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但不是说罪业已消失了。出家弟子在修学过程中,对于恶业,除了谨慎不犯外,犯了就要忏悔,努力于圣道的进修就是。如颂说:「若人造重罪,修善以灭除,彼能照世间,如月出云翳」(6),这是初期「佛法」对于恶业的态度。在恶业中,有极重的恶业,被称为业障。『大毗婆沙论』引经说:「若诸有情成就六法,虽闻如来所证所说法毗奈耶,而不堪任远尘离垢,于诸法中,生净法眼。何等为六?一、烦恼障,二、业障,三、异熟(报)障,四、不信,五、不乐(欲),六、恶慧」(7)。所引经文,与『增支部』「六集」相同(8)。依据这一经文,后来有烦恼障kles/a$varan!a、业障kles/a$varan!a [P174] 、异熟障vipa^ka$varan!a──三障的名目。有了这三障中那一障,虽然听闻正法、修行,不可能悟入正法,离尘垢(烦恼)而得解脱。业障的内容,是五种无间a^nantarya罪业,通俗的称为「五逆罪」:一、害母,二、害父,三、害阿罗汉,四、破僧,五、恶心出佛身血。杀害父、母,是世间法中最重罪。杀害阿罗汉,阿罗汉是究竟解脱的圣者。破僧,如提婆达多Devadatta那样,不但使僧伽分裂破坏,还是叛教。恶心出佛身血,如提婆达多的推石压佛,伤到了佛的足趾而流血。害阿罗汉,破僧,出佛身血,是出世法中的最重罪。有了业障的任何一种,等到此生终了,没有可以避免的,决定堕入地狱,所以名为无间业。业力在善恶消长中,来生不一定受报的(不是消失了),但无间罪是决定的。这里有一实例,是在家弟子的无间业,如『沙门果经』说:阿阇世王Aja^tas/atru 曾犯杀父夺位的逆罪,内心忧悔不安。晚上来见佛,佛为王说法,王悔过归依。佛对阿阇世王说:「汝迷于五欲,乃害父王,今于贤圣法中能悔过者,即自饶益。吾愍汝故,受汝悔过」。阿阇世王回去后,佛对比丘们说:「若阿 [P175] 阇世王不杀父者,即当于此坐上得法眼净;而阿阇世王今自悔过,罪咎损减,已拔重咎」(9)。阿阇世王没有能悟入正法,就是受到杀父重业的障碍。业障「障」的本义,如此。然有业障而能悔过,到底是好事,阿阇世王听佛说法,还是有所得的。大众部Maha^sa^m!ghika的『摩诃僧祇律』说:「世尊记王舍城韦提希子阿阇世王,于声闻优婆塞无根信中,最为第一」(10)。与大众部有关的『增一阿含经』,说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的『毗奈耶』,都说到阿阇世王闻法得无根信amu^lakaya^-s/raddha^(11)。无根信,可能是有信心而还不怎么坚固的。犯极重恶业,听法、忏悔,还是有利益的。无间业的力量削弱了,来生是否还要堕地狱?『阿阇世王问五逆经』说:「摩竭国王虽杀父王,彼作恶命终已,当生地狱,如拍!5鵋[球];从彼命终,当生四天王宫」(12)。这是说:虽已悔过,地狱还是要堕的。不过堕到地狱,很快就脱离地狱,如拍球一样,着地就跳了起来。大乘的『阿阇世王经』说:「阿阇世所作罪而得轻微」;「阿阇世虽入泥犁[地狱],还上生天」(13)。这可见(无间)业障的堕地狱,是决定的 [P176] ,不过忏悔以后,业力轻微了,很快会从地狱中出来。业障的忏悔,佛法中起初是这样说的。
注【16-001】『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』(大正一四‧六六八下)。
注【16-002】参阅拙作『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』第四章(一九四──二0二)。
注【16-003】犯,译为罪,但汉译经律而译为「罪」的,梵语有多种不同。
注【16-004】『相应部』(一三)「现观相应」(南传一三‧二0一)。
注【16-005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二六(大正二‧一八二下)。
注【16-006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九九(大正二七‧五一一上)。
注【16-007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一一五(大正二七‧五九九中──下)。
注【16-008】『增支部』「六集」(南传二0‧二0六──二0七)。
注【16-009】『长阿含经』(二七)『沙门果经』(大正一‧一0九中)。『长部』(二)『沙门果经』(南传六‧一二七──一二八)。
注【16-010】『摩诃僧祇律』卷三二(大正二二‧四九0中──下)。
注【16-011】『增一阿含经』(六)「清信士品」(大正二‧五六0上);异译『阿罗汉具德经』(大正二‧八三四上)。『增一阿含经』(四三)「马血天子品」(大正二‧七六四中)。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』卷一0(大正二四‧一四七下)。 [P177]
