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華雨集第二冊 中編「大乘佛法」第四章 忏悔業障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于菩提心得不退轉,即得超越十二億劫極重惡業」(5) 。晉竺法護Dharmaraks!a譯『佛說寶網經』,說六方諸佛的功德,也說:「聞彼佛名,信樂不疑,……越若幹百千億!3殏生死之難,立在初學,疾逮無上正真之道」(6)。唐義淨譯『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』也這樣說:「若有得聞彼佛名者,便超百千俱胝大劫生死長夜流轉劇苦」(7)。唐菩提流志Bodhiruci編譯的『大寶積經』(叁四)『功德寶花敷菩薩會』,說十方十佛,東方名「無量功德寶莊嚴威德王如來,……受持彼佛名者,即能滅除六十千劫生死之罪」(8) 。趙宋施護Da^napa^la所譯『佛說大乘大方廣佛冠經』,說六方佛及六方佛的上首菩薩,也處處說到:「能稱念受持者,……當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叁十千劫中背于生死」(9)。宋昙無竭譯『觀世音菩薩授記經』說:「得聞過去金光師子遊戲如來,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名者,皆轉女身,卻四十億劫生死 [P205] 之罪」(10)。上來所引經文,所說的「卻」、「背」,「超」,「越」,「超越」,或者說「滅」生死罪業,意義是一樣的,都是由于聽聞佛的名號,信心清淨,受(執)持名號、讀、誦,因而發菩提心,「恒得值佛」,聞法修行,所以能不爲生死業力所障礙,能決定不退轉于無上菩提的。「卻生死業」與「不退菩提」,與念佛法門有著重要的關系。「大乘佛法」時代,甚深的、難行的法門以外,重信的易行法門,相當的流行,所以專說佛名的經典,不斷的傳出,所出的佛名非常多。竺法護譯出的『賢劫經』,就說了賢劫千佛的名字與因緣,因緣都是從見佛、供養、發心而來的。並說到:「若有聞(佛)名百一,斯等不久成佛正覺」(11)。不知是誰譯(或集)出的:『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』,『現在賢劫千佛名經』,『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』。現在有兩種本子:一本以說佛名爲主;一本于佛名中,夾入忏悔詞,這顯然是經過中國佛弟子的增補。元魏菩提流支Bodhiruci 譯出的『佛說佛名經』十二卷,可說集佛名的大成。這是從各種經中集出來的,所以也偶而(依經)這樣說:「若人受持、讀、誦是佛名,超越世間 [P206] 不可數劫」;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十日禮拜、讀、誦是諸佛名,遠離一切業障,永滅諸罪」(12)。叁十卷本的『佛名經』,是依據這部經,中國人編成的忏儀。隋阇那崛多Jn~a^nagupta譯的『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滅罪經』,八卷,說「四千七百二十五如來」。約在千五百五十佛,到千七百五十佛間,說佛名與咒語。這應該本是『佛名經』,只是傳來的時代遲了些,在流傳中,爲秘密行者附入了咒語,所以體例不能一致。諸佛名號的廣泛傳出,雖未必爲甚深智證行者所重視,但重信的、易行的方便,在普及一般的信衆中,顯然是受到尊重信受的。從翻譯者來看,這主要是北印度與西域傳來的。

  

  衆多如來名號的傳出,可以滿足十方叁世諸佛的信念。但忏悔也好,除業障也好,得不退轉菩提也好,佛太多了,會使一般信衆無所適從的,于是有舉出特定的部分佛名,作爲受持、忏悔對象的必要。如『大寶積經』(二四)『優波離會』(大正一一‧五一五下──五一六中)說:

  

   「舍利弗!若有菩薩犯波羅夷者,應對清淨十比丘前,以質直心殷重忏悔 [P207] 。犯僧殘者,對五淨僧殷重忏悔。若爲女人染心所觸,及因相顧而生愛著,應對一、二清淨僧前殷重忏悔」。 「舍利弗!若諸菩薩成就五無間罪,犯波羅夷,或犯僧殘戒,犯塔,犯僧及犯余罪,菩薩應當于叁十五佛前,晝夜獨處,殷重忏悔。……衆罪皆忏悔,諸福盡隨喜,及請佛功德,願成無上智」。 「舍利弗!菩薩應當一心觀此叁十五佛而爲上首,複應頂禮一切如來,應作如是清淨忏悔。菩薩若能滅除此罪,爾時諸佛即現其身,爲度一切諸衆生故,示現如是種種之相」(13)。

  

