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于菩提心得不退转,即得超越十二亿劫极重恶业」(5) 。晋竺法护Dharmaraks!a译『佛说宝网经』,说六方诸佛的功德,也说:「闻彼佛名,信乐不疑,……越若干百千亿!3殏生死之难,立在初学,疾逮无上正真之道」(6)。唐义净译『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』也这样说:「若有得闻彼佛名者,便超百千俱胝大劫生死长夜流转剧苦」(7)。唐菩提流志Bodhiruci编译的『大宝积经』(三四)『功德宝花敷菩萨会』,说十方十佛,东方名「无量功德宝庄严威德王如来,……受持彼佛名者,即能灭除六十千劫生死之罪」(8) 。赵宋施护Da^napa^la所译『佛说大乘大方广佛冠经』,说六方佛及六方佛的上首菩萨,也处处说到:「能称念受持者,……当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三十千劫中背于生死」(9)。宋昙无竭译『观世音菩萨授记经』说:「得闻过去金光师子游戏如来,善住功德宝王如来名者,皆转女身,却四十亿劫生死 [P205] 之罪」(10)。上来所引经文,所说的「却」、「背」,「超」,「越」,「超越」,或者说「灭」生死罪业,意义是一样的,都是由于听闻佛的名号,信心清净,受(执)持名号、读、诵,因而发菩提心,「恒得值佛」,闻法修行,所以能不为生死业力所障碍,能决定不退转于无上菩提的。「却生死业」与「不退菩提」,与念佛法门有着重要的关系。「大乘佛法」时代,甚深的、难行的法门以外,重信的易行法门,相当的流行,所以专说佛名的经典,不断的传出,所出的佛名非常多。竺法护译出的『贤劫经』,就说了贤劫千佛的名字与因缘,因缘都是从见佛、供养、发心而来的。并说到:「若有闻(佛)名百一,斯等不久成佛正觉」(11)。不知是谁译(或集)出的:『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』,『现在贤劫千佛名经』,『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』。现在有两种本子:一本以说佛名为主;一本于佛名中,夹入忏悔词,这显然是经过中国佛弟子的增补。元魏菩提流支Bodhiruci 译出的『佛说佛名经』十二卷,可说集佛名的大成。这是从各种经中集出来的,所以也偶而(依经)这样说:「若人受持、读、诵是佛名,超越世间 [P206] 不可数劫」;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十日礼拜、读、诵是诸佛名,远离一切业障,永灭诸罪」(12)。三十卷本的『佛名经』,是依据这部经,中国人编成的忏仪。隋阇那崛多Jn~a^nagupta译的『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』,八卷,说「四千七百二十五如来」。约在千五百五十佛,到千七百五十佛间,说佛名与咒语。这应该本是『佛名经』,只是传来的时代迟了些,在流传中,为秘密行者附入了咒语,所以体例不能一致。诸佛名号的广泛传出,虽未必为甚深智证行者所重视,但重信的、易行的方便,在普及一般的信众中,显然是受到尊重信受的。从翻译者来看,这主要是北印度与西域传来的。
众多如来名号的传出,可以满足十方三世诸佛的信念。但忏悔也好,除业障也好,得不退转菩提也好,佛太多了,会使一般信众无所适从的,于是有举出特定的部分佛名,作为受持、忏悔对象的必要。如『大宝积经』(二四)『优波离会』(大正一一‧五一五下──五一六中)说:
「舍利弗!若有菩萨犯波罗夷者,应对清净十比丘前,以质直心殷重忏悔 [P207] 。犯僧残者,对五净僧殷重忏悔。若为女人染心所触,及因相顾而生爱着,应对一、二清净僧前殷重忏悔」。 「舍利弗!若诸菩萨成就五无间罪,犯波罗夷,或犯僧残戒,犯塔,犯僧及犯余罪,菩萨应当于三十五佛前,昼夜独处,殷重忏悔。……众罪皆忏悔,诸福尽随喜,及请佛功德,愿成无上智」。 「舍利弗!菩萨应当一心观此三十五佛而为上首,复应顶礼一切如来,应作如是清净忏悔。菩萨若能灭除此罪,尔时诸佛即现其身,为度一切诸众生故,示现如是种种之相」(13)。
