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应知亦尔第一清净」(23)。『论』义是依据『杂阿含经』、『中阿含经』的。水净婆罗门以为:「孙陀利迦河是济度(得解脱)之数,是吉祥(得福德)之数,是清净之数。若有于中洗浴者,悉能除人一切诸恶」。佛告诉他:「若人心真净,具戒常布萨。……不杀及不盗,不淫、不妄语,能信罪福者,终不嫉于他。法水澡尘垢,宜于是处洗。……若入净戒河,洗除众尘劳,虽不除外秽,能袪于内垢」 (24)。「佛法」是以信三宝、持戒(布萨)、布施、修定等来清净自心,洗净秽心(二十一心秽)与恶业的。从水中洗净罪恶,得生天、解脱,是印度神教的一流。后代,似乎特重殑伽──恒河Gan%ga^,如『大唐西域记』说:「殑伽河 ……彼俗书记,谓之福水。罪咎虽积,沐浴便除。轻命自沈,生天受福。死而投 [P190] 骸,不堕恶趣。扬波激流,亡魂获济」(25)。「水净」的末流,真是迷信得到家了!净除罪恶,不只净除今生所作的,也是净除与生俱来的罪恶。如犹太教以为:人的老祖宗犯了罪,从此子子孙孙,生下来就有罪恶。耶稣Jesus以前,就有呼吁人「悔改」而从水得清净的。耶稣从施浸者约翰John,在约旦河Jordan river 浸浴,而得到宗教的经验。所以后来的基督教,信徒的悔改信神,要受「浸礼」;多数改用象征的「洗礼」,以表示原罪的净除。「浸礼」只一次(平时从祈祷中悔改),而印度的「水净」者,却是时常洗浴求净的。如『方广大庄严经』说:「或一日一浴,一日二浴,乃至七浴」(26)。每天多次洗浴,是为了净除诸恶而达到解脱。『别译杂阿含经』说:「具戒常布萨……法水澡尘垢」 (27)。以善法来净除内心垢秽,不是沐浴那样吗!受戒、布萨,是不离忏悔的,那末六时忏悔,净除无始以来的恶业,不是与一日多次沐浴求清净,有同样的意义吗?当然,大乘的六时忏悔,没有那种从沐浴求净的古老迷信了。向十方佛六时忏悔,净除业障,可以解决业报说通俗发展所引起的问题,也适应、净化了 [P191] 世俗「水净」的迷妄行为:在「大乘佛法」兴起中发展起来。
三、忏悔罪过涵义的扩大:业障karma$varan!a,本是指五无间罪说的。犯了五无间罪,即使忏悔,现生也不可能悟入正法,所以名为业障。没有归信三宝以前,犯杀、盗等重罪;归依或出家的,如违犯佛所制的戒律,对修行也是有障碍的。所以『普贤行愿品』所说的「忏悔业障」,不限于五无间罪,而是广义的,通于一切不善业。忏悔是犯罪──造作不善业者的发露忏悔,所以忏悔是对不善业而说的。但在六时忏悔的流行中,忏悔有了进一步的扩张,不再限于业障了,如隋阇那崛多Jn~a^nagupta共笈多Dharmagupta译的『大乘三聚忏悔经』(大正二四‧一0九一下)说:
「是众生等有诸业障,云何忏悔?云何发露?谓烦恼障、诸众生障、法障、转后世障,云何忏悔?云何发露」?
这是忏悔五种障──业障,烦恼障,众生障,法障,转后世障。同本异译的,安世高所译『舍利弗悔过经』,没有说到。梁僧伽婆罗sam!ghavarman译的 [P192] 『菩萨藏经』,也没有说到,只说:「从无始生死以来所造恶业,为一切众生障碍」;「欲得于一切诸法清净无有障碍,应当如是忏悔诸恶业障」(28)。但五种障说,古来就已有了,如西晋竺法护Dharmaraks!a译的『文殊悔过经』说:「以此功德,自然弃除五盖之蔽」(29)。同时的聂道真所译『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』,立「五盖品第一」。经文说:「一切诸罪盖、诸垢盖、诸法盖悉除也」 (30)。盖,显然是障的异译。罪盖是业障,垢盖是烦恼障,法盖是法障,虽只说三种,而法盖与五障中的法障,无疑是相同的。与阇那崛多同时的那连提耶舍Narendrayas/as ,译出『日藏经』与『月藏经』,有四障说(31):
1.「彼人所有无量生死恒沙业障、众生障、法障、烦恼障,能障一切善根,未受、未尽、未吐者,如是等业皆悉灭尽」。 2.「一切业障、烦恼障、法障──罪业皆尽,惟除五逆、破毁正法、毁谤圣人」。 3.「彼诸天、龙乃至迦咤富单那,向彼菩萨摩诃萨边,忏悔业障、众生障 [P193] 、法障、烦恼障」。