  『優波離會』是闡明大乘律──毗尼vinaya的,竺法護初譯,名『佛說決定毗尼經』。唐不空Amoghavajra也譯出『佛說叁十五佛名禮忏文』部分。戒律是與忏悔有關的,所以說到菩薩的忏悔。菩薩在僧中的忏悔,與「佛法」的律製不同。如犯波羅夷pa^ra^jika^的,律製是逐出僧團,不可忏悔的(14);而現在在十清淨比丘前,就可以忏悔出罪了。犯僧殘sam!gha^vas/es!a的,律製從二十 [P208] 清淨比丘出罪,現在有五清淨比丘就可以了。這是大乘的寬容精神,其實也是犯重戒的(菩薩)比丘越來越多,清淨比丘越來越少,不得不降低標准。如說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 的律師們,也說犯波羅夷的一部分,不失僧格了(15)。對于菩薩──出家或在家的所犯一切罪,別製大乘忏悔法:稱念叁十五佛名字,「南無釋迦牟尼佛,……南無寶蓮花善住娑羅樹王佛」;于佛前忏悔、隨喜、勸請、(回向),與『叁品經』相近,而且也是爲舍利弗S/a^riputra說的。叁十五佛中,以釋尊爲首,初期的大乘行者,還沒有忽視這一世界的佛法根源。經說「菩薩若能滅除此罪」的,諸佛現身,現種種相,這所以被稱爲「取相忏」。這不是稱佛名號,照本誦一遍就可以,這是要「一心觀此叁十五佛」,「晝夜獨處,殷勤忏悔」,以諸佛現種種相,證明罪業的清淨。這是從「稱名」而引入「觀相」,也不太容易(但不能說是甚深法門)了。但世間總是引向通俗的,如『佛說叁十五佛名禮忏文』末說:「五天竺國修行大乘人,常于六時禮忏不阙,功德廣多,文煩不能盡錄,但依天竺所行者略記之」(16)。這與『文殊發願經』等,爲 [P209] 大乘行者所日常持誦,情形是一樣的。

  

  宋!7痳良耶舍Ka^layas/as所譯『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』,主要是說藥王Bhais!ajyara^ja 、藥上Bhais!ajyasamudgata二位菩薩的功德與觀法。說到過去世的五十叁佛,普光佛……一切法常滿王佛。聽聞五十叁佛名的,百千萬億劫不墮惡道;稱五十叁佛名的,生生世世見佛;至心禮敬五十叁佛的,能「除滅四重、五逆及謗方等(經),皆悉清淨;以是諸佛本誓願故,于念念中即得除滅如上諸罪」。經上(大正二0‧六六四上──中)說:

  

   「若有衆生欲得除滅四重禁罪,欲得忏悔五逆、十惡,欲得除滅無根謗法極重之罪,當勤誦上(文所說)藥王、藥上二菩薩咒;亦當敬禮上(文所說須彌燈光明等)十方佛;複當敬禮過去七佛;後當敬禮五十叁佛;亦當敬禮賢劫千佛;複當敬禮叁十五佛;然後遍禮十方無量一切諸佛。晝夜六時,心想[觀想]明利,猶如流水(念念相續),行忏悔法,然後系念念藥王、藥上二菩薩清淨色身」。 [P210]

  

  五十叁佛,是過去佛,由于佛的「本願」,所以至心敬禮五十叁佛的,有除滅罪業的功德。經上說到了出于『優波離會』的叁十五佛,又有咒語,比『優波離會』的傳出,顯然要遲一些。雖說「忏悔」,實與叁十五佛的忏悔法不同。「聞汝等二菩薩名,及聞我等十方佛名,即得除滅百千萬劫生死之罪」;「敬禮諸佛因緣功德力故,即得超越無數億劫生死之罪」(17)。這是聞名、禮拜而能除滅生死罪,與忏悔的意義不切。五十叁佛是過去佛,與『叁品經』在現在十方佛前忏悔不同。經中廣明觀二位菩薩的清淨身相;一再說臨命終時,隨意往生諸淨土,與!7淋良耶舍(禅師)的另一譯籍──『觀無量壽經』,性質相同。但中國古德,將叁十五佛與五十叁佛,綜合爲同一「忏悔文」,一直流傳到現在。此外,還有二十五佛說,如『佛名經』中,佛爲舍利弗說的,東方二十五佛名號:「誦念此二十五佛名,日夜六時,忏悔滿二十五日,滅四重、八禁等罪」(18)。不知這是依什麼經集出的,意義與上二部大同。說到「念佛滅罪」的教典極多,這裏略舉重要的而已。 [P211]

  

  在十方佛前,稱名、憶念、禮拜,修忏悔、隨喜等,是「信方便易行道」。從對僧伽的忏悔演化而來,是「自力」的廣義「念佛」法門。在過去或現在的十方佛前,禮拜、稱名、觀想等,能卻多少劫的生死罪業,都由于佛的「本願」力,雖須要自己的禮拜、稱名、觀想,而實含有「他力」──佛力加持的意義。稱佛名號,如人的「呼天」、「叫娘」一樣,在一般人心中,極容易存有請求援助的意味。念佛的從「自力」而向「他力」發展,舉一例就可明白。上面曾引『智度論』,由于大家稱念佛名,免除摩竭魚王的險難。理由是:魚王前生是佛弟子,所以聽見了「南無佛」的聲音,就閉口而免了一船人的被吞沒(19)。這一傳說,沒有「佛力救護」的意義。然對免難的故事來說,理由是不太圓滿的,如魚王前生而不是佛弟子,那稱念「南無佛」,不是就無效了嗎?這一佛教界的傳說,應有「他力」的意義,如高齊那連提耶舍Narendrayas/as所譯『大悲經』卷叁(大正一二‧九五七中──下)說:

