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 │
断绝 │ │ │
[下]断爱欲‧不 │[下]发无上菩提 │ 住大乘‧清 │ 发十种心─
瞋怒‧慈心 │ 心‧一向专 │ 净心向无量 │ ─十善‧昼
[P224]
精进‧斋戒 │ 意乃至十念 │ 寿佛乃至十 │ 夜思惟极乐
清净‧念欲 │ ‧闻深法信 │ 念‧闻深法 │ 国依正庄严
往生‧昼夜 │ 乐不疑‧乃 │ 信乐不疑‧ │ ‧志心归依
十日不断绝 │ 至一念念于 │ 乃至一念净 │ ‧顶礼供养
│ 彼佛 │ 心念无量寿 │
│ │ 佛 │
上表所列的,a.是汉、吴的古译──二十四愿本;b.是晋译,c.是唐译,都是四十八愿本;d.是赵宋译的三十六愿本。念阿弥陀佛而往生极乐世界的,a.b. 分上、中、下──三辈人;c.d. 没有说「三辈」,但显然也有高下的三类差别。依a.本说:上辈是出家的,修菩萨道的;中辈是在家的,广修供僧、建寺、起(佛)塔等供养功德,斋戒(五戒及八关斋戒)清净的;下辈也是(在家)斋戒清净的。三辈往生的,都是不贪不瞋,慈心精进的。所以分上中下三辈,在乎生前的智慧、福德不同,而戒行清净,却是一致的。b.本大致与a.本相同,但三辈都 [P225] 是发菩提心的。c.本没有说到出家与在家。三类人中,初是发菩提心而广殖众多善根的;中是多少修善根的;后是心住大乘,闻深法而信乐不疑的。依初后来说,中类也应是心住大乘,与b.本相同。三类的差别,是广殖善根,不广殖善根,少少殖善根的不同。d.本:初是对『阿弥陀经』的受持、读、诵、书写、供养,与「念法」的易行方便相同;中是发菩提心,持戒,饶益有情的;后是行十善的。晚出的经本,出入很大!但总之,三辈的高下,虽与念佛有关,而主要是由于生前的施、戒、慈、慧等德行的不同。小本『阿弥陀经』说: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」(8),可说是简化大本所说的金句!对于「念佛」(及极乐国土),a.本上辈是「常念至心不断绝」,中辈是「一日一夜不断绝」,下辈是「一心清净昼夜常念……十日十夜不断绝」。中辈一日一夜不断绝,下辈却是十日十夜不断绝,可能是译文的不善巧!b.本都是一向专念,而下辈说:「一向专念,乃至十念」。c. 本三类是:专念;不专念;「以清净心向无量寿如来,乃至十念」,与b.本相同。从三辈的次第来说,下辈的「十念乃至一念」,比a.本十 [P226] 昼夜说要合理些。d.本通泛的说:「昼夜相续」,「忆念」,「昼夜思惟」。事实上,往生净土品位的高下,由于生前的施、戒、慈、慧等功德的不同;而念佛多少能往生阿弥陀佛土,论理是不能限定时间的。如『佛说阿弥陀经』(大正一二‧ 三四七中)说:
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闻说阿弥陀佛(净土的依正庄严),执持名号,若一日,若二日,若三日,若四日,若五日,若六日,若七日,一心不乱,其人临命终时,……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」。
念佛而能往生极乐净土,是要「专念」、「系念」的,而时间不一定。「若」是不定词,也许一日(夜),或者二日、三日,能念到「一心不乱」avik-s!!iptacitta ──心不散乱的意思),就能临终往生。事实上,有的一日、半日就可以,有的一年、十年了,还是不能「心不散乱」。总之,以念得「心不散乱」,为往生西方极乐国土的主要条件;而往生品位的高下,以生前的德行而差别。念smr!ti 是忆念、系念,念为定sama^dhi所依;「心不散乱」,虽还不是达到禅 [P227] 定,但念到心无二用,净念相续,心中唯有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的一念了。念是内心的忆念、系念(可通于称名、观相),并不等于我国佛弟子所想象的口念(因而造了个「念」字)。然口称佛名,内心同时忆念,依称名而导入「心不散乱」,那就是「称名念佛」而可以往生极乐了。大本『阿弥陀经』的专念、忆念,是不限于称名念佛的。小本『阿弥陀经』说:「执持名号」,名号的梵语为na^madheya ,所以是重于「称名念佛」的。不知为什么,玄奘译na^madheya为「思惟」,也许是不满当时提倡的口头散心念佛,而故意改为「思惟」吧!依上来所说,可见「一心念乃至十念」,是内心不散乱的念。王日休编写的『大阿弥陀经』,说下辈「每日十声念佛」(9),专在称名的数目上着想,那是中国佛教的习俗,与印度的「大乘佛法」不合!
