛而得叁昧[定]的修行。爲了說明念佛叁昧,先要說到:學佛法而解脫生死,或修菩薩道而成佛,都不離般若──慧prajn~a^的證悟法性;沒有勝義觀慧的修證,是決不能成就的。 [P242] 修學位名般若,證果時名菩提bodhi,這是佛法的心要,但慧是不離禅定的。釋尊所開示的正定,主要是四禅。禅定與生理有關,是世間所共的,這是修行者所應該知道的!
初學者修定(依此而進觀勝義)的方便,釋尊初說不淨念as/ubha^=-smr!ti ──不淨觀。出家衆首製淫欲,從對治製伏貪欲煩惱來說,不淨觀是最有力的方便。但世間是緣所起法,有相對性,如不能適當的應用,會引起副作用的,不淨觀也不例外。經、律一致的說到:釋尊贊歎不淨觀,比丘們依著修行,引起了嚴重的厭惡自身;結果,有六十位比丘,都自願的被殺而死。這樣,釋尊才爲比丘們,別說安那般那念a^na$pa^na-smr!ti──數息觀(2)。從一切依緣起來說,修息而不能恰如其分,當然不會厭身自殺,但也會有副作用的。不淨觀與數息觀,古稱入道的「二甘露門」;或加(四或六)界差別念dha^tu-prabheda-smr!ti──界分別觀,名爲「叁度門」。其實,由于衆生的根機不一,煩惱各有偏重,『雜阿含經』已說到四類:「有比丘,修不淨觀斷貪欲,修慈心斷瞋恚,修(身)無常 [P243] 想斷我慢,修安那般那念斷覺想[尋思]」(3)。『修行道地經』綜合爲五種對治,如說:「行者情欲熾盛,爲說人身不淨。……瞋怒而熾多者,爲說慈心。……設多愚癡,當觀十二因緣。……設多想念[尋思],則爲解說出入數息。……設多憍慢,爲說此義……」(4)。爲憍慢者所說的,就是界差別。『達摩多羅禅經』說「安(那)般(那),不淨,界,又附說(慈等)四無量心叁昧等」。『修行道地經』所說的五種對治,也就是『瑜伽論』的五種淨行所緣(5)。鸠摩羅什Kuma^raji^va 于西元五世紀初來華,傳出的『坐禅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二七一下)說:
「若多淫欲人,不淨法門治。若多瞋恚人,慈心法門治。若多愚癡人,思惟觀因緣法門治。若多思覺[尋思]人,念息法門治。若多等分人,念佛法門治」。
宋昙摩蜜多Dharmamitra,元嘉年(四二四,四四二卒)來華,傳出的『五門禅經要用法』,也列舉『坐禅叁昧經』的五門,但說「若心沒者,教以念佛 [P244] 」(6)。五門禅與『修行道地經』的差別,是以念佛代界分別,這已進入「大乘佛法」,而還沒有忘失「佛法」固有的方便。
不淨觀引起了副作用,釋尊別說數息觀,但不淨觀有對治貪欲的作用,仍爲佛弟子所修習,只是別出方便,就是從不淨觀而轉入淨觀,如八解脫as!t!au-vimoks!a^h! ,八勝處as!t!a^v-abhibhv-a^yatana^ni,十遍處das/a-kr!tsna$yatana^ni(7) :
圖片
八解脫 │ 八勝處 │十遍處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
┌┤ 內有色想觀外色少 │
內有色想觀外色─┤│ │
└┤ 內有色想觀外色多 │
│ │
┌┤ 內無色想觀外色少 │
內無色想觀外色─┤│ │
└┤ 內無色想觀外色多 │
[P245]
┌┤------------------------│地遍處
││ │水遍處
││ │火遍處
││ │風遍處
淨解脫身作證──┤│ 內無色想觀外色青──│青遍處
││ 內無色想觀外色黃──│黃遍處
││ 內無色想觀外色赤──│赤遍處
└┤ 內無色想觀外色白──│白遍處
空無邊處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│空遍處
識無邊處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│識遍處
無所有處 │ │
非想非非想處 │ │
想受滅身作證 │ │
[P246]