注【16-012】『阿阇世王问五逆经』(大正一四‧七七六中)。
注【16-013】『佛说阿阇世王经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四0四上──中)。异译『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』卷下,所说相同(大正一五‧四二四中──下)。赵宋法天所译『未曾有正法经』卷六说:「业障皆悉灭尽,无余可得」(大正一五‧四四六上):晚期的传译,显然强化了忏悔的力量,已经不再堕地狱了。
第二节 「大乘佛法」的忏悔说
在重信的大乘教典中,「忏悔业障」已成为修行的方便;「大乘佛法」所说的忏悔,有了不少的特色,如:
一、向现在十方佛忏悔:上节已说明了,僧伽内部所遵行的忏悔;在家众又应怎样的忏悔呢?一般在家人,如所作所为而属于罪过的,有国家法律的制裁,(社会及)宗族惯例的处分,佛教是无权过问的。如归依三宝,成为佛的弟子,就应受佛教的约束。归依三宝是信,有正信就应有良好的行为,这就是近事upa^saka 的五戒。这是说:在归依三宝的当下,就是受了五戒(起初可能还没有制 [P178] 立五戒,但受三归的,自然会有合理的行为)。五戒是:「不杀生」,以不杀人为主。「不偷盗」。「不邪淫」,凡国法及民俗所不容许的男女性行为,一律禁止。「不妄语」,主要是不作假见证。违犯这四戒的,也必然违反国法与民俗的习惯。佛弟子正信三宝,当然不可违犯,不过更严格些。佛法是以智慧为本的,所以「不得饮酒」,养成清明的理性,以免情意昏乱而丧失理智。但在佛法的流传中,可能为了佛教的推广,受戒的尺度显然的放宽了(也可说佛弟子的品质降低了),这就是归依三宝的,可以不受戒;受戒的,可以受一戒、二戒,到具足五戒。这是大众部Maha^sa^m!ghika所传的,如『摩诃僧祇律』、『增一阿含经』说(1);佛教也就分为归依了就受五戒,归依可随意受戒的两大流(2)。五戒是「尽形寿」──终身受持的,如违犯了,又怎样忏悔呢?在家弟子中,又有近住upava^sa的八支斋戒,一日一夜中近僧伽而住,过着近于出家的清净生活。近住戒虽是短期的,也不能说决定不会违犯,如犯了又怎样的忏悔?
释尊的在家弟子,虽名为优婆塞众、优婆夷众,是自由的信奉佛法,没有出 [P179] 家众那样的独立组织,也不像西方神教那样的将信众纳入组织。在家弟子犯戒的,忏悔是自动自发的忏悔;所犯虽有轻有重,但没有僧伽内部那样的不同忏悔法。『杂阿含经』说:有尼犍Nirgrantha弟子,想难破释尊的佛法,经释尊解答,尼犍弟子就向佛悔过:「世尊!我今悔过!如愚如痴,不善不辩,于瞿昙所不实欺诳,虚说妄语」(3)。如上所说,阿阇世王Aja^tas/atru向佛忏悔杀父的罪恶。这都是如来在世时,向佛忏悔的实例。向佛忏悔,没有佛就向出家众忏悔,应该是没有问题的。依经论所说,三归当下就是受戒,所以说三归、五戒时,忏悔的意义不明显。但受近住八支斋戒的,与忏悔有密切关系。佛教有布萨pos!adha 制度,半月、半月,僧众举行集会,布萨、说波罗提木叉des/ana^-pra^timoks!a 。其实,半月、半月,断食而住于清净行,名为优波沙他upa^vasatha(即布萨),源于印度吠陀Veda的祭法。释尊时,印度一般神教,都有于「月八日、十四日、十五日」(半月、半月,即六斋日),举行布萨集会的宗教活动;佛教适应世俗,也采取了布萨制。起初,释尊成佛十二年内,只说「善护 [P180] 于身口」偈,名为布萨(4)。后来渐渐分别了,大抵在六斋日,信众们来会,为信众们说法,信众们受八支斋戒(就是布萨)(5);半月半月晚上,僧众自行集会布萨,说波罗提木叉(俗名「诵戒」)。布萨,玄奘义译为「长养」,义净义译为「长养净」。『萨婆多部律摄』,解释为:「长养善法,持自心故」;「增长善法,净除不善」,与『毗尼母经』的「断名布萨」,「清净名布萨」,大意相同(6)。古人意译为「斋」,最为适当;「洗心曰斋」,布萨本为净化自心的宗教生活。八支斋戒的授受,『增一阿含经』这样说(7):
1.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八日、十四日、十五日,往诣沙门,若长老比丘所,自称名字,从朝至暮,如阿罗汉持心不移」。 2.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月(八日)十四日、十五日,说戒持斋时,到四部众中,当作是语:我今斋日,欲持八关斋法,唯愿尊者当与我说之!是时四部之众,当教与说八关斋法」。
布萨(斋)日,到「沙门若长老比丘所」,或说「到四部众中」,事实是一 [P181] 样的。在家…
《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「大乘佛法」第四章 忏悔业障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