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「大乘佛法」第三章 大乘「念佛」法门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二‧一八八下)。

  注【14-011】『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』(大正一二‧一八八下)。 [P149]

  注【14-012】静谷正雄『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』,推论在三品行以前,有忏悔、随喜──二品行的可能(一三七──一三八)。

  注【14-013】以上参阅拙作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』第九章(五七0──五七六)。

  注【14-014】『贤劫经』卷一(大正一四‧二中)。

  注【14-015】『思益梵天所问经』卷一(大正一五‧三五下)。

  注【14-016】『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』(大正一四‧六六八下)。

  注【14-017】『佛说文殊悔过经』(大正一四‧四四二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14-018】『佛说文殊悔过经』(大正一四‧四四一下)。

  注【14-019】以上参阅拙作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』第一三章(一一三四──一一三五)。

  注【14-020】『出三藏记集』卷九(大正五五‧六七下)。

  注【14-021】『宝行王正论』(大正三二‧五0四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14-022】『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』(大正一四‧六六八上)。

  注【14-023】『文殊师利发愿经』(大正一0‧八七九下)。

  注【14-024】以上参阅拙作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』第一三章(一一三六──一一三八)。

  注【14-025】『菩提道次第广论』卷二(汉藏教理院刊本‧二三──二四)。 [P150]

  注【14-026】『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』(大正一四‧六九九中──七00上)。

  注【14-027】『金光明最胜王经』卷三(大正一六‧四一四下──四一六上)。『合部金光明经』卷二(大正一六‧三六九中──三七0下)。

  注【14-028】『佛说法集名数经』(大正一七‧六六0中)。

  注【14-029】a.『佛说舍利弗悔过经』;『金光明最胜王经』。b.『思益梵天所问经』。c.『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』。d.『佛说法集名数经』。e.『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』。f.『佛说文殊悔过经』。g.『文殊师利发愿经』。h.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。i.『菩提道次第广论』。

  

  

  第二节 易行道支略说

  「念佛」为主的易行道,是以信s/raddha^为方便的,作用是多方面的,名称也就不一。如『思益梵天所问经』,名善知「方便」。『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』,以「礼佛」为名,也就是礼佛与佛前的修行。『金光明最胜王经』集为「灭业障品」,这正如智者大师的集为「五悔法」了。『佛说法集名数经』,称 [P151] 为最上「供养」。『华严经』「普贤行愿品」,名为十大愿;『文殊师利发愿经』,也是名为「发愿」的。『大宝积经』的『善臂菩萨会』:菩萨于三时中,扫塔(礼佛),劝请,忏悔,念善根[随喜],愿得无上菩提[回向],都是「戒波罗蜜」所摄(1)。易行道的内容,或多或少,到『普贤行愿品』的十大愿,虽多少超越了这一原则,但不失为集易行道的大成。以下,一一的略加解说:

  

  一、「礼敬诸佛」,二、「称赞如来」:佛在世时,弟子们见了佛,一定是虔诚敬礼。印度古代,见了国王,每赞颂以表示敬意(如我国古时的相见赋诗,不过赋诗是相对的)。在『杂阿含经』(「祇夜」)中,鹏耆舍Van%gi^sa就已作偈赞佛了。大乘佛教盛行赞叹如来,如『佛一百八名赞』,『一百五十赞佛颂』等。西元七世纪,印度佛教的赞佛情形,如『南海寄归内法传』所说(2)。对于佛,因崇敬信念而有所表示,那是当然的。在大乘法中,礼佛是礼十方佛,通于身语意三业,如『普贤行愿品』说:「我以清净身语意,一切遍礼尽无余」 (3)。这就是『十住毗婆沙论』的「称名、忆念、礼拜」。称名是语业的礼敬 [P152] ,如说「南无佛」,「南无释迦牟尼佛」,「南无阿弥陀佛」。忆念是意业的礼敬。礼拜是身业的礼敬,如合掌,稽首佛足,五体投地。传说释尊在因地,见燃灯佛Di^pam!kara 时,五体投地,可说是最敬的身礼。三业的礼敬,以内心的忆念为主,依内心敬念而表现于身业、语业。如内心没有诚信忆念,那称名如鹦鹉学语,礼拜要被禅者讥笑为如碓上下了。所以三业礼敬,主要是虔诚的「念佛」。称佛名号,其实就是赞叹,如『佛一百八名赞』;世亲Vasubandhu所造的『无量寿佛优波提舍』(一般称为『往生净土论』),立「五念门」说:「云何赞叹?口业赞叹,称彼如来名」(4)。这样,礼佛就是念佛;本来「称名、忆念、礼拜」就可以了,为了适应佛教界的赞佛偈,『普贤行愿品』别立「称赞如来」一门。礼佛、念佛,「大乘佛法」中法门众多,当别为叙说。

  

