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 │
斷絕 │ │ │
[下]斷愛欲‧不 │[下]發無上菩提 │ 住大乘‧清 │ 發十種心─
瞋怒‧慈心 │ 心‧一向專 │ 淨心向無量 │ ─十善‧晝
[P224]
精進‧齋戒 │ 意乃至十念 │ 壽佛乃至十 │ 夜思惟極樂
清淨‧念欲 │ ‧聞深法信 │ 念‧聞深法 │ 國依正莊嚴
往生‧晝夜 │ 樂不疑‧乃 │ 信樂不疑‧ │ ‧志心歸依
十日不斷絕 │ 至一念念于 │ 乃至一念淨 │ ‧頂禮供養
│ 彼佛 │ 心念無量壽 │
│ │ 佛 │
上表所列的,a.是漢、吳的古譯──二十四願本;b.是晉譯,c.是唐譯,都是四十八願本;d.是趙宋譯的叁十六願本。念阿彌陀佛而往生極樂世界的,a.b. 分上、中、下──叁輩人;c.d. 沒有說「叁輩」,但顯然也有高下的叁類差別。依a.本說:上輩是出家的,修菩薩道的;中輩是在家的,廣修供僧、建寺、起(佛)塔等供養功德,齋戒(五戒及八關齋戒)清淨的;下輩也是(在家)齋戒清淨的。叁輩往生的,都是不貪不瞋,慈心精進的。所以分上中下叁輩,在乎生前的智慧、福德不同,而戒行清淨,卻是一致的。b.本大致與a.本相同,但叁輩都 [P225] 是發菩提心的。c.本沒有說到出家與在家。叁類人中,初是發菩提心而廣殖衆多善根的;中是多少修善根的;後是心住大乘,聞深法而信樂不疑的。依初後來說,中類也應是心住大乘,與b.本相同。叁類的差別,是廣殖善根,不廣殖善根,少少殖善根的不同。d.本:初是對『阿彌陀經』的受持、讀、誦、書寫、供養,與「念法」的易行方便相同;中是發菩提心,持戒,饒益有情的;後是行十善的。晚出的經本,出入很大!但總之,叁輩的高下,雖與念佛有關,而主要是由于生前的施、戒、慈、慧等德行的不同。小本『阿彌陀經』說: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」(8),可說是簡化大本所說的金句!對于「念佛」(及極樂國土),a.本上輩是「常念至心不斷絕」,中輩是「一日一夜不斷絕」,下輩是「一心清淨晝夜常念……十日十夜不斷絕」。中輩一日一夜不斷絕,下輩卻是十日十夜不斷絕,可能是譯文的不善巧!b.本都是一向專念,而下輩說:「一向專念,乃至十念」。c. 本叁類是:專念;不專念;「以清淨心向無量壽如來,乃至十念」,與b.本相同。從叁輩的次第來說,下輩的「十念乃至一念」,比a.本十 [P226] 晝夜說要合理些。d.本通泛的說:「晝夜相續」,「憶念」,「晝夜思惟」。事實上,往生淨土品位的高下,由于生前的施、戒、慈、慧等功德的不同;而念佛多少能往生阿彌陀佛土,論理是不能限定時間的。如『佛說阿彌陀經』(大正一二‧ 叁四七中)說:
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說阿彌陀佛(淨土的依正莊嚴),執持名號,若一日,若二日,若叁日,若四日,若五日,若六日,若七日,一心不亂,其人臨命終時,……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」。
念佛而能往生極樂淨土,是要「專念」、「系念」的,而時間不一定。「若」是不定詞,也許一日(夜),或者二日、叁日,能念到「一心不亂」avik-s!!iptacitta ──心不散亂的意思),就能臨終往生。事實上,有的一日、半日就可以,有的一年、十年了,還是不能「心不散亂」。總之,以念得「心不散亂」,爲往生西方極樂國土的主要條件;而往生品位的高下,以生前的德行而差別。念smr!ti 是憶念、系念,念爲定sama^dhi所依;「心不散亂」,雖還不是達到禅 [P227] 定,但念到心無二用,淨念相續,心中唯有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的一念了。念是內心的憶念、系念(可通于稱名、觀相),並不等于我國佛弟子所想象的口念(因而造了個「念」字)。然口稱佛名,內心同時憶念,依稱名而導入「心不散亂」,那就是「稱名念佛」而可以往生極樂了。大本『阿彌陀經』的專念、憶念,是不限于稱名念佛的。小本『阿彌陀經』說:「執持名號」,名號的梵語爲na^madheya ,所以是重于「稱名念佛」的。不知爲什麼,玄奘譯na^madheya爲「思惟」,也許是不滿當時提倡的口頭散心念佛,而故意改爲「思惟」吧!依上來所說,可見「一心念乃至十念」,是內心不散亂的念。王日休編寫的『大阿彌陀經』,說下輩「每日十聲念佛」(9),專在稱名的數目上著想,那是中國佛教的習俗,與印度的「大乘佛法」不合!