在以上三文中,除第二外,都说忏悔四种障;四障就是五种障中的四障。五障与四障的意义,可能众生障是异熟(报)障,法障指修学大乘法的障碍。虽意义不明显,但有烦恼障kles/a$varan!a在内,是确然无疑的。烦恼,怎么也可以忏悔呢?我以为,这是西域变了质的佛法。竺法护与聂道真,是西元三世纪后半世纪的译师。法护世居炖煌,「随师至西域,游历诸国。……大赍胡经,还归中夏」(32);护公所译的经本,是从西域来的。阇那崛多与那连提黎耶舍,是西元六世纪中后的译师。所译的经本,是「齐僧宝暹、道邃、僧昙等十人,以武平六年,相结同行,采经西域。往返七载,将事东归,凡获梵本二百六十部」(33) ,也是从西域来的。从西元三世纪到六世纪,从西域来的经本,都有忏悔四障、五障说,所以四障、五障说,决非偶然的误译。佛经从北印度而传入西域,西域的文化低,对佛法的法义,缺少精确的认识,如佛法初传我国,汉、魏、晋初期,对佛法的误解很多。西域流行的佛法,强调通俗的忏悔,因误传误,演化 [P194] 出忏悔三障、四障、五障的异说。印度所传的正统论义,是没有这种见解的。经本从西域来,推定为西域佛教的异说,应该是可以采信的。后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Bodhiruci ,译出『佛名经』十二卷。有人扩编为三十卷,也就是叙列一段佛名(加上经名、菩萨名),插入一段文字;每卷末,附入伪经『大乘莲华宝达问答报应沙门经』一段。插入的忏悔文,文章写得相当好,如说:「然其罪相,虽复无量,大而为语,不出有三。何等为三?一者烦恼障,二者是业障,三者是果报障。此三种法,能障圣道及以人天胜妙好事,是故经中目为三障。所以诸佛菩萨教作方便忏悔,除灭此三障」。「如此忏悔,亦何罪而不灭,亦何障而不消!……经中道言:凡夫之人,举足动步,无非是罪。……此三种(障)法,更相由籍,因烦恼故所以起恶业,恶业因缘故得苦果,……第一先应忏悔烦恼障」 (34)。这不是译出的经,是中国人纂集编写的忏法。『丽藏本』附记说:「心知伪妄,力不能正,末法之弊,一至于此,伤哉」(35)!忏悔三障,是这部『佛名经』所明说的。西域流行的妄说,影响中国佛教,极其深远! [P195]
以上是所忏悔法的扩大。还有能忏悔法的扩大,如智者大师『摩诃止观』的「五悔」。五悔是:忏悔,劝请,随喜,回向,发愿。前四事,如『舍利弗悔过经』,也就是『十住毗婆沙论』所引的经说。易行道的四事,加发愿而称之为五悔。忏悔只是一事,智者以为:「忏名陈露先恶,悔名改往修来」(中国自己的解说,与原义不合),所以总名为五悔:「行此忏悔,破大恶业罪;劝请破谤法罪;随喜破嫉妒罪;回向破为诸有罪」(没有说发愿破什么罪)(36)。「悔」的本义是「说」,是陈说己罪;智者解说为「改往修来」,意义通泛不切。修行善法的,一定会对治(破)不善;如称为「悔」,那一切善行都是悔了。在习惯用语中,悔就是忏悔,于是易行道的方便,除念佛往生净土外,几乎都统一于忏悔了。近代中国的通俗佛教,难怪以经忏佛事为代表了。
罪业──不善业,真的可依忏悔而除灭吗?龙树Na^ga^rjuna有明确的说明,如『十住毗婆沙论』卷六(大正二六‧四八下──四九上)说:
「我不言忏悔则罪业灭尽,无有报(异熟)果;我言忏悔罪则轻薄,于少 [P196] 时受。是故忏悔偈中说:若应堕三恶道,愿人身中受。……又如阿阇世害得道父王,以佛及文殊师利因缘故,重罪轻受」。
依『十住毗婆沙论』意,忏悔业障,并不能使罪消灭了,只是使罪业力减轻,「重罪轻受」。本来是要在来生,或后后生中受重报的,由于忏悔善,现在人中轻受,重罪业就过去了。『金刚般若经』说:「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,若为人轻贱,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,以今世人轻贱故,先世罪业则为消灭」 (37)。读诵经典而能消(重)罪业,与『毗婆沙论』意义相同。不过,后起的经典极多,取意不同,有些是不能这样解说的。
注【17-001】『摩诃僧祇律』卷九(大正二二‧三0六上)。『增一阿含经』(二八)「声闻品」(大正二‧六四九下──六五0上)。
注【17-002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一二四(大正二七‧六四五下──六四六上)。『阿毗达磨俱舍论』卷一四(大正二九‧七五下──七六上)。
注【17-003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三二(大正二‧二三0下、二三一中──下)。
注【17-004】成佛十二年内,如『四分戒本』说(大正二二‧一0二二下)。依『善见律毗婆沙 [P197] 』卷五,为成佛二十年内(大正二四‧七0八上)。
注【17-005】『中阿含经』(二0二)『持斋经』(大正一‧七七0中──七七一上)。『增支部』「八集」(南传二一‧一五0──一五七)。
注【17-006】『根本萨婆多部律摄』卷一(大正二四‧五二九上)。『毗尼母经』卷三(大正二四‧八一四…
《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「大乘佛法」第四章 忏悔业障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