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編 壇經附錄
一──
一
大師往曹(1)溪山,韶、廣二州行化,四十余年。若論門人,僧之與俗,叁五千人說不盡。
二
若論宗旨(2),傳授『壇經』,以此爲依(3)約;若不得『壇經』,即無禀受。須知法處、年月日、姓(4)名,遞(5)相付囑。無『壇經』禀承,非南宗弟(6)子也。未得禀承者,雖說頓教法,未知根本,終 (7)不免诤。但得法者,只勸修行。诤是勝負之心,與道違背〔傳〕。
叁
世人盡傳南宗能,北宗(8)秀,未知根本事由。且秀禅師于南荊府當 (9)陽縣玉泉寺,住持(10)修行;慧能大師于韶州城東叁十五裏曹[卍]溪山住。法即一宗,人有南北(11),因此便立南北。何以漸頓?法即一種,見有遲疾,見遲即漸,見疾即頓。法無漸頓,人有利鈍,故名漸頓。 [P461]
四
神秀師常見人說,慧能法疾直指(12)路。秀師遂喚(13)門人僧志誠曰:汝聰明多智!汝與吾至曹[卍]溪山,到慧能所禮拜。但聽,莫言我使汝來!所聽意旨,記起卻來與吾說,看慧能見解與吾誰疾遲!汝第(14)一早來,勿令吾怪!
五
志誠奉使歡喜,遂半月中間,即至曹[卍]溪山。見慧能和尚,禮拜入即聽,不言來處。志誠(15)聞法,言下便悟,即契本心。起立即禮拜,白(16)言:和尚!弟子從玉泉寺來。秀師處不得(17)契悟,聞和尚說,便契本心。和尚慈悲,願當教(18)示!
六
慧能大師曰:汝從彼(19)來,應是細(20)作。志誠曰:未說時即是,說了即不(21)是。六祖言:煩惱即是菩提,亦複如是〔附〕。
七
大師謂志誠曰:吾聞汝(22)禅師教人,唯傳戒定慧;汝[卍]和尚教人戒定慧如何,當爲吾說!志誠[卍]曰:秀和尚言戒定慧,諸惡不作名爲戒,諸善奉行名爲慧,自淨其意名爲定,此即名爲戒定慧。彼作如是說,不知和尚所見如何? [P462]
八
慧能和尚答曰:此說不可思議,慧能所見有別。志誠[卍]問:何以別?慧能答曰:見有遲疾。志誠[卍]請和尚說所見戒定慧〔附〕。
九
大師言:汝(23)聽吾(24)說,看吾[卍]所見處。心地無非(25),自性(26)是(27)戒;心地無亂,自性[卍]是(28)定;心地無癡,自性[卍]是慧。
一0
能大師言:汝戒定慧,勸小根之(29)人;吾戒定慧,勸上根(30) 人。得悟自性(31),亦不立戒定慧。志誠[卍]言:請大師說不立如何?大師言:自性[卍]無非、無亂、無癡,念念般若觀照,當離法相,有何可立?自性[卍]頓修,立有漸次,所(32)以不立。志誠禮拜,便不離曹[卍]溪山,即爲門人,不離大師左右。
注【19-001】「曹」,「原本」作「漕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9-002】「旨」,「原本」作「指」,今改。
注【19-003】「依」,「原本」作「衣」,今改。
注【19-004】「姓」,「原本」作「性」,今改。
注【19-005】「遞」,「原本」作「遍」,今改。 [P463]
注【19-006】「弟」,「原本」作「定」,今改。
注【19-007】「終」,「原本」作「修」,今改。
注【19-008】「北宗」,「原本」作「比」,今改補。
注【19-009】「當」,「原本」作「堂」,今改。
注【19-010】「持」,「原本」作「時」,今改。
注【19-011】「北」,「原本」作「比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9-012】「指」,「原本」作「旨」,今改。
注【19-013】「喚」,「原本」作「換」,今改。
注【19-014】「第」,「原本」作「弟」,今改。
注【19-015】「誠」,「原本」作「城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9-016】「白」,「原本」作「自」,今改。
注【19-017】「得」,「原本」作「德」,今改。
注【19-018】「教」,「原本」作「散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9-019】「彼」,「原本」作「被」,今改。
注【19-020】「細」,「原本」作「綢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9-021】「了即不」,「原本」作「乃了即」,今改。「明本」作「了不」。
注【19-022】「汝」,「原本」作「與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 [P464]
注【19-023】「汝」上,「原本」有「如」字,今刪。
注【19-024】「吾」,「原本」作「悟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9-025】「非」上,「原本」有「疑」字,依「明本」刪。
