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二‧一八八下)。
注【14-011】『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』(大正一二‧一八八下)。 [P149]
注【14-012】靜谷正雄『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』,推論在叁品行以前,有忏悔、隨喜──二品行的可能(一叁七──一叁八)。
注【14-013】以上參閱拙作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』第九章(五七0──五七六)。
注【14-014】『賢劫經』卷一(大正一四‧二中)。
注【14-015】『思益梵天所問經』卷一(大正一五‧叁五下)。
注【14-016】『叁曼陀跋陀羅菩薩經』(大正一四‧六六八下)。
注【14-017】『佛說文殊悔過經』(大正一四‧四四二上──中)。
注【14-018】『佛說文殊悔過經』(大正一四‧四四一下)。
注【14-019】以上參閱拙作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』第一叁章(一一叁四──一一叁五)。
注【14-020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九(大正五五‧六七下)。
注【14-021】『寶行王正論』(大正叁二‧五0四中──下)。
注【14-022】『叁曼陀跋陀羅菩薩經』(大正一四‧六六八上)。
注【14-023】『文殊師利發願經』(大正一0‧八七九下)。
注【14-024】以上參閱拙作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』第一叁章(一一叁六──一一叁八)。
注【14-025】『菩提道次第廣論』卷二(漢藏教理院刊本‧二叁──二四)。 [P150]
注【14-026】『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』(大正一四‧六九九中──七00上)。
注【14-027】『金光明最勝王經』卷叁(大正一六‧四一四下──四一六上)。『合部金光明經』卷二(大正一六‧叁六九中──叁七0下)。
注【14-028】『佛說法集名數經』(大正一七‧六六0中)。
注【14-029】a.『佛說舍利弗悔過經』;『金光明最勝王經』。b.『思益梵天所問經』。c.『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』。d.『佛說法集名數經』。e.『叁曼陀跋陀羅菩薩經』。f.『佛說文殊悔過經』。g.『文殊師利發願經』。h.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。i.『菩提道次第廣論』。
第二節 易行道支略說
「念佛」爲主的易行道,是以信s/raddha^爲方便的,作用是多方面的,名稱也就不一。如『思益梵天所問經』,名善知「方便」。『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』,以「禮佛」爲名,也就是禮佛與佛前的修行。『金光明最勝王經』集爲「滅業障品」,這正如智者大師的集爲「五悔法」了。『佛說法集名數經』,稱 [P151] 爲最上「供養」。『華嚴經』「普賢行願品」,名爲十大願;『文殊師利發願經』,也是名爲「發願」的。『大寶積經』的『善臂菩薩會』:菩薩于叁時中,掃塔(禮佛),勸請,忏悔,念善根[隨喜],願得無上菩提[回向],都是「戒波羅蜜」所攝(1)。易行道的內容,或多或少,到『普賢行願品』的十大願,雖多少超越了這一原則,但不失爲集易行道的大成。以下,一一的略加解說:
一、「禮敬諸佛」,二、「稱贊如來」:佛在世時,弟子們見了佛,一定是虔誠敬禮。印度古代,見了國王,每贊頌以表示敬意(如我國古時的相見賦詩,不過賦詩是相對的)。在『雜阿含經』(「祇夜」)中,鵬耆舍Van%gi^sa就已作偈贊佛了。大乘佛教盛行贊歎如來,如『佛一百八名贊』,『一百五十贊佛頌』等。西元七世紀,印度佛教的贊佛情形,如『南海寄歸內法傳』所說(2)。對于佛,因崇敬信念而有所表示,那是當然的。在大乘法中,禮佛是禮十方佛,通于身語意叁業,如『普賢行願品』說:「我以清淨身語意,一切遍禮盡無余」 (3)。這就是『十住毗婆沙論』的「稱名、憶念、禮拜」。稱名是語業的禮敬 [P152] ,如說「南無佛」,「南無釋迦牟尼佛」,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憶念是意業的禮敬。禮拜是身業的禮敬,如合掌,稽首佛足,五體投地。傳說釋尊在因地,見燃燈佛Di^pam!kara 時,五體投地,可說是最敬的身禮。叁業的禮敬,以內心的憶念爲主,依內心敬念而表現于身業、語業。如內心沒有誠信憶念,那稱名如鹦鹉學語,禮拜要被禅者譏笑爲如碓上下了。所以叁業禮敬,主要是虔誠的「念佛」。稱佛名號,其實就是贊歎,如『佛一百八名贊』;世親Vasubandhu所造的『無量壽佛優波提舍』(一般稱爲『往生淨土論』),立「五念門」說:「雲何贊歎?口業贊歎,稱彼如來名」(4)。這樣,禮佛就是念佛;本來「稱名、憶念、禮拜」就可以了,爲了適應佛教界的贊佛偈,『普賢行願品』別立「稱贊如來」一門。禮佛、念佛,「大乘佛法」中法門衆多,當別爲敘說。
