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華雨集第一冊 上編 壇經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 一

  今既自歸依(1)叁寶,總各各至心,與善知識說摩诃般若波 [P439] 羅蜜法。善知識雖念不解,慧能與說,各各聽!摩诃般若波羅蜜者,西國梵語,唐言大智慧彼岸到。此法須行,不在口念(2),口念不行,如幻(3)如化。修行者,法身與佛等也。

  

  二

  何名摩诃?摩诃者是大。心量廣大,猶如虛空。若空心坐(4),即落無記(5)。空能含日月星辰,大地山河,一切草木,惡人善人,惡法善法,天堂地獄,盡在空中。世人性空,亦複如是。

  

  叁

  性含萬法是大,萬法盡在自性(6)。見一切人及非人,惡之(7)與善,惡法善法,盡皆不舍,不可染著。猶(8)如虛空,名之爲大,此是摩诃(9) 。迷人口念,智者心行(10)。又有迷(11)人,空心不思,名之爲大,此亦不是。心量大,不行是少。莫口空說,不修此行,非我弟子。

  

  四

  何名般若?般若是智慧。一切(12)時中念念不愚,常行智慧,即名般若行。一念愚即般若絕,一念智即般若生。心中常愚,自言(13)我修。般若無形相,智慧性即是。 [P440]

  五

  何名波羅蜜?此是西國梵音,唐(14)言彼岸到。解義離生滅,著境(15) 生滅起(16),如水有波浪,即是于此岸。離境無生滅,如水永(17)長流,即(18)名到彼岸,故名波羅蜜。

  

  六

  迷人口念,智者心行。當念時有妄,有妄即非真性(19);念念若行,是名真性[卍]。悟此法者,悟般若法,修般若行。不修即凡,一念修行,法身等佛。善知識!即煩惱是菩提(20),前念迷即凡,後念悟即佛。

  

  七

  善知識!摩诃般若波羅蜜,最尊最上第一!無住無去無來,叁世諸佛從中出。將大智(21)慧到彼岸,打破五陰煩惱塵勞。最尊最上第一,贊最上 (22) 乘法,修行定成佛。無去無住無來(23),是定慧等,不染一切法。叁世諸佛從中,變叁毒爲戒定慧。善知識!我此法門,從中出(24)八萬四千智慧。何以故?爲世有八萬四千塵勞,若無塵勞,般若常在,不離自性(25)。

  

  八

  悟此法者,即是無念無憶(26)無著,莫起[卍]诳(27)妄,即自是真如性[卍]。用智[卍]慧觀照,于一切法不取不舍,即見性[卍]成佛道。 [P441]

  注【11-001】「依」,「原本」作「衣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1-002】「念」,「原本」缺,依「明本」補。

  注【11-003】「幻」,「原本」缺,依「明本」補。

  注【11-004】「若空心坐」,「原本」作「莫定心座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1-005】「記」,「原本」作「既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1-006】「在自性」,「原本」作「是自姓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1-007】「之」,「原本」作「知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1-008】「猶」,「原本」作「由」,今改。

  注【11-009】「诃」下,「原本」衍「行」字,今刪。

  注【11-010】「行」,「原本」脫落,依「明本」補。

  注【11-011】「迷」,「原本」作「名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1-012】「切」,依「明本」補。

  注【11-013】「自言」,依「明本」補。

  注【11-014】「唐」,依「明本」補。

  注【11-015】「境」,「原本」作「竟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1-016】「起」,「原本」作「去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1-017】「永」,「原本」作「承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 [P442]

  注【11-018】「即」上,「原本」有「故」字,今刪。

  注【11-019】「性」,「原本」作「有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1-020】「提」下,「原本」有「捉」字,今刪。

  注【11-021】「智」,「原本」作「知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1-022】「上」下,「原本」衍「最上」二字,今刪。

  注【11-023】「來」下,「原本」有「往」字,今刪。

  注【11-024】「中出」,「原本」無,今補。「明本」作「一般若生」。

  注【11-025】「性」,「原本」作「姓」,今改。

  注【11-026】「憶」,「原本」作「億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1-027】「诳」,「原本」作「誰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

  一一──

  一

  善知識!若欲入甚深法界,入般若叁昧者,直修般若波羅蜜行。但持『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』一卷,即得見性,入般若叁昧。當知此人功德無量,經中分明(1)贊歎,不能具說。

  

  二

  此是最上乘法,爲大智上根人說。小(2)根智人若聞法,心不生信。何以故?譬如大龍,若下大雨,雨于(3)閻浮提,如漂草葉;若下大雨,雨放 [P443] 大海,不增不減。若大乘者聞說『金剛經』,心開悟解。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,自用智(4)慧觀照,不假文字。

