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该的,但从自我而起颠倒,每对他人的善行善事,福德慧德,会引起嫉妒,障碍或破坏,这是修菩萨行的大障。如能修随喜行,时时随喜一切功德,那一定能慈心普利,趣入菩提的大道。随喜是「礼佛三品」之一,是在佛前修的,佛菩萨的功德,当然是随喜的主要内容,但如来化导众生,不弃人、天、 [P157] 声闻、缘觉功德,所以一切功德,都是发菩提心者所随喜的。
六、「请转*轮」,七、「请佛住世」:在「三品法门」中,这二者是合为「劝请品」的。这二者,出于各部派的共同传说。一、释尊成佛以后,感到了佛法甚深,众生不容易教化,曾有「我宁不说法,疾入于涅槃」的意境。梵天brahma^ 知道了,特来请佛说法,这才受请而大转*轮(13)。佛法是不共世间的!世间的神教、哲学等学行,不是一无足取,而是对于彻悟人生的真义,实现人生的究竟归宿,是无能为力的,惟有佛法才能达成这一目的。梵天是印度的最高神,自称是宇宙、人类、万物的创造者。梵天来恳请说法,表示了神教的无能为力,有待佛法的救济。佛转*轮,是世间出现了新的希望,如昏暗中的明灯一样,那是多难得呀!二、佛曾三次对阿难说:「佛四神足已多修习行,专念不忘,在意所欲,如来可止一劫有余,为世除冥,多所饶益,天人获安」。阿难听了,当时没有说什么,释尊这才答应了魔ma^ra的请求,三月后入涅槃(14)。这表示了:虽然说佛涅槃后,「自依止,法依止」,如法修行,与佛在世一样。实 [P158] 际上,佛涅槃后,虽然佛法在开展,教区在扩大,而佛法的真意义──究竟解脱的,却大大的低落了。这所以有「正法」与「像法」(后来又有「末法」)的分别,不免想到了佛法从世间灭失的悲哀(15)。这二项传说,在部派佛教中,没有引起什么问题。「初期大乘」兴起,「劝请」成为「礼佛三品」之一。昼夜六时,对十方佛初成佛道的,「请转*轮」;佛要入涅槃的,「请佛住世」。这是愿望佛法的出现世间,佛法永远存在于世间,为苦难众生作依怙:这是真诚的护法心。西元前后,印度的政局,非常混乱;佛法在传布中,不免要受到破坏、障碍。圣弟子面对当前的佛教,从内心激发护法的热心;而将「请转*轮」、「请佛住世」,作为礼佛要行,时时忆念,以激发佛弟子为法的热忱!
一0、「普皆回向」:回向parin!a^ma是回转趣向;回向功德,是将所有功德,转向于某一目的。『普贤行愿品』的回向,是:「所有礼赞、供养福,请佛住世、转*轮,随喜、忏悔诸善根,回向众生及佛道」(16)。依偈说,回向是将上来所说的「礼敬功德」、「赞叹功德」、「供养功德」、「忏悔功德」、「 [P159] 随喜功德」、「劝请功德」:一切回向于众生,与众生同成佛道。依偈文,可见重佛、重信的易行道(「三品经」也如此),本没有「恒顺众生」、与「常随佛学」的。回向众生及佛道,如『舍利弗悔过经』说:「学道以来所得(一切)福德,皆集聚合会,以持好心施与[回向]天下十方人民、父母、蜎飞蠕动之类,皆令得其福;有余少所,令某得之,令某等作佛道」(17)。异译『菩萨藏经』说得更明白:「一切和合回施与一切众生,……一切和合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以此善根,愿令一切众生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(18)。菩萨修易行道所得的功德,回向众生,就是将自己的功德,转而布施给众生,使众生离苦得乐,发心修行成佛。菩萨的功德,真能施与众生,使众生受福乐吗?这里面含有重大问题,也就是「自力」与「他力」。一般神教都是重「他力」的,佛法说善恶因果,修因证果,一向是「自力」的;「大乘佛法」的「回向功德」,不违反佛法的特质吗?『大智度论』卷六一(大正二五‧四八七下──四八八上)说:
「共一切众生者,是福德不可得与一切众生,而果报可与。菩萨既得福德 [P160] 果报,衣服、饮食等世间乐具,以利益众生。菩萨以福德清净,(所有)身口,人所信受;为众生说法,令得十善,……末后成佛。……是果报可与一切众生,以果中说因,故言福德与众生共。若福德可以与人者,诸佛从初发心所集福德,尽可与人」!
