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华雨集第一册 上编 坛经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 一

  今既自归依(1)三宝,总各各至心,与善知识说摩诃般若波 [P439] 罗蜜法。善知识虽念不解,慧能与说,各各听!摩诃般若波罗蜜者,西国梵语,唐言大智慧彼岸到。此法须行,不在口念(2),口念不行,如幻(3)如化。修行者,法身与佛等也。

  

  二

  何名摩诃?摩诃者是大。心量广大,犹如虚空。若空心坐(4),即落无记(5)。空能含日月星辰,大地山河,一切草木,恶人善人,恶法善法,天堂地狱,尽在空中。世人性空,亦复如是。

  

  三

  性含万法是大,万法尽在自性(6)。见一切人及非人,恶之(7)与善,恶法善法,尽皆不舍,不可染着。犹(8)如虚空,名之为大,此是摩诃(9) 。迷人口念,智者心行(10)。又有迷(11)人,空心不思,名之为大,此亦不是。心量大,不行是少。莫口空说,不修此行,非我弟子。

  

  四

  何名般若?般若是智慧。一切(12)时中念念不愚,常行智慧,即名般若行。一念愚即般若绝,一念智即般若生。心中常愚,自言(13)我修。般若无形相,智慧性即是。 [P440]

  五

  何名波罗蜜?此是西国梵音,唐(14)言彼岸到。解义离生灭,着境(15) 生灭起(16),如水有波浪,即是于此岸。离境无生灭,如水永(17)长流,即(18)名到彼岸,故名波罗蜜。

  

  六

  迷人口念,智者心行。当念时有妄,有妄即非真性(19);念念若行,是名真性[卍]。悟此法者,悟般若法,修般若行。不修即凡,一念修行,法身等佛。善知识!即烦恼是菩提(20),前念迷即凡,后念悟即佛。

  

  七

  善知识!摩诃般若波罗蜜,最尊最上第一!无住无去无来,三世诸佛从中出。将大智(21)慧到彼岸,打破五阴烦恼尘劳。最尊最上第一,赞最上 (22) 乘法,修行定成佛。无去无住无来(23),是定慧等,不染一切法。三世诸佛从中,变三毒为戒定慧。善知识!我此法门,从中出(24)八万四千智慧。何以故?为世有八万四千尘劳,若无尘劳,般若常在,不离自性(25)。

  

  八

  悟此法者,即是无念无忆(26)无着,莫起[卍]诳(27)妄,即自是真如性[卍]。用智[卍]慧观照,于一切法不取不舍,即见性[卍]成佛道。 [P441]

  注【11-001】「依」,「原本」作「衣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1-002】「念」,「原本」缺,依「明本」补。

  注【11-003】「幻」,「原本」缺,依「明本」补。

  注【11-004】「若空心坐」,「原本」作「莫定心座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1-005】「记」,「原本」作「既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1-006】「在自性」,「原本」作「是自姓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1-007】「之」,「原本」作「知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1-008】「犹」,「原本」作「由」,今改。

  注【11-009】「诃」下,「原本」衍「行」字,今删。

  注【11-010】「行」,「原本」脱落,依「明本」补。

  注【11-011】「迷」,「原本」作「名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1-012】「切」,依「明本」补。

  注【11-013】「自言」,依「明本」补。

  注【11-014】「唐」,依「明本」补。

  注【11-015】「境」,「原本」作「竟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1-016】「起」,「原本」作「去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1-017】「永」,「原本」作「承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 [P442]

  注【11-018】「即」上,「原本」有「故」字,今删。

  注【11-019】「性」,「原本」作「有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1-020】「提」下,「原本」有「捉」字,今删。

  注【11-021】「智」,「原本」作「知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1-022】「上」下,「原本」衍「最上」二字,今删。

  注【11-023】「来」下,「原本」有「往」字,今删。

  注【11-024】「中出」,「原本」无,今补。「明本」作「一般若生」。

  注【11-025】「性」,「原本」作「姓」,今改。

  注【11-026】「忆」,「原本」作「亿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1-027】「诳」,「原本」作「谁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

  一一──

  一

  善知识!若欲入甚深法界,入般若三昧者,直修般若波罗蜜行。但持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』一卷,即得见性,入般若三昧。当知此人功德无量,经中分明(1)赞叹,不能具说。

  

