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章 往生極樂淨土
第一節 彌陀淨土與叁輩往生
菩薩在發心修行的過程中,不退菩提心bodhi-citta是最重要的。于菩提心得不退轉avivartika,才能不斷進修,成就佛道。如退失了菩提心,那就是退轉──退入二乘,或退在五趣生死,那就不能成佛了。可是菩薩道廣大難行,容易退失,非怯劣衆生所能成辦,所以經說「往生淨土」的易行道。中國佛教界,說到「淨土」,似乎就是西方極樂世界;說到「往生」,就是往生西方:這表示了中國佛教界,對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信仰的普遍、深遠。如依「大乘佛法」來說:十方的清淨國土,是無量無數的。「往生」是死此往彼的一般用語,如往生天上,往生地獄。以「往生淨土」來說,「十方淨土,隨願往生」,所以也並不等 [P217] 于往生西方極樂國土。然往生西方極樂,在大乘經中,有他獨到的意義,這才會形成中國淨土宗那樣的盛況。
十方的淨土雖多,然專說淨土的經典,並不太多。主要是東方不動──阿!B粊Aks!obhya佛 Aks!obhya佛的妙喜Abhirati淨土,西方阿彌陀Amita^bha佛的極樂Sukha^mati^,Sukha^vati^淨土。大乘經中,說到這東西二佛與二淨土的非常多,可說二淨土是旗鼓相當。但說東方阿!B粊佛土的,僅有『阿!B粊佛國經』一部(二種譯本),而說西方阿彌陀佛淨土的,有叁部經,更多的譯本。差別的理由何在?阿!B粊佛淨土是重智證的甚深行,阿彌陀佛淨土是重信的易行道;在通俗普及的情況下,念阿彌陀佛,往生極樂淨土的法門,當然要比阿!B粊佛淨土法門盛行得多了。其實,在中國佛教界,阿!B粊淨土法門,可說已經忘失了。
專明阿彌陀佛淨土的經典,漢譯的有叁部。一、大本『阿彌陀經』,共存五種譯本,經考定爲:1.『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』,二卷,(傳爲吳支謙譯),後漢支婁迦谶Lokaraks!a譯。2.『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』,四卷, [P218] (傳爲支婁迦谶譯,或作曹魏白延譯),吳支謙譯。這二部,是二十四願的古本。3.『無量壽經』,二卷,(傳爲曹魏康僧铠譯),晉竺法護Dharmaraks!a譯。4.編入『大寶積經』的『無量壽如來會』,二卷,唐菩提流志Bodhiruci譯。這二部,是四十八願本。『無量壽經』保存了「五大善」(五戒)及乞丐與國王的譬喻,可說是從二十四願到四十八願間的經本。5.『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』,叁卷,趙宋法賢譯,是叁十六願本(1)。二、小本『阿彌陀經』,有兩種譯本: 1.『佛說阿彌陀經』,一卷,姚秦鸠摩羅什Kuma^raji^va譯。2.『稱贊淨土佛攝受經』,一卷,唐玄奘譯。小本雖不說阿彌陀佛的本願,也沒有說到叁輩(九品)往生,然敘述極樂國土的依正莊嚴,而勸人念佛往生,簡要而容易持誦,所以最爲流通。叁、『佛說觀無量壽經』,一卷,宋!7痳良耶舍Ka^layas/as譯。立十六觀,九品往生,是屬于觀相念佛的。
在十方佛淨土中,阿彌陀佛與極樂淨土的特勝是:在彌陀淨土法門集出時,表示了一項信念:一切佛中的阿彌陀佛,一切佛土中的極樂國土,是最殊勝的。 [P219] 阿彌陀佛初發心時,是世自在王Lokes/varara^ja門下的出家弟子──法藏Dharma^kara 。法藏菩薩願求佛道,希望成佛時的國土,在一切佛國土中是最理想的。世自在王如來爲他顯示了二百一十億佛國土(唐譯作「二十一億」;宋譯作「八十四百千俱胝」)。在這麼多的佛國土中,選取最理想的,綜合爲一,從菩薩大行中,成就圓滿莊嚴的淨土。換言之,這不是某一淨土所可及的,這是集一切淨土莊嚴的大成,所以「令我爲世雄,國土最第一」了。依菩薩大行而莊嚴佛土,成佛也就勝過一切佛,如初發大心時說:「于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中最尊」 (2)。如來智慧光的殊勝,表示身光明第一,如說:「阿彌陀佛光明最尊,第一無比,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」;「阿彌陀佛光明姝好,勝于日月之明,百千億萬倍。