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華雨集第二冊 中編「大乘佛法」第叁章 大乘「念佛」法門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該的,但從自我而起顛倒,每對他人的善行善事,福德慧德,會引起嫉妒,障礙或破壞,這是修菩薩行的大障。如能修隨喜行,時時隨喜一切功德,那一定能慈心普利,趣入菩提的大道。隨喜是「禮佛叁品」之一,是在佛前修的,佛菩薩的功德,當然是隨喜的主要內容,但如來化導衆生,不棄人、天、 [P157] 聲聞、緣覺功德,所以一切功德,都是發菩提心者所隨喜的。

  

  六、「請轉*輪」,七、「請佛住世」:在「叁品法門」中,這二者是合爲「勸請品」的。這二者,出于各部派的共同傳說。一、釋尊成佛以後,感到了佛法甚深,衆生不容易教化,曾有「我甯不說法,疾入于涅槃」的意境。梵天brahma^ 知道了,特來請佛說法,這才受請而大轉*輪(13)。佛法是不共世間的!世間的神教、哲學等學行,不是一無足取,而是對于徹悟人生的真義,實現人生的究竟歸宿,是無能爲力的,惟有佛法才能達成這一目的。梵天是印度的最高神,自稱是宇宙、人類、萬物的創造者。梵天來懇請說法,表示了神教的無能爲力,有待佛法的救濟。佛轉*輪,是世間出現了新的希望,如昏暗中的明燈一樣,那是多難得呀!二、佛曾叁次對阿難說:「佛四神足已多修習行,專念不忘,在意所欲,如來可止一劫有余,爲世除冥,多所饒益,天人獲安」。阿難聽了,當時沒有說什麼,釋尊這才答應了魔ma^ra的請求,叁月後入涅槃(14)。這表示了:雖然說佛涅槃後,「自依止,法依止」,如法修行,與佛在世一樣。實 [P158] 際上,佛涅槃後,雖然佛法在開展,教區在擴大,而佛法的真意義──究竟解脫的,卻大大的低落了。這所以有「正法」與「像法」(後來又有「末法」)的分別,不免想到了佛法從世間滅失的悲哀(15)。這二項傳說,在部派佛教中,沒有引起什麼問題。「初期大乘」興起,「勸請」成爲「禮佛叁品」之一。晝夜六時,對十方佛初成佛道的,「請轉*輪」;佛要入涅槃的,「請佛住世」。這是願望佛法的出現世間,佛法永遠存在于世間,爲苦難衆生作依怙:這是真誠的護法心。西元前後,印度的政局,非常混亂;佛法在傳布中,不免要受到破壞、障礙。聖弟子面對當前的佛教,從內心激發護法的熱心;而將「請轉*輪」、「請佛住世」,作爲禮佛要行,時時憶念,以激發佛弟子爲法的熱忱!

  

  一0、「普皆回向」:回向parin!a^ma是回轉趣向;回向功德,是將所有功德,轉向于某一目的。『普賢行願品』的回向,是:「所有禮贊、供養福,請佛住世、轉*輪,隨喜、忏悔諸善根,回向衆生及佛道」(16)。依偈說,回向是將上來所說的「禮敬功德」、「贊歎功德」、「供養功德」、「忏悔功德」、「 [P159] 隨喜功德」、「勸請功德」:一切回向于衆生,與衆生同成佛道。依偈文,可見重佛、重信的易行道(「叁品經」也如此),本沒有「恒順衆生」、與「常隨佛學」的。回向衆生及佛道,如『舍利弗悔過經』說:「學道以來所得(一切)福德,皆集聚合會,以持好心施與[回向]天下十方人民、父母、蜎飛蠕動之類,皆令得其福;有余少所,令某得之,令某等作佛道」(17)。異譯『菩薩藏經』說得更明白:「一切和合回施與一切衆生,……一切和合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以此善根,願令一切衆生亦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(18)。菩薩修易行道所得的功德,回向衆生,就是將自己的功德,轉而布施給衆生,使衆生離苦得樂,發心修行成佛。菩薩的功德,真能施與衆生,使衆生受福樂嗎?這裏面含有重大問題,也就是「自力」與「他力」。一般神教都是重「他力」的,佛法說善惡因果,修因證果,一向是「自力」的;「大乘佛法」的「回向功德」,不違反佛法的特質嗎?『大智度論』卷六一(大正二五‧四八七下──四八八上)說:

  

   「共一切衆生者,是福德不可得與一切衆生,而果報可與。菩薩既得福德 [P160] 果報,衣服、飲食等世間樂具,以利益衆生。菩薩以福德清淨,(所有)身口,人所信受;爲衆生說法,令得十善,……末後成佛。……是果報可與一切衆生,以果中說因,故言福德與衆生共。若福德可以與人者,諸佛從初發心所集福德,盡可與人」!

