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「原本」作「汝」,今改。
注【13-003】「令」,「原本」作「今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3-004】「悟」,「原本」作「俉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3-005】「不」,「原本」無,依「明本」補。
注【13-006】「須」,「原本」作「頓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3-007】「示」,「原本」作「亦」,今改。
注【13-008】「性」,「原本」作「姓」,今改。
注【13-009】「知識」,「原本」作「智」,今改補。
注【13-010】「示」,「原本」作「是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3-011】「謂」,「原本」作「爲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3-012】「導」,「原本」作「道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3-013】「在」上,「原本」有「雲」字,今刪。
注【13-014】「自」下,「原本」有「姓」字,依「明本」刪。
注【13-015】「脫」,「原本」作「說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 [P448]
注【13-016】「原本」缺「脫」字,今補。
注【13-017】「不得自悟」,今補。
注【13-018】「如」,「原本」作「知」,今改。
注【13-019】「明」,「原本」作「名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3-020】「縛」,「原本」作「傳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一叁──
一
善知識!後代得吾(1)法者,常見吾法身,不離汝左右。善知識!將此頓教法門,同見同行,發願受持,如事(2)佛故;終身受持而不退者,定(3)入聖位。
二
然須傳(4)受時,從上已來,默然而付于法。發大誓願,不退菩提,即須分付。若不同見解,無有志願,在在處處,勿妄宣傳;損彼前人,究竟無益。若愚(5)人不解,謾此法門,百劫萬劫千生斷佛種性。
注【14-001】「吾」,「原本」作「悟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4-002】「事」,「原本」作「是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4-003】「定」,「原本」作「欲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 [P449]
注【14-004】「傳」,「原本」作「縛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4-005】「愚」,「原本」作「遇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一四──
一
大師言:善知識!聽吾(1)說無相頌(2),令汝迷(3)者罪滅,亦名滅罪頌。
二
頌曰: 愚人修福不修道, 謂言修福而是道(4),布施供養福無邊, 心中叁惡元來造(5)。若將修福欲滅罪, 後世得福罪還在(6);若解心中除罪緣, 名自性(7)中真忏悔。若悟大乘真忏悔(8), 除邪行正即(9)無罪;學道之人能自觀, 即與悟人同一類(10)。大師今傳此頓教, 願學之人同一體;若欲當來覓本身, 叁毒惡緣心中洗。 [P450] 努力修道莫悠悠, 忽然虛度一世休;若遇大乘頓教法, 虔誠合掌志心求。
叁
大師說法了,韋使君、官寮、僧衆、道俗,贊言無盡,昔所未聞。
注【15-001】「吾」,「原本」作「悟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5-002】「頌」,「原本」作「訟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5-003】「迷」,「原本」作「名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5-004】「道」,「原本」脫落,依「明本」補。
注【15-005】「造」,「原本」作「在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5-006】「還在」,「原本」作「無造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5-007】「名自性」,「原本」作「各自世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5-008】「悔」,「原本」作「海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5-009】「即」,「原本」作「造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5-010】「類」,「原本」作「例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一五──
一
使君禮拜白(1)言:和尚說法,實不思議!弟子尚(2)有少疑,欲問(3)和尚,望(4)和尚大慈大悲爲弟子說!大師言:有疑(5)即問[卍] [P451] ,何須再叁!
二
使君問[卍]:法可不(6)是西國第一祖達磨祖師宗旨?大師言:是。弟子見說達磨大師化(7)梁武帝(8),問達磨:朕一生來(9)造寺布施供養,有(10) 功德否?達磨答言:並無功德。武帝惆怅,遂遣達磨出境。未審此言,請和尚說!
叁
六祖言:實無功德,使君(11)勿疑達磨大師言。武帝著邪道,不識正法。使君問:何以無功德〔附〕?
