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中)。
注【17-007】1.『增一阿含经』(四三)「马血天子品」(大正二‧七五六下)。2.(二四)「高幢品」(大正二‧六二五上──中)。
注【17-008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一二四(大正二七‧六四七中)。
注【17-009】『增一阿含经』(二四)「高幢品」(大正二‧六二五中──下)。
注【17-010】『大智度论』卷一三(大正二五‧一五九中──下)。
注【17-011】『受十善戒经』(大正二四‧一0二三下)。
注【17-012】『成实论』卷八(大正三二‧三0三下)。以上,参考拙作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』第四章(二一六──二二二)。
注【17-013】『大宝积经』(一九)『郁伽长者会』(大正一一‧四七五下)。『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』(大正一二‧二六下)。
注【17-014】『增一阿含经』(二四)「高幢品」说:「诸有恶行,已作、当(来)作。或能以贪欲故所造,……或能今身后身无数身,……我今自忏悔,不自 [P198] 覆藏」(大正二‧六二五中)。『大宝积经』(二三)『摩诃迦叶会』说:「我当忏悔过去、未来一切诸罪,现在不作」(大正一一‧五0六中)。这二部经,说到忏悔未来的罪业,似乎有点过分了!未来还没有造作,怎么能忏悔呢?
注【17-015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四0(大正一0‧八四五上、八四七上)。
注【17-016】『十住毗婆沙论』卷五(大正二六‧四五中──下)。『佛说舍利弗悔过经』(大正二四 ‧一0九0上──中)。『菩萨藏经』(大正二四‧一0八七中)。『大乘三聚忏悔经』小异 (大正二四‧一0九一下──一0九二上)。
注【17-017】『大智度论』卷七(大正二五‧一0八下)。
注【17-018】『中阿含经』(一七0)『鹦鹉经』(大正一‧七0四下──七0六上);『中部』(一三五)『小业分别经』(南传一一下‧二七五──二八一)。『中阿含经』(一七一)『分别大业经』(大正一‧七0六中──七0八下);『中部』(一三六)『大业分别经』(南传一一下‧二八二──二九五)。
注【17-019】『杂阿含经』卷四六(大正二‧三三七上──中)。『相应部』(三)「拘萨罗相应」 (南传一二‧一五三──一五五)。
注【17-020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一九(大正二‧一三五上──一三九上)。『相应部』(一九)「勒叉那相应」(南传一三‧三七七──三八七)。『赤铜鍱部』「经分别」(南传一‧一七五── 一八0)。 [P199]
注【17-021】『高僧传』卷一(大正五0‧三二三中──下)。
注【17-022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一一四(大正二七‧五九三中)。
注【17-023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七(大正三0‧三一二中)。
注【17-024】『杂阿含经』卷四四(大正二‧三二一上──中)。『别译杂阿含经』卷五(大正二‧四0八中──下)。『中阿含经』(九三)『水净梵志经』(大正一‧五七五下──五七六上)。『中部』(七)『布喻经』(南传九‧五九──六一)。
注【17-025】『大唐西域记』卷四(大正五一‧八九一中)。
注【17-026】『方广大庄严经』卷七(大正三‧五八一上)。
注【17-027】『别译杂阿含经』卷五(大正二‧四0八下)。
注【17-028】『菩萨藏经』(大正二四‧一0八七中、下)。
注【17-029】『佛说文殊悔过经』(大正一四‧四四二上)。
注【17-030】『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』(大正一四‧六六六下)。
注【17-031】1.『大方等大集经』卷三五『日藏分』(大正一三‧二四三上)。2.『大方等大集经』卷四三『日藏分』(大正一三‧二八六上)。3.『大方等大集经』卷四八『月藏分』(大正一三‧三一五下)。
注【17-032】『高僧传』卷一(大正五0‧三二六下)。
注【17-033】『续高僧传』卷二(大正五0‧四三三下──四三四上)。 [P200]
注【17-034】『佛名经』卷一(大正一四‧一八八中)。又卷一(大正一四‧一八九上)。
注【17-035】『佛名经』卷一(大正一四‧一九一中)。
注【17-036】『摩诃止观』卷七下(大正四六‧九八上──下)。