  

  經上說福德回向施與衆生,這是果中說因,是不了義說。菩薩的福德,是不能轉施與別人的。但菩薩發願化度衆生,所以依此福德善根,未來福慧具足,就能以財物、佛法施與衆生;使衆生得財物,能依法修行,成就佛道。如自己的福德而可以回施衆生,那是違反「自力」原則的。佛菩薩的功德無量,如可以回施衆生,那世間應該沒有苦惱衆生,都是佛菩薩那樣,也不用佛菩薩來化度了!『十住毗婆沙論』這樣說:「我所有福德,一切皆和合,爲諸衆生故,正回向佛道」(19)。菩薩發菩提心,求成佛道,主要是爲了救度一切衆生。所以「回向衆生及佛道」,是說「爲諸衆生故」,以一切功德,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並非以福德善根施與衆生。『普賢菩薩行願贊』但說「悉皆回向于菩提」,沒有說 [P161] 回向衆生,也許是爲了避免讀者的誤解吧!

  

  「大乘佛法」的易行道,主要是忏悔、隨喜、勸請──叁品。這是在十方佛前進行的,所以從「禮佛」而分出:禮敬、贊歎、供養──叁事。修行終了,這一切功德,爲一切衆生而回向于佛道。所以易行道的主體,到此爲止。『華嚴經』「十回向品」,二處說到:一、忏悔,禮敬,勸請,隨喜──「悉以回向」;二、忏悔,隨喜,禮敬,勸請──回向(20)。「離世間品」說:「四行是菩薩道:忏除罪障,隨喜福德,恭敬尊重,勸請如來」(21)。易行道的本義,就是這些。大乘行者,對佛禮敬、供養,堅定了清淨的大乘信心;忏悔,使內心沒有疑悔,不礙修行;隨喜佛菩薩等的功德,養成樂人爲善的無私心,勸請能激發護持佛法的熱忱;並以一切功德,爲衆生而回向佛道(不爲一切衆生,就會趣入涅槃)。易行道是以佛爲中心的進修,能成就這樣的菩薩心行,也就能不退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了!

  

  八、「常隨佛學」,九、「恒順衆生」:爲了符合『華嚴經』的體裁,滿足 [P162] 「十」數,『普賢行願品』長行,才加入此二願。約意義說,這二者是菩薩道所應有的。在修學過程中,生生世世見佛聞法,是向上不退的最佳保證!到底應該怎樣修學?也只有學習諸佛那樣的(因中)修學,才能圓成佛道。「恒順衆生」,是于衆生「隨順而轉」:尊重衆生,救助衆生,利益衆生。『思益梵天所問經』說:「菩薩有四法善知方便」,在隨喜、忏悔、勸請外,「順衆生意」,也確是方便之一(22)。

  

  上來的解說,是依易行道的十支,作一般的解說,並非專依『普賢行願品』說的。

  

  

  注【15-001】『大寶積經』(二六)『善臂菩薩會』(大正一一‧五叁0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15-002】『南海寄歸內法傳』卷四(大正五四‧二二七上──下)。

  注【15-003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四0(大正一0‧八四七上)。

  注【15-004】『無量壽經優波提舍』(大正二六‧二叁一中)。

  注【15-005】『四分律』卷五二(大正二二‧九五七上)。『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』卷一二(大正二四‧五叁中)。 [P163]

  注【15-006】『維摩诘所說經』卷下(大正一四‧五五六上、下)。

  注【15-007】『佛說文殊悔過經』(大正一四‧四四五中)。

  注【15-008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四0(大正一0‧八四七上)。

  注【15-009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叁0(大正二五‧二七六下──二七七上)。

  注【15-010】『雜阿含經』卷叁七(大正二‧二七五下)。『增支部』「十集」(南傳二二下‧二七0 ──二七一)。

  注【15-011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四0(大正一0‧八四七上)。

  注【15-012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六一(大正二五‧四八七下)。

  注【15-013】『相應部』(六)「梵天相應」(南傳一二‧二叁四──二叁七)。經律都有記載。

  注【15-014】『長阿含經』(二)『遊行經』(大正一‧一五中──下)。『長部』(一六)『大般涅槃經』(南傳七‧七一──七五)。

  注【15-015】如來可住一劫余,因阿難不知請求住世,八十歲就入涅槃的傳說,意味著佛壽可能很長的。

  注【15-016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四0(大正一0‧八四七上)。『文殊師利發願經』(大正一0 ‧八七九上)。『普賢菩薩行願贊』(大正一0‧八八0中)。

  注【15-017】『佛說舍利弗悔過經』(大正二四‧一0九一上)。

  注【15-018】『菩薩藏經』(大正二四‧一0八九上)。 [P164]

  注【15-019】『十住毗婆沙論』卷五(大正二六‧四六中)。

  注【15-020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二五(大正一0‧一叁叁上)。又卷叁一(大正一0‧一六五中)。

  注【15-021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五七(大正一0‧叁00中)。

  注【15-022】『思益梵天所問經』卷一(大正一五‧叁五下)。 [P165]

  

《華雨集第二冊 中編「大乘佛法」第叁章 大乘「念佛」法門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