  二

  此是最上乘法,为大智上根人说。小(2)根智人若闻法,心不生信。何以故?譬如大龙,若下大雨,雨于(3)阎浮提,如漂草叶;若下大雨,雨放 [P443] 大海,不增不减。若大乘者闻说『金刚经』,心开悟解。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,自用智(4)慧观照,不假文字。

  

  三

  譬如其雨水,不从无有,元是龙王于江海中,将身引此水,令一切众生,一切草木,一切有情无情,悉皆蒙(5)润。诸水众流却入大海,海纳众水,合为一体。众生本性般若之智,亦复如是。

  

  四

  小[卍]根之人,闻说此顿教,犹如草木根性自小[卍]者,若被大雨一沃,悉皆自倒(6),不能增长。小[卍]根之人,亦复如是,有般若之智(7),与大智之人亦无差别,因何闻法即不悟?缘邪见障重,烦恼根深。犹如大云覆盖于日,不得风吹,日无能现。

  

  五

  般若之智,亦无大小。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,外修觅佛,未(8)悟自性,即是小根人。闻其顿教,不信外修,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;烦恼尘劳众生,当时尽悟。犹如大海纳于众流,小水、大水合为一体,即是见性,内外不住,来去自由,能除执心,通达无碍。 [P444]

  六

  心修此行,即与『般若波罗蜜经』本无差别。一切经书及文字,小大二乘,十二部经,皆因人(9)置。因智慧性,故能建立(10)。若无世(11)人,一切万法本无不有,故知万法本从人兴,一切经书因人说有。缘在人中有愚有智,愚为小[卍]故,智为大人。迷人问(12)于智者,智人与愚人说法,令使愚者悟解心(13)开。迷人若悟心开,与大智人无别。

  

  七

  故知不悟,即(14)佛是众生;一念若悟,即众生(15)是佛。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,何不从于自心,顿现真如本性(16)!『菩萨戒经』云:戒本源(17)自性[卍]清净。识心见性,自成佛道。即时豁然,还得本心。

  

  注【12-001】「明」,「原本」作「名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2-002】「小」,「原本」作「少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2-003】「于」,「原本」作「衣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2-004】「智」,「原本」作「知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2-005】「蒙」,「原本」作「像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2-006】「倒」,「原本」作「到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 [P445]

  注【12-007】「智」下,「原本」有「之」字,今删。

  注【12-008】「未」,「原本」作「来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2-009】「人」,「原本」缺,依「明本」补。

  注【12-010】「故能建立」,「原本」作「故故然能建立我」,「故然」即「故能」衍误,今删正。

  注【12-011】「迷人问」,「原本」作「问迷人」,今改正。

  注【12-012】「世」,「原本」作「智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2-013】「心」,「原本」作「深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2-014】「即」下,「原本」有「是」字,依「明本」删。

  注【12-015】「生」下,「原本」有「不」字,依「明本」删。

  注【12-016】「性」,「原本」作「姓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2-017】「戒本源」,「原本」作「我本愿」,依『梵网经』改。

  

  一二──

  一

  善知识!我于忍和尚处,一闻言下大悟(1),顿见真如本性,是故与(2)教法流行后代,令(3)学道者顿悟(4)菩提。

  

  二

  各自观心,令自本性顿悟。若不(5)能自悟者,须(6)觅大善知识示 [P446] (7)道见性(8)。何名大善知识(9)?解最上乘法,直示(10)正路。是大善知识。是大因缘,所谓(11)化导(12)令得见佛;一切善法,皆因大善知识能发起故。

  

  三

  三世诸佛,十二部经,(13)在人性中本自具有。不能自(14)悟,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;若自悟者,不假外善知识。若取外求善知识,望得解脱(15) ,无有是处。识自心内善知识,即得解脱(16)。若自心邪迷,妄念颠倒,外善知识即有教授,不得自悟(17)。汝若不得自悟,当起般若观照,剎那间妄念俱灭,即是自真正善知识,一悟即如(18)佛也。

  

  四

  自性心地,以智慧观照,内外明(19)彻,识自本心。若识本心,即是解脱;既得解脱,即是般若三昧;悟般若三昧,即是无念。何名无念?无念法者,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,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。常净自性,使六贼从六门走出,于六尘中不离不染,来去自由,即是般若三昧,自在解脱,名无念行。莫百物不思!当令念绝,即是法缚(20),即名边见。悟无念法者,万法尽通。悟无念法 [P447] 者,见诸佛境界。悟无念顿法者,至佛位地。

  

  注【13-001】「悟」,「原本」作「伍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3-002】「与」,…

《华雨集第一册 上编 坛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