不淨觀與淨觀,都是以色法爲所緣境的。八解脫的前二解脫,是不淨觀,第叁淨解脫是淨觀。八勝處的前四勝處,與八解脫的前二解脫相當,是不淨觀;後四勝處──觀青、黃、赤、白,是淨觀。後二是無色處,是『阿含經』所說的 (8)。不淨觀,主要是青瘀、膿爛等九想(或作十想),末後是骨!B虍。從骸骨不淨而轉起淨觀,是從「白骨流光」而轉淨的,如『達摩多羅禅經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 叁一六中──下)說:
「于身起淨想,不淨觀對治。不求止貪欲,思惟習厭患,更有淨對治,不作厭患想;方便淨解脫,智者開慧眼。謂于不淨緣,白骨流光出。從是次第起:青色妙寶樹,黃、赤若鮮白,枝葉花亦然。上服珠璎珞,種種微妙色。是則名修行,淨解方便相。于彼不淨身,種種莊嚴現……此則淨解脫,方便不淨觀」。
有的修不淨觀,不著意于離貪欲,只是厭患自身,這就是觀不淨而自殺的問題所在,所以修淨觀來對治。從白骨流光,觀器世間(青、黃、赤、白)與自身 [P247] ,清淨莊嚴,就是淨解脫。從不淨而轉起淨觀,名爲(改)「易觀」,如『禅秘要法經』說:「不淨想成時,慎莫棄身[自殺],當教易觀。易觀法者,想諸(骨)節間白光流出,其明熾盛,猶如雪山。見此事已,前不淨聚,夜叉吸去」。「見此事時,心大驚怖,求易觀法。易觀法者,先觀佛像」(9)。『思惟要略法』也說:「若極厭惡其身,當進(修)白骨觀,亦可入初禅」(10)。從不淨觀而起淨觀的方便,是白骨流光,依正莊嚴;或觀佛像。這是「佛法」禅觀而漸向「大乘佛法」禅觀的重要關鍵。
禅定的五方便,本是「佛法」而流行于西北印度的禅法,「念佛」取代「界差別」而爲五門的一門,可見「念佛」在這一地區的盛行,也可見「佛法」與「大乘佛法」的關涉。傳于中國的禅法,起初是大瑜伽師僧伽羅叉Sam!gharaks!a 的禅集──『修行道地(瑜伽行地的古譯)經』(11)。西元四0叁──四五五年間,譯師們傳譯了好多部,如:
圖片
『坐禅叁昧經』 二卷 姚秦鸠摩羅什譯
[P248]
『禅法要解』 二卷 姚秦鸠摩羅什譯
『思惟略要法』 一卷 姚秦鸠摩羅什譯
『禅秘要法經』 叁卷 姚秦鸠摩羅什譯?
『達摩多羅禅經』 二卷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
『佛說觀佛叁昧海經』 一0卷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
『五門禅經要用法』 一卷 劉宋昙摩蜜多譯
『治禅病秘要經』 二卷 劉宋沮渠京聲譯
這幾部,是部派「佛法」禅觀,而含有「大乘佛法」禅觀的成分;或是大乘禅觀而通于「佛法」:代表了西元二、叁世紀來的西北印度的禅法。鸠摩羅什所譯的,一、『坐禅叁昧經』,如僧睿『關中出禅經序』說:「初四十叁偈,是鸠摩羅羅陀[童受]法師所造;後二十偈,是馬鳴菩薩之所造也;其中五門,是婆須蜜 [世友]、僧伽羅叉[衆護]、漚波崛[近護]、僧伽斯那[衆軍]、勒[脅]比丘、馬鳴、(鸠摩羅)羅陀禅要之中,抄集之所出也。……菩薩習禅法中,後更依持世經,益十二因緣一 [P249] 卷。要解二卷,別時撰出」(12)。僧睿序的內容,正是『坐禅叁昧經』,這是集各家的禅要,而附入「菩薩習禅法」。二、『禅法要解』:是說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 的禅法;末後的「五神通」,依大乘法說。叁、『思惟要略法』:先舉五門,特明菩薩求佛道的大乘觀法。四、『禅秘要法經』:內容爲:「如來初爲迦絺羅難陀說不淨門,爲禅難提比丘說數息法,爲阿祇達說四大觀」(13) 。這還是不淨、數息、界──叁度門,但內容繁重(風格與『觀佛叁昧海經』相近)。數息觀前有「念佛叁昧」,四大觀有點雜亂。所說的數息──「一數二隨,叁數四隨」等,與羅什所傳的數息不合:這可能是昙摩蜜多失傳的『禅秘要』。佛陀跋陀羅Buddhabhadra是…
《華雨集第二冊 中編「大乘佛法」第六章 念佛(及菩薩)叁昧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