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弟子受八关斋法,是在在家二众、出家二众──「四部众」(即「七众」)中举行的;但教说戒的,是「比丘」、「尊者」。这如出家受具足戒,虽由戒师(三人)传授,而实「戒从大众得」(是大众部义),戒是在坛诸师授与的。同样的,在家受八支斋戒,虽由「比丘」、「尊者」教说,而在四众中举行,也就是从四部众得来的。在会的四部众,一定是受尽形寿戒的(五戒也是尽形寿持);『大毗婆沙论』说:「从七众受皆得」,就是这个意义(8) 。『增一阿含经』说:受八关斋戒的,教授者(「尊者」)先教他忏悔,然后为他说八关斋戒(9)。依『智度论』,先受三归依;其次忏悔;然后说八戒及「不过中食」。论上说:「我某甲,若身业不善,若口业不善,若意业不善;……若今世,若过(去)世,有如是罪,今日诚心忏悔。身清净,口清净,心清净,受行八戒,是则布萨」(10)。失译的『受十善戒经』,所说的受八戒法,也是先归依,次忏悔,后受戒。戒是在「大德」、「和上」前受的,而忏悔是:「今于三世诸佛、阿罗汉前,和上僧前,至诚发露,五体投地,忏悔诸罪,是名行布萨法」 [P182] (11),已有大乘忏悔的意义。在家弟子的忏悔与受(八)戒,通常是六斋日在四部众中,由出家大德来教说的。但近住(八)戒的流布,显然演变到可以从受尽形寿戒的在家弟子受,所以『大毗婆沙论』说:「从七众受皆得」。西元三、四世纪间造的『成实论』,竟说「若无人(可作师)时,但心念、口言:我持八戒」,就是受戒了(12)。这一摄化在家弟子的八戒,在佛教传宏中,某些部派是相当宽的,达到可以离出家众而忏悔受戒的地步(可说是「在家佛教」的先声)。这一演变,应该是由于事实上的困难。例如年纪老了,想受近住戒,却不能到寺院中去,那就变通为:从受尽形寿(五)戒的在家弟子,或「心念、口言」的受持八戒,也就不必向僧众忏悔了。在十方佛现在的信仰流行中,大乘就向十方佛忏悔:这是一项最可能的原因。出家众方面,一向是在僧团中依法忏悔,但也有困难的情形发生。如犯僧残sam!gha^vas/es!a罪的,不敢覆藏,意愿发露忏悔。但犯僧残的,要有二十位清净比丘,如法举行出罪羯磨,才能回复清净。可是,有些地方,出家众不多,无法举行出罪。尤其是教团在流行中,有些是品质越 [P183] 来越有问题,要集合二十位清净比丘,也真是不太容易。在「律」中,也说到可以暂时搁置,等因缘和合时,再举行出罪。但僧团可以暂时搁置,而犯戒者内心的罪恶感,是无法消除的,这不是有心忏悔而忏悔无门吗?出家众舍僧团而向佛 ──十方佛忏悔,这是最可能的原因了!『法镜经』(大正一二‧一八下)说:
「时世无佛,无见经者,不与圣众相遭遇,是以当稽首十方诸佛」(13)。
『法镜经』在说「三品法」──忏悔,随喜,劝请时,说到礼十方佛。为什么礼敬十方佛?因为,「时世无佛」,佛已涅槃了;虽有佛(遗体)舍利塔,但只能使人供养作福。「无见经者」,没有通达经义而为人宣说的。「不与圣众相遭遇」,没有遇到四双、八辈的圣僧。在这佛灭以后,正法衰微,出家众徒有形仪的情形下,恰好十方佛现在说流行,也就自然向十方佛礼敬而修忏悔等行了。
二、忏悔今生与过去生中的恶业:忏悔的本义,是对自己这一生所作恶业,知道错了,请求忏悔。出家与在家的忏法,虽略有不同,但无论是「制教」── 律,化教──(阿含)经,都是忏悔这一生──现生所作的恶业。「大乘佛法」的忏悔,不只是今生,忏悔到无始以来所作的恶业(14)。一般熟悉的『普贤菩萨行愿赞』(大正一0‧八八0上、中)说:
「我曾所作众罪业,皆由贪欲、瞋恚、痴,由身、口、意亦如是,我皆陈说于一切」。 「礼拜、供养及陈罪,随喜功德及劝请,我所积集诸功德,悉皆回向于菩提」。
『普贤行愿赞』是唐不空Amoghavajra所译的。在「四十华严」中,「我曾所作」译为「我昔所造」,长行作「我于过去无始劫中」;「陈说」与「陈罪」,都译作「忏悔」或「忏除」(15)。可见『华严经』十大愿中的忏悔,是忏悔到无始以来的恶业;「陈罪」与「陈说」,还是「说」罪──发露不敢覆藏的古义。无始以来,每一生中都曾造作恶业(也造有善业),在佛法中是公认的。但过去到底造了些什么罪?一般人是谁也不会知道的。不知道造些什么罪,那又 [P185] 怎样忏悔呢!『普贤行愿赞』总括的说:一切恶业,不外乎贪、瞋、痴(总摄一切)烦恼所引发,依身、语、意而造作,所以在十方佛前,就这样的发露陈说 ──忏悔了。初期的大乘忏悔法,如『佛说舍利弗悔过经』,忏悔法,是在十方佛前陈说的。先说犯罪的原因是:为贪、瞋、痴烦恼所逼,就是烦恼所发动;不知道佛、法、僧;不知道是善是不善。其次,发露陈说自己无始以来的恶业,内容为(16):