叁、「廣修供養」:這是對于佛的供養。佛在世時,衣、食、住、藥等,一切是信衆恭敬供養的。佛涅槃以後,佛舍利(遺體)建塔,漸漸莊嚴起來。對于佛塔,也就以:「華、香、璎珞、伎樂、幢、幡、燈油」;「花鬘、燈明、幢、 [P153] 幡、傘、蓋供養」(5)。一般重視的,是財物的供養,出家衆又怎樣供養呢?佛在世時,如阿難A^nanda爲佛侍者,爲佛服務,就是供養。最上的供養,是弟子依佛所說的,精進修行,得到究竟解脫的阿羅漢,能滿足佛爲弟子說法的最大願望,就是對佛最上的供養。重法的大乘經,也說到法供養,如『維摩诘所說經』說: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、讀、誦、供養是經者,即爲供養去來今佛」;「若聞如是等經,信解、受持、讀、誦,以方便力,爲諸衆生分別、解說、顯示、分明,守護法故,是名法之供養」;「又于諸法如說修行,隨順十二因緣,離諸邪見,得無生忍,……是名最上法之供養」(6)。從信解受持,到得無生忍,如法供養,是通于淺深的。重信的易行道,『文殊悔過經』才提到財物的供養諸佛:「十方世界無所系屬」的無主物,「持以貢上諸世光耀佛天中天」 (7)。『普賢行願品』說:「以諸最勝妙華鬘,伎樂、塗香及傘、蓋,如是最勝莊嚴具,我以供養諸如來。最勝衣服、最勝香,末香、燒香與燈、燭。……我以廣大勝解心,……普遍供養諸如來」(8)。這些都是財供養。一切是「最勝」 [P154] 的,「一一皆如妙高(須彌山)聚」的。這樣的廣大供養,是由于廣大的勝解心。勝解adhimoks!a是假想觀,依定所起的假想觀(或以假想觀而得定),觀成廣大供品來供佛,這不是一般人所能的。『普賢行願品』所說,本是「大願」,發願能這樣供佛,如修行深了,能以勝解所成作廣大供養,那已不是易行道了。『大智度論』說:「供養者,若見若聞諸佛功德,心敬尊重,迎逆侍送,旋繞禮拜,曲躬合手(掌)而住。避坐安處,勸進飲食,華、香、珍寶等,種種稱贊持戒、禅定、智慧諸功德。有所說法,信受教誨。如是善身口意業,是爲供養」 (9)。依此可見,供養實只是禮敬的一部分,所以初期的「叁品經」,是沒有說供養的。
四、「忏悔業障」:忏悔能達成佛弟子叁業的清淨,在出家僧團中,是時常舉行的。人非大聖,不可能沒有過失,有過失就要知過能改,如有罪過而隱藏在內心,會影響內心,障礙聖道的進修,不得解脫。「大乘佛法」的忏悔,是在十方一切佛前,忏悔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。『普賢行願品』所說,還只是忏悔業障 [P155] ,但有的卻擴大爲忏悔叁障──煩惱障,業障,報障等。在「大乘佛法」中,忏悔有了不尋常的意義,而忏悔的方法更多,這留在下面作專章來敘說。
五、「隨喜功德」:隨喜anumodana,是對于他人的所作所爲,內心隨順歡喜,認可爲行得好,合于自己的意思,所以「隨喜」是通于善惡的。簡略的說,佛法是淺深不等的離惡行善,這是要自己身體力行的,但不只是自己行就夠了。任何一種離惡行善的善行,可分四類:一、「自行」,自己去做;二、「勸他行」,還要勸別人去做;叁、「隨喜行」,知道別人做了,起認可歡喜心;四、「贊歎行」,贊歎這一善行,贊揚行此善行的人,以激勵大衆。大家都向于離惡行善,才是佛教的理想。善行如此,惡行也有「自行」、「勸他行」、「隨喜行」、「贊歎行」;如惡行而具足四行,那可是惡性深重了(10)。這裏,約隨喜功德說。一切善行,不外乎一般人的人、天福德;聲聞與緣覺乘──有學、無學功德;菩薩發大心,廣修福慧,自利利他的功德;如來圓滿大菩提,現成佛、說法、入涅槃等最勝功德。對于這一切功德,都「心生歡喜」,如『普賢行願品』 [P156] 說:「十方一切諸衆生,二乘有學及無學,一切如來與菩薩,所有功德皆隨喜」 (11)。『般若經』「隨喜品」也是這樣,不過與般若相應,無相無著(是難行道)而已。『法華經』「隨喜功德品」,聽聞隨喜而轉化他人。「隨喜功德」,是一切大乘法門所重視的。『大智度論』說:「隨喜福德者,不勞身口業作諸功德,但以心方便,見他修福,隨而歡喜」。這不是說,不需要身語的實際善行,是說見他修福而心生隨喜,是有很大功德的。依『智度論』說:隨喜功德之所以有大福德,一、確信福德因果,「得正見故,隨而歡喜」。二、「我應與一切衆生樂,而衆生能自行福德」,作福的一定能得安樂,那就與自己行善一樣。叁、「衆生行善,與我相似,是我同伴,是故隨喜」(12)。衆生是自我中心的,雖明知行善是應…
《華雨集第二冊 中編「大乘佛法」第叁章 大乘「念佛」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