諸佛光明中之極明也!光明中之極好也!光明中之極雄傑也!光明中之快善也!諸佛中之王也」(3)!經中廣說諸佛的光明差別;極力贊揚阿彌陀佛爲「諸佛中之王」,表示了阿彌陀佛第一的意境。依「佛法」說:諸佛的法身是平等的,而年壽、身光、國土等,是有差別的。依「大乘佛法」說:佛與佛是平等的 [P220] ,但適應衆生的示現方便,是可能不同的。這樣,阿彌陀佛與極樂淨土的最勝第一,雖不是究竟了義說,而適應世間(印度)──多神中最高神的世俗心境,在「爲人生善」意趣中,引發衆生的信向佛道,易行方便,是有其特殊作用的!這可以說到佛的名號:阿彌陀Amita^bha,是「無量」的意思。無數無量,「佛法」是形容涅槃nirva^n!a的。與阿彌陀音聲相近的阿彌利哆amr!!ta,譯義爲甘露,也是表示涅槃的。涅槃──現實生死的「彼岸」,「佛法」是究竟寂滅;「大乘佛法」是畢竟寂滅中,起不思議的妙用。據大本的古譯本,阿彌陀(在一切無量中,)特重于光明的無量,所以也名阿彌陀婆Amita^bha,也就是無量光佛。如『往生咒』作:「南無阿彌多婆耶,哆他伽多夜」(南無無量光如來)。『楞嚴咒』作:「南無阿彌多婆耶,跢他伽多耶,阿啰诃帝,叁藐叁菩陀耶」(南無無量光如來、應、正遍知)。『普賢行願品』也說:「速見如來無量光」(4)。光明a^bha^與清淨s/ubha的音相近,所以古譯經名爲『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』。這都可以看出,無量光是阿彌陀──無量佛的主要意義。這使我們想起了東西二 [P221] 大淨土:東方阿!B粊佛土,如旭日東升,象征了菩薩的初發大心,廣修六度萬行,長劫在生死世間度衆生,而歸于成佛、入涅槃;是重智的。西方阿彌陀佛土,如落日潛晖,不是消失了,而是佛光輝耀于那邊──彼土(彼岸,也就是涅槃異名);重于佛德的攝受,重于信行。這所以極樂世界在西方;佛告阿難A^nanda :「西向拜,當日所沒處,爲阿彌陀佛作禮」(5);十六觀中,初觀落日,「見日欲沒,狀如懸鼓」(6)。阿彌陀佛起初是重于無量光的,應有適應崇拜光明善神的世俗意義,但晉竺法護譯本以下,都作無量壽Amita^^yus佛了。生命的永恒,是世間衆生所仰望的,所以有「長生成仙」,「永生天國」的宗教。無量光明──慧光普照與慈光的攝受,對一般信衆來說,不如無量壽,所以後代都改爲「無量壽」了。小本『佛說阿彌陀經』(大正一二‧叁四七上)說:
「彼佛何故號阿彌陀?舍利弗!彼佛光明無量,照十方國,無所障礙,是故號爲阿彌陀。又、舍利弗!彼佛壽命,及其人民,無量無邊阿僧祇劫,故名阿彌陀」。 [P222]
鸠摩羅什的譯本,以阿彌陀──無量佛爲本,綜合了無量光明與無量壽命,還是無量光在先。玄奘譯本及現存梵本,以無量壽在先而無量光在後,這是適應世俗所起的轉化。
阿彌陀佛因地,發二十四大願(或叁十六願,或四十八願),建立清淨莊嚴的佛土。生在這佛國中的,有種種功德,特別是:十方世界衆生,發願往生阿彌陀佛國的,一定能往生極樂,當然是有條件的,也是有高低的。經有叁輩往生說,各本略有出入,如下(7):
圖片
A │ B │ C │ D
│ │ │
[上]去家作沙門.│[上]舍家作沙門‧│ 發菩提心‧ │ 聞此經典受
作菩薩道‧ │ 發菩提心‧ │ 專念無量壽 │ 持讀誦書寫
奉行六度‧ │ 修諸功德‧ │ 佛‧恒殖衆 │ 供養‧晝夜
慈心精進‧ │ 一向專念無 │ 多善根‧發 │ 相續求生彼
不瞋不貪‧ │ 量壽佛 │ 心回向願生 │ 剎
[P223]
常念至心不 │ │ 彼國 │
斷絕 │ │ │
[中]在家布施‧ │[中]發無上菩提 │ 發菩提心‧ │ 發菩提心‧
深信佛語‧ │ 心‧一向專 │ 不能專念‧ │ 持戒不犯‧
飯沙門‧起 │ 念‧多少修 │ 不種衆多善 │ 饒益有情‧
寺塔供養‧ │ 善‧飯沙門 │ 根‧隨己修 │ 所作善根回
慈心精進‧ │ ‧起塔像供 │ 行諸善功德 │ 向‧憶念無
齋戒清淨‧ │ 養‧奉持齋 │ ‧回向願欲 │ 量壽佛及彼
不瞋斷愛‧ │ 戒‧ │ 往生 │ 國土
一日一夜不 │ │ …
《華雨集第二冊 中編「大乘佛法」第五章 往生極樂淨土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