四
和尚言:造寺布施供養,只是修福,不可將福以爲功德;功德(12)在法身,非在于福田。自法性有功(13),平直是德。佛性外行恭敬,若輕一切人,吾(14)我不斷,即自無功德。自性虛妄,法身無功德。念念德行,平等直(15) 心,德即不輕,常行于敬。自修身即功,自修心(16)即德,功德自心作,福與功德別。武帝不識正理,非祖大師有過。
注【16-001】「白」,「原本」作「自」,今改。 [P452]
注【16-002】「尚」,「原本」作「當」,今改。
注【16-003】「問」,「原本」作「聞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6-004】「望」下,「原本」有「意」字,今刪。
注【16-005】「疑」,「原本」作「議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6-006】「不」下,「原本」衍「不」字,依「明本」刪。
注【16-007】「化」,「原本」作「代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6-008】「帝」,「原本」作「谛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6-009】「來」上,「原本」有「未」字,今刪。
注【16-010】「有」下,「原本」衍「有」字,今刪。
注【16-011】「君」下,「原本」有「朕」字,今刪。
注【16-012】「功德」,「原本」脫落,依「明本」補。
注【16-013】「功」下,「原本」有「德」字,依「明本」刪。
注【16-014】「吾」,「原本」作「悟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6-015】「直」,「原本」作「真」,今改。
注【16-016】「心」下,「原本」有「身」字,依「明本」刪。
一六──
一
使君禮拜,又問:弟子見僧衆(1)道俗,常念阿彌陀(2)佛 [P453] ,願往生西方。請和尚說,得(3)生彼否?望爲破疑。
二
大師言:使君聽,慧能與說。世尊在舍衛國,說西方引化,經文分明,去此不遠。只爲下根說遠,說近(4)只爲上智。人自兩種(5),法無不同(6) 。迷(7)悟有殊,見有遲疾。迷人念佛生彼,悟者自淨其心,所以佛言(8):隨其心淨,則佛土淨。
叁
使君!東方但淨心無罪,西方心不淨有愆。迷人願生東方、西方(9) ,所在處並皆一種。心但無不淨,西方去此不遠;心起不淨之心,念佛往生難到。除十(10)惡即行十萬,無八邪即遇八千,但行直(11)心,到如彈(12)指。使君!但行十善,何須更願往生!不斷十惡之心,何佛即來迎請!若悟無生頓法,見西方只在剎那。不悟頓教大乘,念佛往生路遙,如何得達!
四
六祖言:慧能與使君移西方,剎那間目(13)前便見,使君願見否?使君禮拜,若此得見,何須往生!願和尚慈悲,爲現西方,大善!大師言:唐見西方,無疑即散。大衆愕然,莫知何是。 [P454]
五
大師曰:大衆(14)作意聽!世人自色身是城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即是城門。外有五(15)門,內有意門。心即是地,性即是王。性在王在,性去王無;性在身心存,性去身壞。
六
佛是自性作,莫向身外(16)求。自性迷佛即衆生,自性悟衆生即是佛。慈悲即是觀音,喜舍名爲勢至。能淨是釋迦,平直[卍]是彌勒。人我是須彌,邪心是大海,煩惱是波浪,毒心是惡龍,塵勞是魚!C钰。虛妄即是神鬼,叁毒即是地獄,愚癡即是畜生,十善即(17)是天堂。無人我(18),須彌(19)倒;除邪心,海水竭;煩惱無,波浪滅;毒害除,魚龍絕。自心地上覺性如來,放(20) 大智慧光明,照曜六門清淨,照破(21)六欲諸天;下照叁毒若除,地獄一時消滅。內外明徹,不異西方,不作此修,如何到彼?座下聞(22)說,贊聲徹天,應是迷人了(23)然便見〔南〕。
七
使君禮拜贊言:善哉!善哉!普願法界衆生,聞者一時悟解!