  

   「過去有大商主,將諸商人入于大海。到彼海已,其船卒爲摩竭大魚欲來 [P212] 吞噬。……商主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住于船上,一心念佛,合掌禮拜,高聲唱言:南無諸佛!得大無畏者,大慈悲者,憐憫一切衆生者!如是叁稱。時諸商人,亦複同時合掌禮拜,……如是叁稱。爾時,彼摩竭魚聞佛名號,禮拜音聲,生大愛敬(心),得不殺心,時摩竭魚聞即閉口。阿難!爾時商主及諸商人,皆悉安隱,得免魚難」。

  

  魚王聞佛名號,起不殺心,商人們免于死亡,這是佛力。『思惟要略法』說得更明確:「念佛者,令無量劫重罪微薄,得至禅定。至心念佛,佛亦念之。如人爲王所念,怨家、債主,不敢侵近」(20)。人念佛,佛也念人,就憑佛力的庇護而得到平安。這是明確的「他力」說,如以此義來解說念佛而免魚王之難的故事,不是更合理嗎?在「大乘佛法」的開展中,易行方便幾乎都「他力」化了。不只是念佛,也念菩薩,如『十住毗婆沙論』,敘述念十方十佛後,接著說:「阿彌陀等佛,及諸大菩薩,稱名一心念,亦得不退轉」(21)。大菩薩(22) 是得無生法忍以上的,大乘經所說大菩薩,多數是他方世界來的;如是這一世界 [P213] 的,也是不可思議,信仰中的菩薩。菩薩未必有僧伽組織,但念菩薩就是念菩薩僧,也可說念未來佛。吳支謙譯『八吉祥神咒經』,與竺法護異譯的『八陽神咒經』,都附有八大菩薩(23)。失譯附「後漢錄」的『六菩薩名亦當誦持經』;趙宋法賢譯的『八大菩薩經』(24),都是念菩薩的短篇。

  

  

  注【18-001】『觀佛叁昧海經』卷九(大正一五‧六八八中──下)。又卷一0(大正一五‧六九四上──下)。『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』(大正九‧叁九二中)。『菩薩藏經』(大正二四‧一0八七上)。

  注【18-002】『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』(大正一四‧一0八下、一0九中)。

  注【18-003】『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』卷上(大正一四‧八七上、中、下)。

  注【18-004】『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』卷上(大正一四‧八七下)。

  注【18-005】『千佛因緣經』(大正一四‧六八中、七0中)。

  注【18-006】『佛說寶網經』(大正一四‧八四上)。

  注【18-007】『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』(大正一四‧一0七中)。

  注【18-008】『大寶積經』(叁四)『功德寶華敷菩薩會』(大正一一‧五六五上)。

  注【18-009】『佛說大乘大方廣佛冠經』卷上(大正一四‧一一0中)。 [P214]

  注【18-010】『觀世音菩薩授記經』(大正一二‧叁五七中)。

  注【18-011】『賢劫經』卷七‧八(大正一四‧五0中──六叁中)。

  注【18-012】『佛說佛名經』卷六(大正一四‧一四四上);卷叁(大正一四‧一二九中)。

  注【18-013】『佛說決定毗尼經』(大正一二‧叁八下──叁九中)。

  注【18-014】犯淫戒的,如當下不覆藏,准予例外的忏悔,但只能以「與學沙彌」身分出家。

  注【18-015】『阿毗達磨俱舍論』卷一五(大正二九‧七九上──下)。

  注【18-016】『佛說叁十五佛名禮忏文』(大正一二‧四叁中)。

  注【18-017】『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』(大正二0‧六六二上、六六四上)。

  注【18-018】『佛說佛名經』卷八(大正一四‧一五九下──一六一下)。

  注【18-019】『大智度論』卷七(大正二五‧一0九上)。

  注【18-020】『思惟要略法』(大正一五‧二九九上)。

  注【18-021】『十住毗婆沙論』卷五(大正二六‧四二下)。

  注【18-022】『十住毗婆沙論』卷五,所說的大菩薩,從善眼菩薩到睒菩薩,都是釋尊「本生」中的菩薩(大正二六‧四四下)。

  注【18-023】『佛說八吉祥神咒經』(大正一四‧七叁上)。『佛說八陽神咒經』(大正一四‧七四上)。 [P215]

  注【18-024】『六菩薩名亦當誦持經』(大正一四‧七五二上──中)。『佛說八大菩薩經』(大正一四‧七五一下──七五二上)。 [P216]

  

  

《華雨集第二冊 中編「大乘佛法」第四章 忏悔業障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