注【19-001】參閱拙作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』第一一章(七五九──七六二)。
注【19-002】『佛說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叁00下)。
注【19-003】『佛說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叁0二中──叁0叁 [P228] 上)。
注【19-004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四0(大正一0‧八四八上)。『普賢菩薩行願贊』(大正一0 ‧八八一上)。
注【19-005】『佛說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』卷下(大正一二‧叁一六中)。
注【19-006】『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』(大正一二‧叁四二上)。
注【19-007】a.『佛說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』卷下(大正一二‧叁0九下──叁一一上);『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』卷叁(大正一二‧二九一下──二九叁上)。b. 『佛說無量壽經』卷下(大正一二‧二七二中──下)。c.『大寶積經』(五)『無量壽如來會』(大正一一‧九七下──九八上)。d.『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 叁二叁中──下)。
注【19-008】『佛說阿彌陀經』(大正一二‧叁四七中)。
注【19-009】『佛說大阿彌陀經』卷下(大正一二‧叁叁七中)。
第二節 往生淨土的抉擇
這裏要論究幾個問題。一、往生極樂國土的,有沒有聲聞s/ra^vaka與緣覺pratyaka-buddha [P229] ──二乘?世親Vasubandhu的『無量壽優波提舍願生偈』說:「女人及根缺,二乘種不生」(1)。這是依叁十六願本說的,如說,「我得菩提成正覺已,所有衆生令生我剎,雖住聲聞、緣覺之位,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寶剎之內,遍作佛事,悉皆令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(2)。這是說:極樂國土中,現住聲聞、緣覺位的,到處去作佛事,是一定要成佛的。然四十八願本中,雖說到沒有女人與六根殘缺不全的,卻明白說:極樂世界的聲聞與緣覺,數量是多得難以了知的(3)。在古譯二本中,處處說到「諸菩薩阿羅漢」。經說出入不同,是淨土思想的先後不同。早期的大乘經,說大乘法而含容二乘,如『般若經』,「爲諸菩薩摩诃薩宣示般若波羅蜜多」,又說:「或聲聞地,或獨覺地,或菩薩地,皆于般若波羅蜜多,應常聽聞,……如說修行」(4)。『佛說舍利弗悔過經』,是大乘的易行道,而經上說:「欲求阿羅漢道者,欲求辟支佛道者,欲求佛道者」,都應日夜六時,向十方佛忏悔、隨喜、勸請,而回向衆生成佛道(5)。發願往生極樂淨土,是大乘法,卻又說極樂國有無量無數阿羅漢。從 [P230] 佛法發展史來說:這是「大乘佛法」初興,傳統的聲聞教團強固,所以采取含容二乘的立場:阿羅漢是究竟的,但也應學習大乘,淨土中也有阿羅漢。等到大乘佛法興盛,信衆增多,那就要說二乘不究竟,二乘不生淨土,再就二乘也要回心成佛了。對于淨土中的阿羅漢,要解說爲佛、菩薩的示現了。這樣,遲出些的四十八願本,說叁輩往生,都是發菩提心的;『阿彌陀經』說:「欲生阿彌陀佛國者,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(6),是合于大乘淨土法門發展傾向的。
第二問題是:有罪業的,能不能往生淨土?約現生說,從少到老,人那裏會沒有過失呢!善業與不善業,一直是不善業強就墮落,善業強就上升,在此消彼長,此長彼消的狀況中。古譯二本,似乎沒有提到這一問題,只是通泛的說五戒、十善,說要有怎樣淨善功德,依功德而分叁輩往生的高下。「佛法」一向說有業障,是障礙佛法進修的,所以四十八願的晉譯本說:「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;唯除五逆、誹謗正法」。唐譯本作:「唯除造 [P231] 無間惡業,誹謗正法及諸聖人」(7)。五逆即五無間罪,是「佛法」所稱爲業障的。「大乘佛法」興起,說誹謗大乘正法的罪業,極重極重。隋、唐所譯經本,每增列誹謗聖者。依四十八願本說:造五無間罪及誹毀大乘的,即使發心念佛,也爲惡業所礙而不能往生。但『觀無量壽經』,說叁品、九生;下品叁生,都是造有惡業的。下品上生是:「作衆惡業」而不謗大乘的;下品中生是:「毀犯五…
《華雨集第二冊 中編「大乘佛法」第五章 往生極樂淨土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