  三、「广修供养」:这是对于佛的供养。佛在世时,衣、食、住、药等,一切是信众恭敬供养的。佛涅槃以后,佛舍利(遗体)建塔,渐渐庄严起来。对于佛塔,也就以:「华、香、璎珞、伎乐、幢、幡、灯油」;「花鬘、灯明、幢、 [P153] 幡、伞、盖供养」(5)。一般重视的,是财物的供养,出家众又怎样供养呢?佛在世时,如阿难A^nanda为佛侍者,为佛服务,就是供养。最上的供养,是弟子依佛所说的,精进修行,得到究竟解脱的阿罗汉,能满足佛为弟子说法的最大愿望,就是对佛最上的供养。重法的大乘经,也说到法供养,如『维摩诘所说经』说: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、读、诵、供养是经者,即为供养去来今佛」;「若闻如是等经,信解、受持、读、诵,以方便力,为诸众生分别、解说、显示、分明,守护法故,是名法之供养」;「又于诸法如说修行,随顺十二因缘,离诸邪见,得无生忍,……是名最上法之供养」(6)。从信解受持,到得无生忍,如法供养,是通于浅深的。重信的易行道,『文殊悔过经』才提到财物的供养诸佛:「十方世界无所系属」的无主物,「持以贡上诸世光耀佛天中天」 (7)。『普贤行愿品』说:「以诸最胜妙华鬘,伎乐、涂香及伞、盖,如是最胜庄严具,我以供养诸如来。最胜衣服、最胜香,末香、烧香与灯、烛。……我以广大胜解心,……普遍供养诸如来」(8)。这些都是财供养。一切是「最胜」 [P154] 的,「一一皆如妙高(须弥山)聚」的。这样的广大供养,是由于广大的胜解心。胜解adhimoks!a是假想观,依定所起的假想观(或以假想观而得定),观成广大供品来供佛,这不是一般人所能的。『普贤行愿品』所说,本是「大愿」,发愿能这样供佛,如修行深了,能以胜解所成作广大供养,那已不是易行道了。『大智度论』说:「供养者,若见若闻诸佛功德,心敬尊重,迎逆侍送,旋繞礼拜,曲躬合手(掌)而住。避坐安处,劝进饮食,华、香、珍宝等,种种称赞持戒、禅定、智慧诸功德。有所说法,信受教诲。如是善身口意业,是为供养」 (9)。依此可见,供养实只是礼敬的一部分,所以初期的「三品经」,是没有说供养的。

  

  四、「忏悔业障」:忏悔能达成佛弟子三业的清净,在出家僧团中,是时常举行的。人非大圣,不可能没有过失,有过失就要知过能改,如有罪过而隐藏在内心,会影响内心,障碍圣道的进修,不得解脱。「大乘佛法」的忏悔,是在十方一切佛前,忏悔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。『普贤行愿品』所说,还只是忏悔业障 [P155] ,但有的却扩大为忏悔三障──烦恼障,业障,报障等。在「大乘佛法」中,忏悔有了不寻常的意义,而忏悔的方法更多,这留在下面作专章来叙说。

  

  五、「随喜功德」:随喜anumodana,是对于他人的所作所为,内心随顺欢喜,认可为行得好,合于自己的意思,所以「随喜」是通于善恶的。简略的说,佛法是浅深不等的离恶行善,这是要自己身体力行的,但不只是自己行就够了。任何一种离恶行善的善行,可分四类:一、「自行」,自己去做;二、「劝他行」,还要劝别人去做;三、「随喜行」,知道别人做了,起认可欢喜心;四、「赞叹行」,赞叹这一善行,赞扬行此善行的人,以激励大众。大家都向于离恶行善,才是佛教的理想。善行如此,恶行也有「自行」、「劝他行」、「随喜行」、「赞叹行」;如恶行而具足四行,那可是恶性深重了(10)。这里,约随喜功德说。一切善行,不外乎一般人的人、天福德;声闻与缘觉乘──有学、无学功德;菩萨发大心,广修福慧,自利利他的功德;如来圆满大菩提,现成佛、说法、入涅槃等最胜功德。对于这一切功德,都「心生欢喜」,如『普贤行愿品』 [P156] 说:「十方一切诸众生,二乘有学及无学,一切如来与菩萨,所有功德皆随喜」 (11)。『般若经』「随喜品」也是这样,不过与般若相应,无相无着(是难行道)而已。『法华经』「随喜功德品」,听闻随喜而转化他人。「随喜功德」,是一切大乘法门所重视的。『大智度论』说:「随喜福德者,不劳身口业作诸功德,但以心方便,见他修福,随而欢喜」。这不是说,不需要身语的实际善行,是说见他修福而心生随喜,是有很大功德的。依『智度论』说:随喜功德之所以有大福德,一、确信福德因果,「得正见故,随而欢喜」。二、「我应与一切众生乐,而众生能自行福德」,作福的一定能得安乐,那就与自己行善一样。三、「众生行善,与我相似,是我同伴,是故随喜」(12)。众生是自我中心的,虽明知行善是应…

《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「大乘佛法」第三章 大乘「念佛」法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