  

  叁

  譬如其雨水,不從無有,元是龍王于江海中,將身引此水,令一切衆生,一切草木,一切有情無情,悉皆蒙(5)潤。諸水衆流卻入大海,海納衆水,合爲一體。衆生本性般若之智,亦複如是。

  

  四

  小[卍]根之人,聞說此頓教,猶如草木根性自小[卍]者,若被大雨一沃,悉皆自倒(6),不能增長。小[卍]根之人,亦複如是,有般若之智(7),與大智之人亦無差別,因何聞法即不悟?緣邪見障重,煩惱根深。猶如大雲覆蓋于日,不得風吹,日無能現。

  

  五

  般若之智,亦無大小。爲一切衆生自有迷心,外修覓佛,未(8)悟自性,即是小根人。聞其頓教,不信外修,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見;煩惱塵勞衆生,當時盡悟。猶如大海納于衆流,小水、大水合爲一體,即是見性,內外不住,來去自由,能除執心,通達無礙。 [P444]

  六

  心修此行,即與『般若波羅蜜經』本無差別。一切經書及文字,小大二乘,十二部經,皆因人(9)置。因智慧性,故能建立(10)。若無世(11)人,一切萬法本無不有,故知萬法本從人興,一切經書因人說有。緣在人中有愚有智,愚爲小[卍]故,智爲大人。迷人問(12)于智者,智人與愚人說法,令使愚者悟解心(13)開。迷人若悟心開,與大智人無別。

  

  七

  故知不悟,即(14)佛是衆生;一念若悟,即衆生(15)是佛。故知一切萬法盡在自身心中,何不從于自心,頓現真如本性(16)!『菩薩戒經』雲:戒本源(17)自性[卍]清淨。識心見性,自成佛道。即時豁然,還得本心。

  

  注【12-001】「明」,「原本」作「名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2-002】「小」,「原本」作「少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2-003】「于」,「原本」作「衣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2-004】「智」,「原本」作「知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2-005】「蒙」,「原本」作「像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2-006】「倒」,「原本」作「到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 [P445]

  注【12-007】「智」下,「原本」有「之」字,今刪。

  注【12-008】「未」,「原本」作「來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2-009】「人」,「原本」缺,依「明本」補。

  注【12-010】「故能建立」,「原本」作「故故然能建立我」,「故然」即「故能」衍誤,今刪正。

  注【12-011】「迷人問」,「原本」作「問迷人」,今改正。

  注【12-012】「世」,「原本」作「智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2-013】「心」,「原本」作「深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2-014】「即」下,「原本」有「是」字,依「明本」刪。

  注【12-015】「生」下,「原本」有「不」字,依「明本」刪。

  注【12-016】「性」,「原本」作「姓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2-017】「戒本源」,「原本」作「我本願」,依『梵網經』改。

  

  一二──

  一

  善知識!我于忍和尚處,一聞言下大悟(1),頓見真如本性,是故與(2)教法流行後代,令(3)學道者頓悟(4)菩提。

  

  二

  各自觀心,令自本性頓悟。若不(5)能自悟者,須(6)覓大善知識示 [P446] (7)道見性(8)。何名大善知識(9)?解最上乘法,直示(10)正路。是大善知識。是大因緣,所謂(11)化導(12)令得見佛;一切善法,皆因大善知識能發起故。

  

  叁

  叁世諸佛,十二部經,(13)在人性中本自具有。不能自(14)悟,須得善知識示道見性;若自悟者,不假外善知識。若取外求善知識,望得解脫(15) ,無有是處。識自心內善知識,即得解脫(16)。若自心邪迷,妄念顛倒,外善知識即有教授,不得自悟(17)。汝若不得自悟,當起般若觀照,剎那間妄念俱滅,即是自真正善知識,一悟即如(18)佛也。

  

  四

  自性心地,以智慧觀照,內外明(19)徹,識自本心。若識本心,即是解脫;既得解脫,即是般若叁昧;悟般若叁昧,即是無念。何名無念?無念法者,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,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。常淨自性,使六賊從六門走出,于六塵中不離不染,來去自由,即是般若叁昧,自在解脫,名無念行。莫百物不思!當令念絕,即是法縛(20),即名邊見。悟無念法者,萬法盡通。悟無念法 [P447] 者,見諸佛境界。悟無念頓法者,至佛位地。

  

  注【13-001】「悟」,「原本」作「伍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
  注【13-002】「與」,…

《華雨集第一冊 上編 壇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