注【17-001】「衆」,「原本」缺,今補。 [P455]
注【17-002】「陀」,「原本」作「大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7-003】「得」,「原本」作「德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7-004】「說遠說近」,「原本」作「說近說遠」,依「明本」意改正。
注【17-005】「種」,「原本」作「重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7-006】「原本」無「同」字,今補。
注【17-007】「迷」,「原本」作「名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7-008】「佛言」,「原本」作「言佛」,依「明本」改正。
注【17-009】「方」,「原本」作「者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7-010】「十」,「原本」脫落,依「明本」補。
注【17-011】「直」,「原本」作「真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7-012】「彈」,「原本」作「禅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7-013】「間目」,「原本」作「問曰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7-014】「衆」下,「原本」衍「大衆」二字,今刪。
注【17-015】「五」,「原本」作「六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7-016】「外」,「原本」缺,可通,今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7-017】「即」,「原本」缺,今補。
注【17-018】「無人我」,「原本」作「我無人」,依「明本」改正。 [P456]
注【17-019】「彌」下,「原本」衍「自」字,今刪。
注【17-020】「放」,「原本」作「施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7-021】「破」,「原本」作「波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7-022】「聞」,「原本」作「問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7-023】「了」,「原本」作「人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一七──
一
大師言:善知識!若欲修行,在家亦得,不由在寺。在寺不修,如西方心惡之人;在家若修行,如東方人修善。但願在家修行(1),清淨即是西(2)方。
二
使君問:和尚(3)!在家如何修,願爲指授!大師言:善知(4)識!慧能與道俗作無相頌,盡誦取;依(5)此修行,常與慧能(6)一處無別。
叁
頌曰:
說通及心通, 如日處(7)虛空。 惟傳頓教法, 出世破邪宗。 教即無頓漸, 迷悟有遲疾。 若學頓教法, 愚人不可迷。 說即須萬般, 合理(8)還歸一。 煩惱暗宅中, 常須生慧日。 [P457] 邪來因煩惱, 正來煩惱除, 邪正俱(9)不用, 清淨至無余。 菩提本清淨, 起心即是妄, 淨性于妄中, 但正除叁障。 世間若修道, 一切盡不妨; 常見自(10)己過, 與道即相當。 色類(11)自有道, 離道別覓道, 覓道不見道, 到頭還自懊。 若欲探(12)覓道, 行正即是道。 自若無正心, 暗行不見道。 若真修道人, 不見世間過(13), 若見世間非, 自非卻是左。 他非我有罪, 我非自有罪, 但自去非心, 打破煩惱碎。 若欲化愚人, 是須有方便, 勿令破彼疑, 即是菩提見。 法元(14)在世間, 于世出世間, 勿離世間上, 外求出世間。 邪見是(15)世間, 正見出世間, 邪正悉打卻, 菩提性宛然(16) 。 此偈(17)是頓教, 亦名爲大乘, 迷來經累劫, 悟則剎那間。 [P458]
四
大師言:善知[卍]識!汝等盡誦取此偈,依偈修行,去慧能千裏,常在能邊。此不修,對面千裏。各各自修,法不相待(18)。衆人且散,慧能歸曹(19) 溪山,衆人(20)若有大疑,來彼山間,爲汝破疑,同見佛性(21)。
五
合座官寮、道俗,禮拜和尚,無不嗟歎:善哉大悟,昔所未聞!嶺南有福,生佛在此,誰能得知[卍]!一時盡散。
注【18-001】「在家修行」,「原本」作「自家修」,今改補。
注【18-002】「西」,「原本」作「惡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8-003】「尚」,「原本」缺,今補。
注【18-004】「知」,「原本」作「智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8-005】「依」,「原本」作「衣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8-006】「能」下,「原本」衍「說」字,今刪。
注【18-007】「處」,「原本」作「至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8-008】「理」,「原本」作「離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8-009】「俱」,「原本」作「疾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8-010】「見自」,「原本」作「現在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 [P459]
注【18-011】「類」,「原本」作「貌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8-012】「探」,「原本」作「貪」,今改。
注【18-013】「過」,「原本」作「愚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8-014】「元」,「原本」作「無」,今改。
注【18-015】「是」,「原本」作「出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8-016】「菩提性宛然」,「原本」脫落此句,依「明本」補足。
注【18-017】「偈」,「原本」作「但」,今改。
注【18-018】「待」,「原本」作「持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8-019】「曹」,「原本」作「漕」,今改。
注【18-020】「人」,「原本」作「生」,今改。
注【18-021】「性」,「原本」作「世」,今改。 [P460]
《華雨集第一冊 上編 壇經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