注【17-037】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』(大正八‧七五0下)。
第三节 称名念佛除业障
「念佛三品」,是昼夜六时,在十方佛前进修的。对佛的称名、忆念、礼拜,就是念佛buddha$nusmr!ti。信佛念佛,以佛为理想,净除一切业障,随喜,劝请,回向于佛道,是广义的念佛法门,容易往生净土,不退菩提心而决定成佛。在流传中,念佛是通俗化(及深化)的,除业障karma$varan!a是重要的一项,这里略为叙述。
「念佛三品」,泛说十方现在一切佛。在一般信众心目中,虽确信十方有佛,偶而说到某方某某佛,对十方佛现在来说,不免抽象而缺乏亲切感。所以大乘 [P201] 经中,举出十方十佛的名字,作为称名、忆念、礼拜的对象,可以除业障而得不退等功德,如『十住毗婆沙论』卷五(大正二六‧四一中)说:
「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[不退转]者,如偈说:东方善德佛,…… 上方广众德(佛),如是诸世尊,今现在十方。若人疾欲至,不退转地者,应以恭敬心,执持称名号」。
这是现在十方一切佛中,每一方举出一佛的名号。善德等十方十佛,虽然后来不太受佛教界的注意,但在「大乘佛法」开展中,这可能是最早出现的十方十佛,受到重信行的大乘所尊重。如龙树Na^ga^rjuna『十住毗婆沙论』,论到称名忆念,首先说到了善德等十方佛。东晋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所译的『观佛三昧海经』,说到东方善德佛等的本行──一师九弟子,以「往诣佛塔,礼拜佛像,……说偈赞叹」因缘,现在十方成佛;又说观十方佛──东方善德佛等。刘宋昙摩蜜多Dharmamitra所译『观普贤菩萨行法经』,也说到「东方善德佛,……南方有佛名栴檀德」。梁僧伽婆罗Sam!ghavarman所译的『菩萨藏经』 [P202] (『三品经』的异译),也列有善德等十方十佛的名字(译名略异)(1)。这可见善德等十方十佛,在初期的信行大乘中的重要了。这是出于『宝月童子所问经』的,如赵宋施护Da^napa^la所译『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』说:「若有众生,经剎那间,至须臾之间,闻我十佛名号,闻已恭敬受持、书写、读诵、广为人说,所有五逆等一切罪业悉皆消除;亦不堕地狱、旁生、焰魔罗界[鬼趣];于无上正等正觉,速得不退」;「闻此十佛名号,恭敬受持、书写、读、诵,信乐修行,所有无量无边福德悉得具足,三业之罪亦不能生」(2)。闻十方佛而「执持称名号」,受持、读、诵、为人说,五逆在内的一切罪业都可以消灭,一切福报都可以具足,速得不退。这样的「念佛灭罪」,与佛前的忏悔罪业,多少不同。依经说,这是十方佛于过去为菩萨时「发愿」如此。
闻佛名号而灭罪的经典不少,如元魏吉迦夜Kin%kara所译『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』,广说六方诸佛的名号与功德,例如(3)说:
1.「其有得闻宝海如来名号者,执持、讽诵,欢喜信乐,其人当得七觉意 [P203] 宝,皆当得立不退转地,疾成无上正真之道,却六十劫生死之罪」。 2.「其有得闻宝成如来名号者,执持、讽诵,以清净心欢喜信乐,却五百劫生死之罪」。 3.「其有得闻宝光明如来名者,(执)持、讽诵、读,欢喜信乐,五体投地而为作礼,却二十万劫生死之罪」。
这一类文句,经中着实不少,都是闻佛名号,以信心清净,去执持、读、诵的功德。原则的说,都「住不退转,必得无上正真之道」的。所说「却XX劫生死之罪」,意思是说:在修行成佛的过程中,可以少经多少劫生死。这如释尊在过去生中,七日七夜,以一偈赞底沙佛Tis!ya,超越了九劫。所以「生死之罪」,不一定是恶业,而是泛称能感生死果报的有漏业。这部经特别称赞阿!B粊佛Aks!obhya ,魔波旬Pa^pi^yas说:「宁使捉持余千佛名,亦劝他人令使学之,不使捉持阿!B粊佛名。其有捉持阿!B粊如来名号者,我终不能毁坏其人无上道心」(4) 。其实,一切佛功德是一致的。姚秦鸠摩罗什Kuma^raji^va所译『千佛因缘经 [P204] 』,与『称扬诸佛功德经』,有同样的意趣,如说:「时千圣王闻千佛名,欢喜敬礼,以是因缘,超越九亿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」;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闻是佛名,恒得值佛…
《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「大乘佛法」第四章 忏悔业障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