1.恶心出佛身血‧谤正法‧破僧‧杀阿罗汉‧杀父‧杀母 2.十不善业道──自作‧教他作‧见作随喜 3.骂詈诽谤‧斗秤欺诳‧恼乱众生‧不孝父母 4.盗塔物‧盗僧物‧毁佛经戒‧违逆和尚与阿阇黎 5.毁辱三乘人‧恶口毁佛‧法说非法‧非法说法
1.是最重的五无间罪,「大乘佛法」多一毁谤经法的重罪。如『智度论』说:「声闻道中,作五逆罪人,佛说受地狱一劫。菩萨道中,破佛法人,(佛)说 [P186] 此间劫尽,复至他方(地狱)受无量罪」(17),如『大品般若经』(四一)「信毁品」所说。2.十不善业道,是世间最一般的恶行。3.是世间的恶行。4.是出家人在佛教内所犯的恶业。5.一般人对佛、法、僧的毁谤破坏。这些无始以来所作的恶业,其实就是当时大乘佛教所面对的(教内教外的)种种罪恶。现在十方世界有佛,所以向十方佛发露忏悔。自己虽见不到十方佛,十方佛是知者见者,知道自己的罪恶,自己的发露,也能受自己的忏悔。忏悔是希望「净除业障」(经名『灭业障碍』),「愿以此罪,今生轻受」;以后不堕三恶道,不生八难(应译为「八无暇」),能在人间(天上)修学佛道。
大乘忏法,是日三时、夜三时──每天六次的在十方佛前忏悔。「佛法」的本义,只忏悔现生所作的恶业,随犯随忏,勿使障碍圣道的修行(僧伽内部,更有维护僧伽清净的意义)。过去生中所作的恶业,可说是不加理会的。重要的是现生的离恶行善,降伏、断除烦恼,如烦恼不起、降伏、断除,身、语、意三业一定清净,能修善以趣入圣道;趣入圣道,那过去的无边业力,一时失却了感报 [P187] 的可能性。「大乘佛法」的易行道,特重忏悔无始以来的恶业(主张离烦恼根本的我法二执的,是智证的大乘),与「佛法」有着非常不同的意义。虽然能真诚忏悔的,时时忏悔的,改往修来,也有离恶行善的作用,然从佛法思想发展来说,这是值得重视的。可能是,佛教界业报说的发达。本来,「四谛」说中,集谛是生死(流转)苦的因缘,内容是「爱」,或说是「无明」与「爱」,这都是以烦恼为生死苦的因素。「缘起」说也是这样;被解说为业的,是「行」(福行、非福行、不动行)与「有」。『杂阿含经』(修多罗)只说到「十善业」与「十不善业」。『中阿含经』与『增一阿含经』,已大大的分别解说了。如『中阿含』的『鹦鹉经』、『分别大业经』,不但说业感总异熟(报)──生人、生天等,还论到同样的人间,有贫富、寿夭等,都是由于业报的不同(18)。『杂阿含经』(「祇夜」)说到:摩诃男Maha^na^ma前生,悭吝无比,布施了又后悔;杀异母弟而夺他的财产。所以今生富有而不能受用;没有儿子,死后产业归公;还要堕落地狱(19)。又如『杂阿含经』(「记说」)中,勒叉那Laks!an!a见 [P188] 到种种不同的鬼,说到他们前生所作的恶业(20)。这种业报故事,非常流行;通俗传布的「本生」与「譬喻」,也多说到前生与今生的业报关系。业报说,可说是印度文化主流的婆罗门Bra^hman!a教,东方的耆那Jaina教所公认的(与佛法的解说不同)。在业报说通俗流布中,一般信众,可能带一些宿命论的倾向。如西元二世纪来中国的安世高,自己说:前生晚年,「当往广州毕宿世之对」;到了广州,路逢一少年,就不明不白的被杀了。这一生中,「吾犹有余报,今当往会稽毕对」。到了会稽,市上有乱,世高又被误杀了(21)。像这类业报故事,多少有点宿命论倾向。面对世间的人际关系,经济生活,身心病变等,如认为一切由过去业力来决定(忽略了现生因缘的影响),那就会感到自己的无能为力,但又想要去改善他。在「佛法」固有的忏悔制,及或说「一切业皆可转故,乃至无间业亦可令转」(22)的启发下,就会意想到过去恶业的怎样消解净除,这应该是忏悔宿生恶业的思想来源。
「大乘佛法」的六时忏悔,是世俗迷妄行为的净化:业,净除恶业,是印度 [P189] 神教所共信的。有被称为「水净婆罗门」的,以为在(特定的)水中洗浴,可以使自己的众恶清净,如『瑜伽师地论』说:「妄计清净论者……起如是见,立如是论:若有众生,于孙陀利迦河沐浴支体,所有诸恶皆悉除灭。如于孙陀利迦河,如是于婆湖陀河、伽耶河、萨伐底(沙)河、殑伽河等中,沐浴支体,…
《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「大乘佛法」第四章 忏悔业障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