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華雨集第二冊 中編「大乘佛法」第四章 忏悔業障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中)。

  注【17-007】1.『增一阿含經』(四叁)「馬血天子品」(大正二‧七五六下)。2.(二四)「高幢品」(大正二‧六二五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17-008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二四(大正二七‧六四七中)。

  注【17-009】『增一阿含經』(二四)「高幢品」(大正二‧六二五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17-010】『大智度論』卷一叁(大正二五‧一五九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17-011】『受十善戒經』(大正二四‧一0二叁下)。

  注【17-012】『成實論』卷八(大正叁二‧叁0叁下)。以上,參考拙作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』第四章(二一六──二二二)。

  注【17-013】『大寶積經』(一九)『郁伽長者會』(大正一一‧四七五下)。『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』(大正一二‧二六下)。

  注【17-014】『增一阿含經』(二四)「高幢品」說:「諸有惡行,已作、當(來)作。或能以貪欲故所造,……或能今身後身無數身,……我今自忏悔,不自 [P198] 覆藏」(大正二‧六二五中)。『大寶積經』(二叁)『摩诃迦葉會』說:「我當忏悔過去、未來一切諸罪,現在不作」(大正一一‧五0六中)。這二部經,說到忏悔未來的罪業,似乎有點過分了!未來還沒有造作,怎麼能忏悔呢?

  注【17-015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四0(大正一0‧八四五上、八四七上)。

  注【17-016】『十住毗婆沙論』卷五(大正二六‧四五中──下)。『佛說舍利弗悔過經』(大正二四 ‧一0九0上──中)。『菩薩藏經』(大正二四‧一0八七中)。『大乘叁聚忏悔經』小異 (大正二四‧一0九一下──一0九二上)。

  注【17-017】『大智度論』卷七(大正二五‧一0八下)。

  注【17-018】『中阿含經』(一七0)『鹦鹉經』(大正一‧七0四下──七0六上);『中部』(一叁五)『小業分別經』(南傳一一下‧二七五──二八一)。『中阿含經』(一七一)『分別大業經』(大正一‧七0六中──七0八下);『中部』(一叁六)『大業分別經』(南傳一一下‧二八二──二九五)。

  注【17-019】『雜阿含經』卷四六(大正二‧叁叁七上──中)。『相應部』(叁)「拘薩羅相應」 (南傳一二‧一五叁──一五五)。

  注【17-020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一九(大正二‧一叁五上──一叁九上)。『相應部』(一九)「勒叉那相應」(南傳一叁‧叁七七──叁八七)。『赤銅鍱部』「經分別」(南傳一‧一七五── 一八0)。 [P199]

  注【17-021】『高僧傳』卷一(大正五0‧叁二叁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17-022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一四(大正二七‧五九叁中)。

  注【17-023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七(大正叁0‧叁一二中)。

  注【17-024】『雜阿含經』卷四四(大正二‧叁二一上──中)。『別譯雜阿含經』卷五(大正二‧四0八中──下)。『中阿含經』(九叁)『水淨梵志經』(大正一‧五七五下──五七六上)。『中部』(七)『布喻經』(南傳九‧五九──六一)。

  注【17-025】『大唐西域記』卷四(大正五一‧八九一中)。

  注【17-026】『方廣大莊嚴經』卷七(大正叁‧五八一上)。

  注【17-027】『別譯雜阿含經』卷五(大正二‧四0八下)。

  注【17-028】『菩薩藏經』(大正二四‧一0八七中、下)。

  注【17-029】『佛說文殊悔過經』(大正一四‧四四二上)。

  注【17-030】『叁曼陀跋陀羅菩薩經』(大正一四‧六六六下)。

  注【17-031】1.『大方等大集經』卷叁五『日藏分』(大正一叁‧二四叁上)。2.『大方等大集經』卷四叁『日藏分』(大正一叁‧二八六上)。3.『大方等大集經』卷四八『月藏分』(大正一叁‧叁一五下)。

  注【17-032】『高僧傳』卷一(大正五0‧叁二六下)。

  注【17-033】『續高僧傳』卷二(大正五0‧四叁叁下──四叁四上)。 [P200]

  注【17-034】『佛名經』卷一(大正一四‧一八八中)。又卷一(大正一四‧一八九上)。

  注【17-035】『佛名經』卷一(大正一四‧一九一中)。

  注【17-036】『摩诃止觀』卷七下(大正四六‧九八上──下)。

  注【17-037】『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』(大正八‧七五0下)。

  

  

  