『优波离会』是阐明大乘律──毗尼vinaya的,竺法护初译,名『佛说决定毗尼经』。唐不空Amoghavajra也译出『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』部分。戒律是与忏悔有关的,所以说到菩萨的忏悔。菩萨在僧中的忏悔,与「佛法」的律制不同。如犯波罗夷pa^ra^jika^的,律制是逐出僧团,不可忏悔的(14);而现在在十清净比丘前,就可以忏悔出罪了。犯僧残sam!gha^vas/es!a的,律制从二十 [P208] 清净比丘出罪,现在有五清净比丘就可以了。这是大乘的宽容精神,其实也是犯重戒的(菩萨)比丘越来越多,清净比丘越来越少,不得不降低标准。如说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 的律师们,也说犯波罗夷的一部分,不失僧格了(15)。对于菩萨──出家或在家的所犯一切罪,别制大乘忏悔法:称念三十五佛名字,「南无释迦牟尼佛,……南无宝莲花善住娑罗树王佛」;于佛前忏悔、随喜、劝请、(回向),与『三品经』相近,而且也是为舍利弗S/a^riputra说的。三十五佛中,以释尊为首,初期的大乘行者,还没有忽视这一世界的佛法根源。经说「菩萨若能灭除此罪」的,诸佛现身,现种种相,这所以被称为「取相忏」。这不是称佛名号,照本诵一遍就可以,这是要「一心观此三十五佛」,「昼夜独处,殷勤忏悔」,以诸佛现种种相,证明罪业的清净。这是从「称名」而引入「观相」,也不太容易(但不能说是甚深法门)了。但世间总是引向通俗的,如『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』末说:「五天竺国修行大乘人,常于六时礼忏不阙,功德广多,文烦不能尽录,但依天竺所行者略记之」(16)。这与『文殊发愿经』等,为 [P209] 大乘行者所日常持诵,情形是一样的。
宋!7痳良耶舍Ka^layas/as所译『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』,主要是说药王Bhais!ajyara^ja 、药上Bhais!ajyasamudgata二位菩萨的功德与观法。说到过去世的五十三佛,普光佛……一切法常满王佛。听闻五十三佛名的,百千万亿劫不堕恶道;称五十三佛名的,生生世世见佛;至心礼敬五十三佛的,能「除灭四重、五逆及谤方等(经),皆悉清净;以是诸佛本誓愿故,于念念中即得除灭如上诸罪」。经上(大正二0‧六六四上──中)说:
「若有众生欲得除灭四重禁罪,欲得忏悔五逆、十恶,欲得除灭无根谤法极重之罪,当勤诵上(文所说)药王、药上二菩萨咒;亦当敬礼上(文所说须弥灯光明等)十方佛;复当敬礼过去七佛;后当敬礼五十三佛;亦当敬礼贤劫千佛;复当敬礼三十五佛;然后遍礼十方无量一切诸佛。昼夜六时,心想[观想]明利,犹如流水(念念相续),行忏悔法,然后系念念药王、药上二菩萨清净色身」。 [P210]
五十三佛,是过去佛,由于佛的「本愿」,所以至心敬礼五十三佛的,有除灭罪业的功德。经上说到了出于『优波离会』的三十五佛,又有咒语,比『优波离会』的传出,显然要迟一些。虽说「忏悔」,实与三十五佛的忏悔法不同。「闻汝等二菩萨名,及闻我等十方佛名,即得除灭百千万劫生死之罪」;「敬礼诸佛因缘功德力故,即得超越无数亿劫生死之罪」(17)。这是闻名、礼拜而能除灭生死罪,与忏悔的意义不切。五十三佛是过去佛,与『三品经』在现在十方佛前忏悔不同。经中广明观二位菩萨的清净身相;一再说临命终时,随意往生诸净土,与!7淋良耶舍(禅师)的另一译籍──『观无量寿经』,性质相同。但中国古德,将三十五佛与五十三佛,综合为同一「忏悔文」,一直流传到现在。此外,还有二十五佛说,如『佛名经』中,佛为舍利弗说的,东方二十五佛名号:「诵念此二十五佛名,日夜六时,忏悔满二十五日,灭四重、八禁等罪」(18)。不知这是依什么经集出的,意义与上二部大同。说到「念佛灭罪」的教典极多,这里略举重要的而已。 [P211]
在十方佛前,称名、忆念、礼拜,修忏悔、随喜等,是「信方便易行道」。从对僧伽的忏悔演化而来,是「自力」的广义「念佛」法门。在过去或现在的十方佛前,礼拜、称名、观想等,能却多少劫的生死罪业,都由于佛的「本愿」力,虽须要自己的礼拜、称名、观想,而实含有「他力」──佛力加持的意义。称佛名号,如人的「呼天」、「叫娘」一样,在一般人心中,极容易存有请求援助的意味。念佛的从「自力」而向「他力」发展,举一例就可明白。上面曾引『智度论』,由于大家称念佛名,免除摩竭鱼王的险难。理由是:鱼王前生是佛弟子,所以听见了「南无佛」的声音,就闭口而免了一船人的被吞没(19)。这一传说,没有「佛力救护」的意义。然对免难的故事来说,理由是不太圆满的,如鱼王前生而不是佛弟子,那称念「南无佛」,不是就无效了吗?这一佛教界的传说,应有「他力」的意义,如高齐那连提耶舍Narendrayas/as所译『大悲经』卷三(大正一二‧九五七中──下)说:
「过去有大商主,将诸商人入于大海。到彼海已,其船卒为摩竭大鱼欲来 [P212] 吞噬。……商主偏袒右肩,右膝着地住于船上,一心念佛,合掌礼拜,高声唱言:南无诸佛!得大无畏者,大慈悲者,怜悯一切众生者!如是三称。时诸商人,亦复同时合掌礼拜,……如是三称。尔时,彼摩竭鱼闻佛名号,礼拜音声,生大爱敬(心),得不杀心,时摩竭鱼闻即闭口。阿难!尔时商主及诸商人,皆悉安隐,得免鱼难」。
鱼王闻佛名号,起不杀心,商人们免于死亡,这是佛力。『思惟要略法』说得更明确:「念佛者,令无量劫重罪微薄,得至禅定。至心念佛,佛亦念之。如人为王所念,怨家、债主,不敢侵近」(20)。人念佛,佛也念人,就凭佛力的庇护而得到平安。这是明确的「他力」说,如以此义来解说念佛而免鱼王之难的故事,不是更合理吗?在「大乘佛法」的开展中,易行方便几乎都「他力」化了。不只是念佛,也念菩萨,如『十住毗婆沙论』,叙述念十方十佛后,接着说:「阿弥陀等佛,及诸大菩萨,称名一心念,亦得不退转」(21)。大菩萨(22) 是得无生法忍以上的,大乘经所说大菩萨,多数是他方世界来的;如是这一世界 [P213] 的,也是不可思议,信仰中的菩萨。菩萨未必有僧伽组织,但念菩萨就是念菩萨僧,也可说念未来佛。吴支谦译『八吉祥神咒经』,与竺法护异译的『八阳神咒经』,都附有八大菩萨(23)。失译附「后汉录」的『六菩萨名亦当诵持经』;赵宋法贤译的『八大菩萨经』(24),都是念菩萨的短篇。
注【18-001】『观佛三昧海经』卷九(大正一五‧六八八中──下)。又卷一0(大正一五‧六九四上──下)。『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』(大正九‧三九二中)。『菩萨藏经』(大正二四‧一0八七上)。
注【18-002】『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』(大正一四‧一0八下、一0九中)。
注【18-003】『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』卷上(大正一四‧八七上、中、下)。
注【18-004】『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』卷上(大正一四‧八七下)。
注【18-005】『千佛因缘经』(大正一四‧六八中、七0中)。
注【18-006】『佛说宝网经』(大正一四‧八四上)。
注【18-007】『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』(大正一四‧一0七中)。
注【18-008】『大宝积经』(三四)『功德宝华敷菩萨会』(大正一一‧五六五上)。
注【18-009】『佛说大乘大方广佛冠经』卷上(大正一四‧一一0中)。 [P214]
注【18-010】『观世音菩萨授记经』(大正一二‧三五七中)。
注【18-011】『贤劫经』卷七‧八(大正一四‧五0中──六三中)。
注【18-012】『佛说佛名经』卷六(大正一四‧一四四上);卷三(大正一四‧一二九中)。
注【18-013】『佛说决定毗尼经』(大正一二‧三八下──三九中)。
注【18-014】犯淫戒的,如当下不覆藏,准予例外的忏悔,但只能以「与学沙弥」身分出家。
注【18-015】『阿毗达磨俱舍论』卷一五(大正二九‧七九上──下)。
注【18-016】『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』(大正一二‧四三中)。
注【18-017】『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』(大正二0‧六六二上、六六四上)。
注【18-018】『佛说佛名经』卷八(大正一四‧一五九下──一六一下)。
注【18-019】『大智度论』卷七(大正二五‧一0九上)。
注【18-020】『思惟要略法』(大正一五‧二九九上)。
注【18-021】『十住毗婆沙论』卷五(大正二六‧四二下)。
注【18-022】『十住毗婆沙论』卷五,所说的大菩萨,从善眼菩萨到睒菩萨,都是释尊「本生」中的菩萨(大正二六‧四四下)。
注【18-023】『佛说八吉祥神咒经』(大正一四‧七三上)。『佛说八阳神咒经』(大正一四‧七四上)。 [P215]
注【18-024】『六菩萨名亦当诵持经』(大正一四‧七五二上──中)。『佛说八大菩萨经』(大正一四‧七五一下──七五二上)。 [P216]
《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「大乘佛法」第四章 忏悔业障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