注【19-026】「性」,「原本」作「姓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19-027】「是」,「原本」缺,今補。
注【19-028】「自性是」,「原本」作「是自性」,今依上下文改正。
注【19-029】「之」,「原本」作「諸」,今改。
注【19-030】「根」,「原本」缺,今補。
注【19-031】「悟自性」,「原本」作「吾自」,依「明本」改補。
注【19-032】「次所」,「原本」作「此契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二──
一
又有一僧,名法達,常誦『法華經』七年,心迷不知正法之處。經上有疑,大師智慧廣大,願爲除(1)疑!大師言:法即甚達,汝心不達。經上無疑(2),汝心自邪而求正法。吾心正定,即是持經。吾一生已來,不識文字,汝將『法華經』,對吾讀一遍,吾聞即知(3)。法達取經到,對大師讀一遍。 [P465]
二
六祖聞(4)已,即識佛意。便與(5)法達說『法華經』。六祖言:法達!『法華經』無多語,七卷經盡是譬喻因(6)緣。如來廣說叁乘,只爲世人根鈍。經文分(7)明,無有余乘,唯一佛乘〔附〕。
叁
大師言(8):法達!汝聽一佛乘,莫求二佛乘,迷卻汝性(9) 。經中何處是一佛乘?汝與說經雲:諸佛世尊,唯以(10)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于世。 [已上十六字(11)是正法]法,如何解?此法如何修?汝聽吾說。
四
人心不思,本源空寂,離卻邪見,即一大事(12)因緣。內外不迷,即離兩邊。外迷著(13)相,內迷著空;于相離相,于空離空,即是不(14)迷。悟(15)此法,一念心開,出現于世。心開何物?開佛知見。佛猶如覺也,分爲四門:開覺知見,示覺知見,悟覺知見,入覺知見。開示悟入上一處入,即覺知見,見自本性,即得出世。
五
大師言:法達!吾(16)常願一切世人心地,常自開佛知見,莫開衆生知見。世人心愚迷造惡,自開衆生知見;世人心正,起智慧觀照,自開佛知(17) [P466] 見。莫開衆生知[卍]見,開佛知[卍]見即出世。大師言:法達!此是『法華(18) 經』一乘法,向下分叁,爲迷(19)人故;汝但依(20)一佛乘。
六
大師言:法達!心行轉『法華』,不行『法華』轉。心正轉『法華』,心邪(21)『法華』轉。開佛知[卍]見轉『法華』,開衆生知[卍]見被『法華』轉。大師言:努力依法修行,即是轉經。
七
法達一聞,言下大悟,涕淚悲泣白(22)言:和尚!實未曾(23)轉『法華』,七年被『法華』轉;已後轉『法華』,念念修行佛行。大師言:即佛行是佛。其時聽者(24),無不悟入(25)。
注【20-001】「除」,「原本」作「時」,今改。
注【20-002】「疑」,「原本」作「癡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20-003】「聞即知」,「原本」作「問即之」,今改。
注【20-004】「聞」,「原本」作「問」,今改。
注【20-005】「與」,「原本」作「汝」,今改。
注【20-006】「因」,「原本」作「內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 [P467]
注【20-007】「文分」,「原本」作「聞公」,今改。
注【20-008】「言」,「原本」脫落,今補。
注【20-009】「性」,「原本」作「聖」,今改。
注【20-010】「以」,「原本」作「汝」,依『法華經』改。
注【20-011】「字」,「原本」作「家」,今改。
注【20-012】「事」,「原本」作「是」,今改。
注【20-013】「著」,「原本」作「看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20-014】「不」下,「原本」有「空」字,今刪。
注【20-015】「悟」,「原本」作「吾」,今改。
注【20-016】「吾」,「原本」作「悟」,今改。
注【20-017】「知」,「原本」作「智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20-018】「華」,「原本」作「達」,今改。
注【20-019】「迷」,「原本」作「名」,今改。
注【20-020】「依」,「原本」作「于」,今改。
注【20-021】「邪」,「原本」作「耶」,今改。
注【20-022】「白」,「原本」作「自」,今改。
注【20-023】「曾」,「原本」作「僧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 [P468]
注【20-024】「者」,「原本」作「入」,今改。
注【20…
《華雨集第一冊 下編 壇經附錄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