经上说福德回向施与众生,这是果中说因,是不了义说。菩萨的福德,是不能转施与别人的。但菩萨发愿化度众生,所以依此福德善根,未来福慧具足,就能以财物、佛法施与众生;使众生得财物,能依法修行,成就佛道。如自己的福德而可以回施众生,那是违反「自力」原则的。佛菩萨的功德无量,如可以回施众生,那世间应该没有苦恼众生,都是佛菩萨那样,也不用佛菩萨来化度了!『十住毗婆沙论』这样说:「我所有福德,一切皆和合,为诸众生故,正回向佛道」(19)。菩萨发菩提心,求成佛道,主要是为了救度一切众生。所以「回向众生及佛道」,是说「为诸众生故」,以一切功德,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并非以福德善根施与众生。『普贤菩萨行愿赞』但说「悉皆回向于菩提」,没有说 [P161] 回向众生,也许是为了避免读者的误解吧!
「大乘佛法」的易行道,主要是忏悔、随喜、劝请──三品。这是在十方佛前进行的,所以从「礼佛」而分出:礼敬、赞叹、供养──三事。修行终了,这一切功德,为一切众生而回向于佛道。所以易行道的主体,到此为止。『华严经』「十回向品」,二处说到:一、忏悔,礼敬,劝请,随喜──「悉以回向」;二、忏悔,随喜,礼敬,劝请──回向(20)。「离世间品」说:「四行是菩萨道:忏除罪障,随喜福德,恭敬尊重,劝请如来」(21)。易行道的本义,就是这些。大乘行者,对佛礼敬、供养,坚定了清净的大乘信心;忏悔,使内心没有疑悔,不碍修行;随喜佛菩萨等的功德,养成乐人为善的无私心,劝请能激发护持佛法的热忱;并以一切功德,为众生而回向佛道(不为一切众生,就会趣入涅槃)。易行道是以佛为中心的进修,能成就这样的菩萨心行,也就能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!
八、「常随佛学」,九、「恒顺众生」:为了符合『华严经』的体裁,满足 [P162] 「十」数,『普贤行愿品』长行,才加入此二愿。约意义说,这二者是菩萨道所应有的。在修学过程中,生生世世见佛闻法,是向上不退的最佳保证!到底应该怎样修学?也只有学习诸佛那样的(因中)修学,才能圆成佛道。「恒顺众生」,是于众生「随顺而转」:尊重众生,救助众生,利益众生。『思益梵天所问经』说:「菩萨有四法善知方便」,在随喜、忏悔、劝请外,「顺众生意」,也确是方便之一(22)。
上来的解说,是依易行道的十支,作一般的解说,并非专依『普贤行愿品』说的。
注【15-001】『大宝积经』(二六)『善臂菩萨会』(大正一一‧五三0中──下)。
注【15-002】『南海寄归内法传』卷四(大正五四‧二二七上──下)。
注【15-003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四0(大正一0‧八四七上)。
注【15-004】『无量寿经优波提舍』(大正二六‧二三一中)。
注【15-005】『四分律』卷五二(大正二二‧九五七上)。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』卷一二(大正二四‧五三中)。 [P163]
注【15-006】『维摩诘所说经』卷下(大正一四‧五五六上、下)。
注【15-007】『佛说文殊悔过经』(大正一四‧四四五中)。
注【15-008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四0(大正一0‧八四七上)。
注【15-009】『大智度论』卷三0(大正二五‧二七六下──二七七上)。
注【15-010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三七(大正二‧二七五下)。『增支部』「十集」(南传二二下‧二七0 ──二七一)。
注【15-011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四0(大正一0‧八四七上)。
注【15-012】『大智度论』卷六一(大正二五‧四八七下)。
注【15-013】『相应部』(六)「梵天相应」(南传一二‧二三四──二三七)。经律都有记载。
注【15-014】『长阿含经』(二)『游行经』(大正一‧一五中──下)。『长部』(一六)『大般涅槃经』(南传七‧七一──七五)。
注【15-015】如来可住一劫余,因阿难不知请求住世,八十岁就入涅槃的传说,意味着佛寿可能很长的。
注【15-016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四0(大正一0‧八四七上)。『文殊师利发愿经』(大正一0 ‧八七九上)。『普贤菩萨行愿赞』(大正一0‧八八0中)。
注【15-017】『佛说舍利弗悔过经』(大正二四‧一0九一上)。
注【15-018】『菩萨藏经』(大正二四‧一0八九上)。 [P164]
注【15-019】『十住毗婆沙论』卷五(大正二六‧四六中)。
注【15-020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二五(大正一0‧一三三上)。又卷三一(大正一0‧一六五中)。
注【15-021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五七(大正一0‧三00中)。
注【15-022】『思益梵天所问经』卷一(大正一五‧三五下)。 [P165]
《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「大乘佛法」第三章 大乘「念佛」法门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