注【19-001】参阅拙作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』第一一章(七五九──七六二)。
注【19-002】『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三00下)。
注【19-003】『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三0二中──三0三 [P228] 上)。
注【19-004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四0(大正一0‧八四八上)。『普贤菩萨行愿赞』(大正一0 ‧八八一上)。
注【19-005】『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』卷下(大正一二‧三一六中)。
注【19-006】『佛说观无量寿佛经』(大正一二‧三四二上)。
注【19-007】a.『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』卷下(大正一二‧三0九下──三一一上);『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』卷三(大正一二‧二九一下──二九三上)。b. 『佛说无量寿经』卷下(大正一二‧二七二中──下)。c.『大宝积经』(五)『无量寿如来会』(大正一一‧九七下──九八上)。d.『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 三二三中──下)。
注【19-008】『佛说阿弥陀经』(大正一二‧三四七中)。
注【19-009】『佛说大阿弥陀经』卷下(大正一二‧三三七中)。
第二节 往生净土的抉择
这里要论究几个问题。一、往生极乐国土的,有没有声闻s/ra^vaka与缘觉pratyaka-buddha [P229] ──二乘?世亲Vasubandhu的『无量寿优波提舍愿生偈』说:「女人及根缺,二乘种不生」(1)。这是依三十六愿本说的,如说,「我得菩提成正觉已,所有众生令生我剎,虽住声闻、缘觉之位,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宝剎之内,遍作佛事,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(2)。这是说:极乐国土中,现住声闻、缘觉位的,到处去作佛事,是一定要成佛的。然四十八愿本中,虽说到没有女人与六根残缺不全的,却明白说:极乐世界的声闻与缘觉,数量是多得难以了知的(3)。在古译二本中,处处说到「诸菩萨阿罗汉」。经说出入不同,是净土思想的先后不同。早期的大乘经,说大乘法而含容二乘,如『般若经』,「为诸菩萨摩诃萨宣示般若波罗蜜多」,又说:「或声闻地,或独觉地,或菩萨地,皆于般若波罗蜜多,应常听闻,……如说修行」(4)。『佛说舍利弗悔过经』,是大乘的易行道,而经上说:「欲求阿罗汉道者,欲求辟支佛道者,欲求佛道者」,都应日夜六时,向十方佛忏悔、随喜、劝请,而回向众生成佛道(5)。发愿往生极乐净土,是大乘法,却又说极乐国有无量无数阿罗汉。从 [P230] 佛法发展史来说:这是「大乘佛法」初兴,传统的声闻教团强固,所以采取含容二乘的立场:阿罗汉是究竟的,但也应学习大乘,净土中也有阿罗汉。等到大乘佛法兴盛,信众增多,那就要说二乘不究竟,二乘不生净土,再就二乘也要回心成佛了。对于净土中的阿罗汉,要解说为佛、菩萨的示现了。这样,迟出些的四十八愿本,说三辈往生,都是发菩提心的;『阿弥陀经』说:「欲生阿弥陀佛国者,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(6),是合于大乘净土法门发展倾向的。
第二问题是:有罪业的,能不能往生净土?约现生说,从少到老,人那里会没有过失呢!善业与不善业,一直是不善业强就堕落,善业强就上升,在此消彼长,此长彼消的状况中。古译二本,似乎没有提到这一问题,只是通泛的说五戒、十善,说要有怎样净善功德,依功德而分三辈往生的高下。「佛法」一向说有业障,是障碍佛法进修的,所以四十八愿的晋译本说:「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;唯除五逆、诽谤正法」。唐译本作:「唯除造 [P231] 无间恶业,诽谤正法及诸圣人」(7)。五逆即五无间罪,是「佛法」所称为业障的。「大乘佛法」兴起,说诽谤大乘正法的罪业,极重极重。隋、唐所译经本,每增列诽谤圣者。依四十八愿本说:造五无间罪及诽毁大乘的,即使发心念佛,也为恶业所碍而不能往生。但『观无量寿经』,说三品、九生;下品三生,都是造有恶业的。下品上生是:「作众恶业」而不谤大乘的;下品中生是:「毁犯五…
《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「大乘佛法」第五章 往生极乐净土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