  第叁節 稱名念佛除業障

  「念佛叁品」,是晝夜六時,在十方佛前進修的。對佛的稱名、憶念、禮拜,就是念佛buddha$nusmr!ti。信佛念佛,以佛爲理想,淨除一切業障,隨喜,勸請,回向于佛道,是廣義的念佛法門,容易往生淨土,不退菩提心而決定成佛。在流傳中,念佛是通俗化(及深化)的,除業障karma$varan!a是重要的一項,這裏略爲敘述。

  

  「念佛叁品」,泛說十方現在一切佛。在一般信衆心目中,雖確信十方有佛,偶而說到某方某某佛,對十方佛現在來說,不免抽象而缺乏親切感。所以大乘 [P201] 經中,舉出十方十佛的名字,作爲稱名、憶念、禮拜的對象,可以除業障而得不退等功德,如『十住毗婆沙論』卷五(大正二六‧四一中)說:

  

   「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[不退轉]者,如偈說:東方善德佛,…… 上方廣衆德(佛),如是諸世尊,今現在十方。若人疾欲至,不退轉地者,應以恭敬心,執持稱名號」。

  

  這是現在十方一切佛中,每一方舉出一佛的名號。善德等十方十佛,雖然後來不太受佛教界的注意,但在「大乘佛法」開展中,這可能是最早出現的十方十佛,受到重信行的大乘所尊重。如龍樹Na^ga^rjuna『十住毗婆沙論』,論到稱名憶念,首先說到了善德等十方佛。東晉佛陀跋陀羅Buddhabhadra所譯的『觀佛叁昧海經』,說到東方善德佛等的本行──一師九弟子,以「往詣佛塔,禮拜佛像,……說偈贊歎」因緣,現在十方成佛;又說觀十方佛──東方善德佛等。劉宋昙摩蜜多Dharmamitra所譯『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』,也說到「東方善德佛,……南方有佛名栴檀德」。梁僧伽婆羅Sam!ghavarman所譯的『菩薩藏經』 [P202] (『叁品經』的異譯),也列有善德等十方十佛的名字(譯名略異)(1)。這可見善德等十方十佛,在初期的信行大乘中的重要了。這是出于『寶月童子所問經』的,如趙宋施護Da^napa^la所譯『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』說:「若有衆生,經剎那間,至須臾之間,聞我十佛名號,聞已恭敬受持、書寫、讀誦、廣爲人說,所有五逆等一切罪業悉皆消除;亦不墮地獄、旁生、焰魔羅界[鬼趣];于無上正等正覺,速得不退」;「聞此十佛名號,恭敬受持、書寫、讀、誦,信樂修行,所有無量無邊福德悉得具足,叁業之罪亦不能生」(2)。聞十方佛而「執持稱名號」,受持、讀、誦、爲人說,五逆在內的一切罪業都可以消滅,一切福報都可以具足,速得不退。這樣的「念佛滅罪」,與佛前的忏悔罪業,多少不同。依經說,這是十方佛于過去爲菩薩時「發願」如此。

  

  聞佛名號而滅罪的經典不少,如元魏吉迦夜Kin%kara所譯『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』,廣說六方諸佛的名號與功德,例如(3)說:

  

   1.「其有得聞寶海如來名號者,執持、諷誦,歡喜信樂,其人當得七覺意 [P203] 寶,皆當得立不退轉地,疾成無上正真之道,卻六十劫生死之罪」。 2.「其有得聞寶成如來名號者,執持、諷誦,以清淨心歡喜信樂,卻五百劫生死之罪」。 3.「其有得聞寶光明如來名者,(執)持、諷誦、讀,歡喜信樂,五體投地而爲作禮,卻二十萬劫生死之罪」。

  

  這一類文句,經中著實不少,都是聞佛名號,以信心清淨,去執持、讀、誦的功德。原則的說,都「住不退轉,必得無上正真之道」的。所說「卻XX劫生死之罪」,意思是說:在修行成佛的過程中,可以少經多少劫生死。這如釋尊在過去生中,七日七夜,以一偈贊底沙佛Tis!ya,超越了九劫。所以「生死之罪」,不一定是惡業,而是泛稱能感生死果報的有漏業。這部經特別稱贊阿!B粊佛Aks!obhya ,魔波旬Pa^pi^yas說:「甯使捉持余千佛名,亦勸他人令使學之,不使捉持阿!B粊佛名。其有捉持阿!B粊如來名號者,我終不能毀壞其人無上道心」(4) 。其實,一切佛功德是一致的。姚秦鸠摩羅什Kuma^raji^va所譯『千佛因緣經 [P204] 』,與『稱揚諸佛功德經』,有同樣的意趣,如說:「時千聖王聞千佛名,歡喜敬禮,以是因緣,超越九億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」;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是佛名,恒得值佛…

《華雨集第二冊 中編「大乘佛法」第四章 忏悔業障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